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侯远高] 德昂族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综合调研报告

[侯远高] 德昂族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综合调研报告

                                      德昂族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综合调研报告
                                                 侯远高 2007-11-15
一、基本情况
    德昂族(原称崩龙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国内现有德昂人口17052人  。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另外在临沧专区的镇康、耿马、保山专区的保山,思茅专区的澜沧等县都有德昂族村落零星的分布。在友好邻邦缅甸境内德昂(崩龙)人口较多,据报道约有70万人 ,主要聚居在缅甸第七特别行政区(崩龙大山),其他在紧靠中缅边境的果敢等地德昂人口也较多。
    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与佤族、布朗族以及柬埔寨的高棉人为同一语系的民族。德昂族内部因方言的差别可分为不同支系。中国德昂族分为“别列”、“梁”、“汝买”三个支系。支系之间在文化习俗上均有一些差异。缅甸德昂人于1972年在缅文、傣文的基础上创制了德昂文字,现已得到普遍推广和使用。中国德昂族则普遍学习汉语文。
    德昂族居住的滇西南亚热带山区,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和显著的资源优势。该民族区域年均气温17℃左右,无霜期长达300天以上,年降雨量有1600-2200毫米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宜各种亚热带及温带植物生长,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而且,植被恢复能力强,森林覆盖率较高,土地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但是,由于德昂族村寨普遍座落在海拔800-1500米的高半山区,居住偏僻边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与外界交流和沟通困难。加之亚热带地区雨热同季,干湿分明的气候特征,极易因春夏多雨酿成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因秋冬缺水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与土地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德昂族是中国西南边疆最古老的开发者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秦汉之际的濮人族群;唐宋时期永昌濮人中的“茫蛮部落”强盛起来,在滇西建立了一个显赫一时的地方政权“金齿国”;元代以后,随着中原王朝统治力量的加强及当地傣族封建领主势力的扩张,迫使德昂人大量迁往缅甸,少数没能逃离的则成为傣族领主的属民。清代至民国,由于地主经济渗透到德昂社会,逐渐使他们当作主要生产资料的水田基本丧失,靠当佃户和打工生活,事实上最终已沦为一个佃耕民族。
       解放以后,伴随国家新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德昂族摆脱了悲惨的命运,结束了被压迫的历史,开始了崭新的生活。50年代初,“崩龙(德昂)”被识别为单一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这不仅使他们能够平等的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来,而且使德昂族历史得到尊重、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在经济上,数十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德昂族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与当地其它民族的发展差距正逐步缩小。接受国民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培养出一批德昂族干部知识分子,他们在民族自治乡及州县各部门各行业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民族特点
    1、境内外德昂人关系密切,交往互动较多。德昂人跨境分布的格局是数百年中持续迁徙流动的结果。作为一个处于弱势的群体,他们极易受两国社会政治环境与民族关系的影响,流动性大。总的趋势是向外迁,但也不断有回流。最近的一次大规模迁移发生在1958年,当时受到国内政治运动及反动势力的煸动,德昂族大量逃往缅甸,60年代又开始回流,直至70年代末才基本稳定下来。因此,境内外德昂人不仅存在历史文化关连,还有直系的血缘纽带和姻亲关系。况且,他们主要沿边境线两侧分布,山水相连,村寨紧邻,交往便利。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缅甸局势趋于稳定,境内外德昂人之间的关系又发生了新的变化。首先,边境的开放促使他们之间已经隔断或疏远的亲属关系得到接续,寻找失散亲人的活动很普遍。其次,边民互市进一步加强了双方的经济联系。再次,由于中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关系良好,中国德昂族的生活水平普遍比缅甸德昂人高,吸引缅甸德昂人向中国流动。娶缅甸德昂族媳妇,招缅甸德昂小伙子上门,投亲靠友来中国打工作生意,请缅甸德昂和尚来佛寺住持等现象越来越多。再其次,缅甸德昂人寻根的愿望和中国德昂族复兴传统文化的努力,促使相互加强了文化交流活动。
    2、以村寨为单位与其他民族交错分布。德昂族人口少,但居住却极为分散。数十个村寨分布于4个地州10余县的范围内,与汉、傣、景颇、佤等民族相邻而居,基本上不与其他民族杂居于同一村社。面上大分散,点上小集中的特点对德昂族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自我封闭以努力保持族群认同。长期处在当地主体民族包围之中的德昂族能够顽强的保持本民族的语言文化而不被同化,是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他们在村寨内自成体系,保持严格的族内婚,以自己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生计方式封闭的生活,尽量避免与其他民族发生直接的文化接触。而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和封闭的地理环境使他们保持族群界线以维系生存繁衍的努力成为可能。但是,保守自处的另一结果是社会文化发展长期停滞以及生活处于极度贫困的状态。在五十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德昂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其他民族的沟通与交流逐渐增多,主流文化的渗透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也激发了他们吸收外来事物的愿望。
    4、全民信仰小乘佛教。上部座佛教在德昂族中传播的历史很长,宗教教义和仪规对德昂族社会文化及思想意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世纪60年代以前,几乎村村有佛寺,家家供佛经,人人赕佛向善,以缅寺为中心组织群体活动,泼水节、进洼(开门节)、出洼(关门节)、烧白柴,做供等祭祀活动是他们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信奉小乘佛教中的“润”、“摆座”、“多列”、“左底”四个不同的教派,信众不杀生,甚至不允许养家畜、家禽,关门节至开门节三个月内,不允许串姑娘和结婚,老人住宿寺中不出寺门。可以说他们的社会生活已经宗教化。经历了数十年的社会变革,宗教对德昂族的影响已经日益减弱。青少年世俗化已成趋势,然而,大多数村寨的佛寺仍照常举行宗教活动,佛爷和长者仍受到人的尊敬。宗教节日还是他们社会文化中最精彩的内容。虔诚的中老年信徒仍在努力用教义训诫越来越不安分的青少年。
  三、发展现状
    潞西市是德昂族人口最集中的区域,全市九个乡镇有34个纯德昂族的生产合作社,8782人,占全国德昂族总人口的51%。据统计1999年有34个德昂社人均纯收入为498元,农民人均粮食273公斤,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53元和农民人均得粮382公斤相比。分别少555元和108公斤。另外以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民族乡为例。14个德昂社735户3618人,99年人均纯收入439克,人均粮食230公斤,99年末尚有德昂族贫困户466户,贫困人口2300人,占该乡德昂族人口的63%。全市有以德昂族生源为主的中学1所(三台山中学)小学20所(含初小)。适龄儿童能读到小学毕业的仅70%,能读完初中的只有30%左右,三台山自95年以来德昂族学生中就没有考上高中或中专的。青壮年劳动力中文盲达80%。基础设施方面,34个社只有16个通简易公路(晴通雨阻),30个社通电,5个社解决了饮水困难,医疗卫生条件差。乡卫生院不能动手术,行政村没有卫生室,群众小病得不到及时治理,大病看不起,“因病而穷,因穷而病”的情况普遍。三台山97至98年连续两年暴发疟疾病,有300多起病例,死亡1人。
    德昂族主要从事山地农耕,耕地以旱地为主,传统上采用轮歇的方式使用土地种植旱谷和玉米,广种薄收,90年代初开始种植甘蔗,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也是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许多家庭靠甘蔗种植摆脱了贫困。但是,近年来蔗糖业不景气,甘蔗种植的经济效益降低,市场风险大,已经不具有产业优势。水稻种植在德昂族经济生活中也占重要位置,但是,水田面积少,人均不足一亩,又多是雷响田。不能旱涝保收,许多家庭只有靠用卖甘蔗的钱买粮吃。在耕作技术上无论是种水稻还是种甘蔗,德昂族都落后于当地汉族和傣族,加上没有资金积累,农业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低投入低产出,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以求温饱。因而,发展差距仍然很大。
  四、制约德昂族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1、人畜饮水困难及农田水利建设跟不上是大多数德昂族村寨面临的最紧迫问题。德昂族村寨大都座落在亚热带丘陵山区的山头上,又处在喀斯特地形区,90%的降雨量集中在春夏,湿季多雨但蓄水困难,农户靠接雨水过活,而在农业生产中,或因长时间的连天雨造成温度降低,影响粮食产量,或因洪涝灾害引发山体滑波冲毁农田。在秋冬季节,降雨量少,不利于小春作物的生长,因而使大量土地闲置,吃水则要到山沟去挑,费时费力。近年来。当地各级政府和民族工作部门在扶贫功坚中,搞了一些小的引水工程,也修了一些蓄水池,暂时缓解了部分村寨的吃水困难。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则因投资大没能上马。因此,影响德昂族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问题没能从根本上解决。
2、教育严重滞后,人口素质提高缓慢,未来发展的前景堪忧。在调查中我们感触很深的是德昂族群众组织生产的能力、利用资源的水平以及生活的计划性不强。在相同的地理条件和政策环境中,德昂族群众的生活远远不如当地汉、傣等民族群众。无论是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还是发展多种经营的能力及日常生活的安排都欠缺。究其原因,无疑是人口素质问题。五十年来,国民教育在德昂族地区推行的效果并不理想。30岁以上的人口中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不到10%,能写会读会算的人在寨子里屈指可数。近年来,当地政策强力推行六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已达到90%以上,但是巩固率很低,学生经常辍学。原因在于一年150元的学杂费,200元的生活费(半寄宿制小学),对大多数德昂族家庭来讲很难承受,何况很多家庭往往同时有两个适龄儿童读书。目前,德宏、临沧等地州都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据我们在三台山中学的调查,一个寄宿初中生全年的费用是900元,大多数考上初中的德昂学生都读不起,在读的也大都中途辍学。在与德昂族干部的访谈中,他们反映强烈的另一问题是本民族参加工作的人太少。潞西市只有80人(包括离退休人员),其中,干部身份的62人,工人身份的18人,是人口总数的0.96%,远远低于占全市总人口2.7%的民族比率。镇康县德昂族中参加工作的有29人(含退休),而在县城工作的只有1个司机和1个护士。据他们讲自90年代以来,没有一个德昂族考上大学。在读的和已经毕业的几个大专生都是被保送到省党校培养的后备干部。
    3、公路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交通闭塞极大的制约了发展。德昂族村寨远离城镇,居住偏僻,地势复杂,有一半不通公路,运输靠人背马驮。其它通了简易公路的村寨实事上在整个雨季的半年时间里基本不能使用。每年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在雨季结束后重新整修塌陷的路基和堵塞的路面,才可以保证半年能通车。这不仅使农用物资运输困难,也使农副产品无法形成商品,脱离市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三台山距潞西市区仅有30多公里,但至今仍有一部分德昂群众还没去过潞西市。
    4、资源优势难以发挥,缺少培育新产业的资金和技术。德昂族地区土地资源比较丰富,以三台山为例,人均旱地面积5.2亩,人均水田面积0.7亩。森林覆盖率达50.4%,而森林面积中大部分是没有多少经济价值的灌木林,完全可以利用当地优越的亚热带气候条件更新改造为经济林木,如咖啡、澳洲尖果、茶叶、银练树等。然而,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基础薄弱,他们根本没有办法依靠自身力量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只有大量出租土地以获取微薄的租金,并为承包经营者打工得到廉价报酬。德昂族村寨出租土地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个别村寨把大部分土地出租给别人办茶场或种植热带作物。全寨则搬迁到场区简陋的房屋中居住。这样做的结果并没有使他们的生活状况有根本性的好转。
    5、民族传统文化的丧失日益严重。德昂族历史文化的积淀很丰富, 语言、服饰、建筑、音乐、舞蹈、宗教、口碑文化、认知智慧、民风民俗都富有民族特色。当代社会变革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德昂族保存族群文化差异的空间越来越小。现在德昂族中青年已经不穿民族服装,房屋以盖汉式建筑为进步,口头文学不在传诵,传统歌舞器乐被流行音乐和现代传媒所代替,甚至串姑娘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我们还能在寨子里看到把头发染黄的德昂少年。三台山搞民族文化节只好去缅甸请德昂族艺人来表演,陇川章凤镇德昂族过“龙阳节”,要去缅甸买回民族服装。近年来,云南省丽江、西双版纳、楚雄等地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以发展旅游业所取得的成效,极大的刺激了滇西各族干部和知识分子。发掘民族文化资源以振兴地方民族经济,已经成为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思路。
  五、发展思路
    从总体上讲,德昂族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症结在于不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条件。因而,发展的思路就必须从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为他们创造发展条件上考虑。发展目标是既要在短时期内解决他们的生活贫困问题,也要着眼于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而要实现帮助小民族发展以缩小民族差距的目标,必须改变政策环境和建立起发展机制,也就是说要从制度创新入手。调整国家的资源配置政策,采取特殊措施加大扶持小民族发展的力度。提高各级政府指导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的有效性,改变小民族在市场经济发展中陷入极为不利地位的处境,切实满足少数民族日益增长的发展愿望。
    从德昂族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认为要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云南省实施三大战略(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绿色经济强省和西南大通道)的历史机遇。针对制约德昂族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出发,依靠国家必要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动员德昂群众发扬自立自强和艰苦创业的精神,认真搞好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本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发挥资源优势,积极调整种养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养殖业。增加粮食产量和经济收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采取特殊教育方式,帮助适龄儿童入学。并不断输送到高级学校培养,提高人口素质;认真抓好科技培训,开展成人实用技术教育,推广实用科技成果,不断增加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和居住环境,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努力发掘民族文化资源,建设民族生态文化村,依靠区位优势发展旅游业,实现德昂族与其它民族事实上的平等。
  六、具体措施
    1、基础设施方面:(1)把县乡及乡村公路改造为弹石路(三级公路),行政村至自然村的公路改造为沙石路(四级公路),村寨内的街道和通往各户的便道铺设水泥路面。(2)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建设“五小工程”(小水池、小水塘、小水沟、小水窖、小水利)。(3)完成农村电网改造。(4)架设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装置,实现村村通电视。(5)对部分自然条件恶劣的村寨实行异地搬迁。

    2、教育人才培养方面
    (1)减免德昂族农民家庭子女全部学杂费,并为贫困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用具及生活补助(小学到大学)。
    (2) 在德昂地区撤消分散的教学点(1师1校)和初小(只有1-4年级),集中办几所全寄宿制完小和中学,切实落实九年义务教育。
    (3)强化中等和高等教育,采用预科委托培养,适当降分的措施,尽快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合格的本民族各类人才,解决其干部知识分子断档的问题。
    3、经济发展方面
    (1)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增加粮食产量,在稳定现有水田面积的同时推广巴西陆稻,确保人均1亩稳定高产田。
    (2)组织“热区经济作物生产合作社”,建设热带作物种植园。采取国家投资、群众以土地入股、科技与管理人员以智力入股的方式发展集体经济,实现集约化生产。
    4、发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方面。主要是以当地生物多样性为基础,以民族文化为特色,建设“民族生态文化村”,发展旅游业。
    (1)保护和利用村寨周围的自然环境,大量种植亚热带作物,营造富有区域特色的自然景观。
    (2)恢复和重建传统民居,改善交通和卫生条件。
    (3)在村寨里组织民族歌舞表演队。
    (4)增强宗教仪式和民族节日等群体活动的表演性和观赏性。
    (5)发扬民族传统饮食文化和医药文化。
    (6)开发民族传统工艺品。
    (7)把民族文学艺术的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的范围。
  (2003年9月)
文章来源: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
                 http://www.lsyzdcwc.ngo.cn/personallist.asp?newsid=175&fy=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