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
人类学学术成果巡礼(之一)
来源:王铭铭的博客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2006年5月成立,在过去的短短三年里,立足本国学术传统,展望国际学术前沿,组织大量科研与学术对话活动,获得了可喜成果。
一个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的建立
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通过短期特聘教授和召集国际学术研讨会两个渠道,吸引了一批海外著名学者,大大密切了中心与国际学术界的来往互动。截至2009年3月,围绕中心课题开展的需要,中心共聘请海内外著名学者12人——其中3名是英/美国家院士,为英/美获得最高承认的学术权威;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12场;由海外学者主讲的文化人类学席明纳21次,讲座学者有来自: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巴黎大学、巴黎高等社科学院、荷兰莱顿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巴黎社会科学院、欧洲跨文化研究院、韩国首尔大学、韩国文化研究院,等众多国际知名院校和研究机构。
作为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在有限的资金支持情况下,密集开展高水准的学术交流活动,吸收国际学术前沿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肯定。
构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是中心投入精力、资源最多、取得成效最明显的部分,为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课题的实施、为民族学人类学青年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海外著名学者的来访也表明,他们已充分认识到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的地位。可以认为,中心通过利用“985工程”经费,积极举办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这对于提高中央民族大学的国际知名度,已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中心召集的国际学术活动,概况如下:
(一)在2007年-2008年期间,中心先后邀请三位英美国家院士级学者、国际学术大师来访,进行大型学术讲座并指导课题,他们分别是:美国人文与自然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斯科特(James Scott)教授、英国科学院(British Academy)院士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教授和美国人文与自然科学院院士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教授。这三位国际一流学者参与中心的学术活动及成果介绍如下:
1. 斯科特教授现为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与人类学教授,以对前资本主义乡村社会的研究而著称,其著作《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已经在国内出版;他应邀于2007年12月20日莅临中心讲座,进行题为“文明缘何难上山?”(Why Civilization Can’t Climb Hills)的专题讲演,其讲座全文发表在《中国人类学评论》第6辑上。
2. 麦克法兰教授现为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著名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国内目前已经翻译出版其4本著作:《玻璃的世界》、《绿色的金子:茶叶帝国》、《给莉莉的信:关于世界之道》和《英国个人主义的根源:家庭、财产和社会变迁》。他于2008年7月17日应邀出席中心主办的“东南与西南——寻找中国人类学学术区之间的关联性” 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人类学研习营(福建泉州),并发表主题演讲“说茶”(Speaking of Tea),随后参与海内外学者圆桌研讨会和田野考察活动,与中心青年学者有密切交流。这些活动的纪要已经发表于《中国人类学评论》第8辑,圆桌会议全文已整理完毕,也将编辑发表。
3. 萨林斯教授是当代最为杰出的美国人类学名宿,原为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现已退休。萨林斯教授最早以波利尼西亚的历史学家和民族志作者而出名,他关于欧洲殖民者与波利尼西亚土著相遇的历史研究激起了当代人类学的重大论争,并一度登上数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闻杂志栏目,成为国际学术界和新闻界的风云人物。萨林斯还以其对夏威夷人的历史人类学研究闻名于世,一直到晚年仍继续他在本土人群及本土文化方面的探索,并多次在欧洲及亚洲游学讲演。国内翻译出版了他的《历史之岛》、《“土著”如何思考——以库克船长为例》、《文化与实践理性》和《甜蜜的悲哀》等专著;译丛策划和翻译者现均为中心课题组核心成员。目前,他的《石器时代经济学》一书已经翻译完毕,中心将于2008年下半年出版。2008年9月21日、9月23日,萨林斯教授作为中心特聘教授应邀前来作了“秩序与变迁的跨文化关系”(上、下)两场演讲,以及与国内学者进行小型圆桌会谈,他的三篇讲稿已经翻译发表在《中国人类学评论》第9辑上。此外,萨林斯教授特许其新作《人性的西方幻象》中文译稿首发在《中国人类学评论》第8辑上。
(二)从2007年开始,中心以特聘教授的方式先后邀请国际著名学者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教授、伦敦大学学院的罗兰(Michael John Rowlands)教授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戴木德(Frederick H. Damon)教授加入中心课题组,成为团队的核心成员。王斯福教授曾任英国汉学研究协会(British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会长,是国际著名人类学杂志《人类学批评》(Critique of Anthropology)的核心编委。专业领域涉及人类学理论与中国民间宗教、各文明之比较研究与历史人类学。罗兰教授现任世界考古学会主席(President,World Archaeological Congress)、英国皇家人类学学会学术委员。戴木德教授曾于1991年至2004年受聘于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专攻人类学理论、经济人类学、历史生态学,在社会结构、混沌、民族植物学研究方面有杰出贡献,田野调查地区包括大洋洲、东南亚、美国。他们参与的中心学术活动及成果介绍如下:
1. 在2006年中心刚成立不久时举办的以“人类学与物质文化研究”为主题的第一届人类学研习营活动中,王斯福教授和罗兰教授即欣然应邀自费前来参加讲学,并作专题发言。有关这次研习营活动的纪要和发言全文整理已经刊载于《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辑。出于长久的学术合作考虑,以及王斯福教授与罗兰教授表达了对中心课题的持续关注和兴趣,中心决定邀请他们加入研究团队。
2. 2007年5月21日-27日,两位教授应邀来京开办“文明的人类学探究强化讲习班”,共举办6场演讲,深入探讨了文明、人类学、民族学与物质文化等课题。6篇讲座译稿以及讲座纪要已经发表在《中国人类学评论》第5辑上。两位教授从各自所长介绍了他们对文明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讲稿经过相互讨论和呼应,对指导中心课题开展具有重大意义。
3. 2008年1月2日-8日,戴木德教授应邀来京开办“混沌论、物质论与控制论人类学——第二届人类学强化讲习班”,讲座内容富有新意,涉及广泛的民族志与历史素材,3篇译稿已经发表在《中国人类学评论》第7辑上。戴木德教授的研究具有前沿性、理论性和可操作性,对中心课题进入实地考察和理论提升阶段提供十分及时的借鉴作用。为此,中心邀请他加入研究团队,并邀请他和王斯福教授、罗兰教授一起参与2008年夏季举行的人类学研习营活动。
4. 2008年7月12日—25日,在中心举办的“东南与西南——寻找中国人类学学术区之间的关联性”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人类学研习营(福建泉州)中,两位教授再度莅临并担任主题发言人及圆桌会议主持人。其现场研讨记录“宗教与技术”(Religion and Technology)、“巫术与献祭”(Witchcraft and Sacrifice)近2万字已经全文整理出来,拟编辑出版。在这次研习营活动中,王斯福教授、罗兰教授、戴木德教授与中心主任王铭铭教授及其他课题组成员共同组成田野考察队,考察了福建泉州古城、安溪金榜、大岞、德化等地,对中国文明史过程中东南与西南的田野比较研究有了进一步的讨论和思考,其活动由中心通讯《探讨》追踪报道,活动纪要发表在《中国人类学评论》第8辑上。
由于受到“汶川地震”的影响,中心原计划由三位教授参与组队的“藏彝走廊”穿行调研不得不推迟到2009年。基于之前双方的友好合作和中心已有的大量工作及成果,包括理论探讨、口述史调查、田野工作站的设立等活动,中心将继续和三位教授合作,在2009年上半年开展一系列包括这一实地考察在内的大型学术活动,有力推进中心的课题实施,并使中心这一国际学术平台能够上升到更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