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国家与文明:重读20世纪前期的中国论著”按语
王铭铭
王铭铭的博客(新浪) 2009-03-15 10:35:51
为了避开表达为众多其他概念(如社会体、政治体、经济体)的“民族体”观念,有启发的西方人类学家,若不是走20世纪前期“部落民族志”的路子,就是走此后出现的超社会“世界体系”的路子。而介于二者之间,尚有一条“文明体”研究的路子。这条路子,在20世纪初略带进化论色彩的社会理论叙述中,曾闪现过,然因各种以国族为单位的社会观,渐渐随着“20世纪的战国时代”(费孝通语)之展开,而被浓雾所掩盖。在“远东”,兴许因“思想落后”,同一时期,学人们为了展开现代性论述,不得已回归于一个“古式文明体”的历史中,在那里,为强国与文化的复兴,而重归于多民族的文明体的过去。矛盾是有的,但这些矛盾,在一些具有高度学术自主性的前辈那里,演变为带有“中国式的社会理论”色彩的论点,这些论点,综合了民族、国家与文明的关系考虑,为我们重新思考“20世纪的战国时代”对于21世纪思想依旧存在的影响提供了线索。
收录于此处的文章,除了我和马戎教授的两篇旧作之外,其余都是一年来在我的“逼迫”之下人类学专业的几位青年写的述评之作,它们可谓是一个互动密集的学术工作坊的成果。书目是我定的,其大体所关涉的,是现代学术入华之后,中国学者对于民族、国家、文明等方面的论述。这些旧作,现在读起来,仍旧充满新意,其在贯通中西方面达到的水平,实为今日中国社会科学界尚难以企及的。
工作坊讨论的范围,还涉及到民国学者的民国民族志、礼仪人类学等领域的叙述,此处,只选编了一组关于“民族、国家与文明”这一主题的文章,而将另外一些文章留待日后处理。
关于“民族、国家与文明”这一主题,我已在“中国:民族体还是文明体?”一文(刊于《文化纵横》2008年12号)中加以讨论,此处不再赘述。
除了在工作坊内部讨论过之外,所收录于此的文章,也曾在2008年6~7月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办、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北京大学蒙养山人类学学社协办的“东南与西南”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交过,后又于10月提交本中心与海外中国学界几位同人合作主办的“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诸学科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次工作会议(作为其分会)讨论。在会议前后,作者们经常相互讨论切磋。工作坊的协同组织人赵丙祥、梁永佳、张亚辉等人,给予了他们的同道诸多修订意见,特别是张亚辉博士,在私下和会议场合,都给作者们提出了十分珍贵的批评。另外,本辑个别文章,也在渠敬东教授组织的读书会上讨论过,得到他的可贵评论,在此也向他表达谢意。
我期待这批作品的发表,有助于我们免除某些观念形态的制约,在中国近代学术史的历史基础上,重新思考民族问题研究,同时,也有助于人类学的民族研究摆脱一些表面新鲜的概念给我们带来的认识障碍。
王铭铭
2009年1月5日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0辑
民族、国家与文明:重读20世纪前期的中国论著
目录
天下果已转变为世界?——读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 郑少雄
民族与国家——从吴文藻的早期论述出发 王铭铭
文化、夷夏之辨与史学的道统——读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张亚辉
从《夷夏东西说》看民族研究的文明与关系理论 何贝莉
读王桐龄《中国民族史》 马 戎
历史地看民族,民族地看历史——读林惠祥《中国民族史》 汤 芸
交往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国家”
——以马长寿20世纪30~40年代的研究为例 伍婷婷
李济与20世纪初中国考古学中的“文明观”与“历史感” 张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