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族问题研究的历史表述与现实关照

民族问题研究的历史表述与现实关照

[民族关系史话·理论篇]

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
民族问题研究的历史表述与现实关照

□ 彭武麟

《中国民族报》2009年1月9日



  由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传统与当下现实,无论是作为学术研究还是现实社会中的思想文化建设,民族问题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术研究,民族问题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又是包涵诸如历史、语言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及宗教艺术等多学科研究内容的一个综合性领域。这一特点反映在历史学的语境中就是民族史及民族关系史的编撰和表述。


  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

  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表述的相对不足甚至是缺失

  所谓历史表述,就是人们对于观察、叙述历史的行为和形式,它主要反映在文化与学术研究的积淀和传承之中。这里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方面,无论是在传统史学还是在现代史学中,民族史及民族关系史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早在《尚书》、《礼记》、《国语》、《左传》等先秦文献中,就有关于不同民族的记载。自司马迁撰《史记》开列《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篇目专门记述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情况开始,以后凡是官编正史均沿袭这一传统,同时,相关内容的私家著述更是不胜枚举。

  近代以后,自梁启超等人倡导“新史学”开始,民族史及民族关系史同样成为近代史学的一支生力军。梁启超本人撰写了《中国史叙论》、《新史学》等介绍和提倡近代史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民族史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像陈垣、陈寅恪、顾颉刚等著名历史学家,也把民族史作为自己重要的研究内容。至上世纪30、40年代,中国学术界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民族史研究热潮,先后出版了一批全局性、综合性的民族史著作,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王桐龄的《中国民族史》、吕振羽的《中国民族简史》等。这一时期的民族史研究不仅在史学领域独占鳌头,而且充分表明了对于中华民族内部关系进行学理认识与总结的文化觉醒。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彻底废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压迫制度,制定和推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和方针,进行民族识别成为当务之急,于是少数民族历史研究成为史学界的重要任务之一。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史学工作者在民族识别的基础上先后编写出版了55个少数民族的简史、简志,对各民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和总结。当时,学术界还就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主流、民族与疆域、民族交流、民族战争与民族英雄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尤其是关于汉民族形成问题曾被誉为史学研究领域的“五朵金花”之一。

  改革开放后,民族史研究又成为史学研究的重心之一,像范文澜、白寿彝、翁独健等老一辈史学家大力倡导民族史研究,一些重要的民族史著作相继面世。通史性的力作如江应梁主编的《中国民族史》(1990年)、王钟翰主编的《中国民族史》(1994年)等,其他有关族别史、区域民族史、民族关系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就更是不胜枚举。关于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论述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费孝通,1989年)的出版,则在上世纪末引发了学术界研究民族史及民族问题的热潮。

  另一方面,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关系问题的历史表述相对不足甚至是缺失。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关于古代民族关系诸如各民族的起源、古代民族迁徙、和亲、屯田、互市以及民族政权、民族战争、民族英雄等问题有大量的论著和文章发表,但关于近代民族关系史的研究论著却不足。一些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民族关系史,也是或者就写到清代或者是关于近代部分的篇幅较小。而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相关论著,或者是局限于少数民族革命斗争史,或者是由于缺乏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史方面的内容,仅仅是一些空洞的结论。这一状况,与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历史表述的完整性之内在要求相去甚远。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就这一论断而言,目前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古代几千年这一阶段,也就是自在的中华民族实体形成的历史过程,但对于近代百年自觉的中华民族实体形成的历史过程的研究却相当薄弱。实际上就民族史研究而言,民族关系史面对的是如何解释和分析中国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与现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过程、特点和规律的问题。

  加强研究从何入手:

  把握学科属性与开阔研究视野

  针对上述问题,接下来需要说明的就是如何理解和把握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的学科性质、基本内容与研究视野等问题,以加强和推进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和深入。

  首先,从学科性质看,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是民族史也就是民族关系史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内容之一。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的主要对象,在于考察和分析近代百年间中国各民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状态及其发展演变的特征和规律。这一研究对象可以具体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从族群关系格局看,包括整体性的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关系、局部的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关系以及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代表和单位之一,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客体当然是以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为对象。但是这一划分不是机械的照般和对应,而应根据中国具体的民族实际情况而定。

  从民族地理区域格局看,包括内地中心地区与边疆民族地区以及区域性的中心与边缘。地理环境是民族历史活动的基本场所和条件,同时也对民族的发展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把民族与地理区域格局结合起来是又一个层面,这也是确定研究对象的一个基本原则。而具体对象的把握,要符合实际的民族地理间关系的传统联系,如内地中心地区与边疆民族地区、蒙古地区与汉地等。而边疆民族地区又可以分为区域性的中心与边缘这样一个次一级的层次,如中心城镇与边缘山区等,不能生搬硬套。

  从具体研究对象的内容看,包括政治、 经济、思想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民族的社会历史活动必然以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形式表现出来,因而其相互关系的具体内容也必然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形态、社会经济结构及文化联系等,这一层面是研究对象的重心所在。

  以上三个层面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总起来说就是在近代百年间中国各民族如何实现对中华民族自觉认同的历史过程。

  其次,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的主要视野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从历时性的视角而言,可以综合考察和分析不同时期和阶段民族关系的走向及其特点。近代百年(1840—1949年),一般分为晚清和民国两大阶段。其中晚清70年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有以重大历史事件划分的,也有直接按时间和道统划分的。民国38年一般分为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南京政府等三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中又可以按时间和有重大影响的事件进行再划分。二、从共时性的问题与视角看,主要是着眼于政治、经济及文化社会心理等领域的矛盾与冲突、演进与调适,诸如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从传统多民族国家到现代多民族国家的政治重建、社会经济的现代化问题、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边疆民族地方的政治及社会经济的变动、外部因素的作用与影响等等。三、从历史活动的主体看,主要是研究历史人物对于民族关系的影响和作用,包括他们的实践活动与思想文化认识。这一路径与视角,大体上可以分为统治集团、精英分子、中下层社会群体等三个层次,他们是影响民族关系的动力群体。另外,由于近代的政治发展,政党政治成为最主要的政治形式,因此各个政党及其政治派别的政治活动与理论主张当然也是这一路径与视角的重要方面。同样,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路径和视角也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不同侧面,只不过是将研究内容具体化的一个大致的思路。

  现实关照的意义:

  思想文化价值建构与现实借鉴

  任何学术研究都离不开对于现实问题的关照和感受,民族问题研究的历史表述更是这样。其中,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的现实关照具有思想文化价值建构与现实借鉴等两方面的意义。

  其一,如何认识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对于建构21世纪中国思想文化价值体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中国而言,21世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同时也是面临各种发展性矛盾与冲突的时代。除了追求国家全面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之外,就是全面建构为全民族所认同的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思想文化价值体系这一软实力。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民族意识并使之成为一种理性价值观念和调动、集合全民族力量的精神文化资源。

  综观近代几个世纪,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和核心的现代化浪潮波及全球每一个角落,在取得无与伦比的物质成就的同时,也有与之相伴随的矛盾、冲突和战争。这一现代工业文明所造成的“二律背反”现象,是当今世界思想学术界思考的重要课题。中国各民族在近代百年的风雨历程,是人们在反思这一世界性问题的一个重要个案,同时包含普世的人文价值。同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民族国家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国家政治关系格局仍然以民族国家为本位的当今世界,我们审视和研究近代中国民族问题,对于如何应对这个一体双面的人类世界发展性的难题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具有理论创新层面上的意义和价值。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近代百年的风云际会中,中国各民族既患难与共又存在诸多矛盾与冲突,最终在建立新中国的基础上初步完成了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而仔细总结和分析这一历史过程的成败得失,对于建构和提升软实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其二,正确认识和研究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也对现实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方面,当前社会正处于信息化发展阶段,人们的文化需求品位亦随之不断提高。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历史上的民族问题尤其是近代民族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一些有损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言论和行为时有发生,如果没有正面的指导和宣传的话,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因此,作为发挥学术的社会人文关怀功能,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可以正面、客观地分析和把握相关问题尤其是一些敏感问题。

  另一方面,研究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对于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现代化战略的重点是西部地区即一般意义上的边疆民族地区。由于社会历史原因,西部地区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分布较为集中的地方,与当地丰富的资源相伴随的是较之中东部地区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各个民族具有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亦不平衡,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仍然存在。因此这一地区的现代化建设除了要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外,正确把握和处理民族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而科学地总结和认识近代民族关系史上的种种得与失及其与现实问题的内在联系,对于西部现代化战略的实施不啻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同时,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