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指导手册(2)
来源: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作者: 蒋立松
第二部分 田野调查一般问题大纲
本田野调查大纲并不能作为具体的调查提纲来使用。该大纲是编者基于对于文化整体性的理解,力图说明在调查中应该注意的相互关联的各个方面,为调查者制订具体的调查提纲和在实地的调查中提供参考。(编者)
一、基本情况
(一)民族称谓
1.本民族的自称。不同民族对于本群体都有自称,如西部方言苗族自称“蒙”(Hmong),大小凉山彝族自称“诺苏”,等等。在调查中应该详细记录。
2.他称。调查中应了解不同民族对该民族的称呼,许多他称包含了别的民族对该民族的认识、态度等信息。调查中还应当了解不同时期汉语对该民族的称呼。
(二)自然生态与经济文化类型
特定的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人文系统相互影响、适应的过程中生成的。其中,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适应内在地规定了该文化的基本走向。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组合是多样的,这种多样性决定了文化是多样性的存在。对于某一文化的特征的理解,应当将该文化置于当地人与自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生计方式、经济文化类型等基础上。
1.自然地理方面的特征。在调查中应详细记载当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山脉、平均海拔高度、最高处、最低处、河流、湖泊、土壤、气候等相关信息。
2.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人们是如何认识与处理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例如:有没有培育专门的“风水树”、“风水林”?有没有对于树木、山岩、水等自然物的崇拜?人们对当地动物、植物是如何认识的?有没有关于利用自然物的特殊风俗和习惯法?(举例而言,有的民族在小孩出生活老人过世之时要种植特别的树种;有的民族对于砍伐和买卖树木有一套习惯法进行约束,以保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3.生计方式与经济文化类型。特定的生计方式构成了特定文化的生成基础。生计方式有很多,如狩猎、采集、畜牧、农耕等等。每种生计方式又有许多的变异形式、过渡形态,并形成了多样性的经济文化类型。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目前田野考察工作站的建立,就充分考虑到了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特点(关于经济文化类型的划分请参见第三部分的附录)。在调查中应详细记录当地主要的经济文化类型,如果在同一地区由于环境的变化(如海拔高度的变化)而有不同的类型,要特别予以关注。
(三)人口与分布
1.总人口,男女性别比例及年龄组别(以5岁10岁为间隔)
2.人口密度
3.民族杂居地区不同民族的人口比例
4.每户平均人口
5.每年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6.了解人口流动或迁徙的情况,特别注意有没有季节性迁徙
7.了解当地有没有人口控制的措施?有哪些?(例如,有没有土法的节育措施?历史上有无溺婴的习俗等等。)
8.了解当地人口的空间分布特点,特别要注意人口的分布与当地经济文化类型之间的关系。
(四)历史
1.族源及迁徙。例如:该地的传说、古歌是如何记载该族群的起源的?族群迁徙的过程怎样?有没有关于族群迁徙的传说故事、迁徙歌等?调查中要特别详细地记录族群迁徙的地名。在一些特定的仪式中通常会有关于族群迁徙的信息,如在丧葬仪式中,许多民族都会念“指路经”,将亡魂送回至祖先居住的地方。因此,详细记录“指路经”的地名,有可能知道该族群详细的迁徙路线。
2.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族群在迁徙过程中是如何分支的?每一支的去向如何?该族群在当地最早立寨是什么时候?在历史上发生过什么重大的事件?在调查中可以通过谱系法了解当地的历史。通常,当地老百姓并不会采用我们熟知的纪年方式回忆历史,在询问的时候应详细记录是多少代(辈)以前然后再进行推算(通常我们可以以25年为一代)。
(五)语言文字
1.当地的语言系属关系是怎样的?(语系、语族、语支,等等)
2.现在母语掌握的情况如何?(详细记载不同的年龄组、性别的母语掌握情况)
3.有没有双语或多语兼操的现象?如果有的话,应详细以表格的形式按照不同的年龄组和性别记录之。
4.有没有自己的文字?如果有的话,其使用状况怎样?同时还应了解当地族群对于“新创文字”的态度。
5.在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不同民族除了自己的母语之外,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往往还采用公共的交流语。在调查中应注意了解当地公共交流语的情况,例如,可以在集市上了解人们在交易中主要采用的语言情况;在重大的公共集会活动中使用何种语言,等等。
6.母语消失的情况。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母语消失而转借别的语言(如汉语)的现象十分突出,在调查中应特别予以关注。应该了解:母语是从何时开始大量丧失的?当地人对这种现象如何评价?分析语言消失的原因。同时也应该注意一些特殊的情况,如我在调查中就发现过,在有的地方,我们通常认为的母语消失的因素都具备(例如交通的便利、人员流动的频繁等等),但母语却很完好地得到保存。如果在调查中看到这些特殊的情况,一定要特别关注,并试图找出母语保存的各种原因(如社会结构变化的情况等)。
(六)族际关系
1.了解不同民族之间是如何相互认识、评价对方的。例如:有没有涉及到这种评价的谚语、传说故事等等。
2.当地的民族分布格局是如何反映不同的族际关系的。
3.不同经济文化类型之间的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特征。例如:不同民族之间经济的交流情况(互补的程度如何?怎样实现这种交流的?等等);要特别注意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采借(举例而言,某个族群是如何从其他族群那里输入生产工具、技术,乃至习俗的,等等)。
4.当地有没有不同民族都共同参加的重大的公共活动?如果有的话,其组织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功能?
5.族际婚姻的情况如何?不同民族之间通婚的比例是多少?
6.个人平时交往的对象主要是什么民族?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其他群体交往的频度如何?
7.关于族际关系的调查,美国学者戈登提出了衡量族际关系的指标体系,英格尔提出了由14格变量组成的指标体系,中国学者马戎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操作的8项变量指标,即语言使用、宗教与生活习俗的差异、人口迁移、居住格局、交友情况、族群分层、族际通婚、族群意识等。在调查中也可借鉴这些指标进行族际关系方面的调查(参见第三部分附录)。
二、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
(一)婚姻关系
1.婚前异性之间交往的情况如何?有没有专门的供异性交往的场所?(例如:他留人的“青春棚”、瑶族的“谈婚洞”等)有没有专门的供异性交往的活动?(例如:行歌坐夜、跳花坡等)如果有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活动,则详细了解每项活动的组织、规模、过程等信息。
2.婚姻的缔结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彩礼、嫁妆的情况怎样?
3.详细记录婚礼的整个过程。
4.婚后采取哪种居住形式?(如:从夫居、从妻居等)
5.婚后有没有“不落夫家”的习俗?
6.有没有优先婚的规则?如果有的话,其优先婚的顺序是怎样的?(例如:交表婚是常见的优先婚形式,在调查中应详细记录。)当地通婚的范围如何?详细记录当地与其他哪些地方固定通婚(例如,过去所讲“开老亲”的情况)。现在通婚的规则有无变化?目前影响人们通婚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7.当地人关于性的知识主要通过什么渠道获得?都有哪些关于性的禁忌或风俗?
8.妇女受孕后有没有特殊的安置措施或待遇?例如:妇女怀孕后,有没有单独居住?当地人是如何认识妇女怀孕的?
9.妇女生产后都有哪些习俗?例如:在什么地方分娩?现在如果还有“土法”分娩的情况,则应详细调查如何分娩?由谁手术?在家分娩有没有专门的地方?有没有产后性禁忌?(妇女在生产以后多长时间禁止丈夫与之同房)
(二)家庭形式
1.详细记录当地的主要家庭形式。例如:核心家庭、主干家庭等等。
2.在一个家庭中,性别的分工是怎样的?
3.在家庭中起支配地位的人是谁?
4.有无家族、宗族等组织?如果有的话,请调查家族、宗族的族长,如何产生?在家族、宗族的日常事务中有什么作用?
5.调查一个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例如:如何赡养老人?子女分家出去以后是长子负责赡养?幼子负责赡养?还是共同赡养或采取其他的形式?
6.进行入户调查的时候,详细记录该户成员的所有基本信息。例如:出生日期、性别、民族、职业等。子女的情况也应详细记载。如果有已经外嫁的女儿,要特别了解嫁到何处、配偶的情况。
(三)传统社会组织与习惯法
1.当地传统上有哪些社会组织?
2.这些社会组织的形成与当地的生计类型、社会结构有什么关系?
3.这些社会组织在当地的社区管理中发挥何种功能?
4.其组织形式是怎样的?哪些属于血缘组织?哪些属于地缘组织?它们之间是怎样一种相互关系?哪些社会组织是属于某个特定族群内部的?哪些社会组织是属于跨族群的?
5.传统上这些社会组织的领导是如何产生的?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搜集当地传统的重要社区管理者的信息,例如:家族、宗族的族长或家支头人、宗教师、寨老等的产生方式和各自的功能分工。
6.传统习惯法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在调查中应注意:(1)当地传统习惯法的内容,如有文字记载的,尽量详细搜集、复制;如系口耳相传,应尽量记录;(2)习惯法由谁来执行?(3)当地老百姓对于习惯法的态度,例如:是遵守,还是反对?可通过对一些具体的个案进行调查;(4)当地政府部门对于传统习惯法的态度,是反对、压制,还是支持、利用?(5)现在许多地方都有乡规民约,请调查这些乡规民约与传统习惯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6)习惯法在什么时候得到宣讲?由谁宣讲?在哪些仪式上宣讲?(7)对于违反习惯法的处置,其具体的规定是怎样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条款的约束力怎样?(8)传统的习惯法与现行的法律、法规之间有没有冲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民俗活动
(一)生产习俗
按照生计类型的不同,在调查中应注意了解农耕、林业、捕捞、狩猎和采集、畜牧等不同生产活动中的民俗内容及其意义。
1.农耕。农耕习俗的调查应包括:(1)当地对于农业节气的认识和运用、生产流程;(2)收集有关的农谚;(3)具体的耕作方式;(4)当地农作物的种类,特别注意了解这些农作物与当地生态之间的关系;(5)农具的类型及其功能;(6)农业知识的获得及其传承。例如:要了解现在还有没有“活路头”?其作用如何?等等;(7)农耕中的水资源是如何管理的?(8)农业生产不同的环节中有没有特殊的祭祀活动?(9)有关农业的信仰及其习俗;(10)生产活动中的互助协作方式
2.捕捞。主要包括:(1)捕捞的季节;(2)捕捞的组织形式、分工、分配制度;(3)捕捞的禁忌和习俗等等。
3.林业。主要包括:(1)当地林地的类型划分及其分布。例如:按照功用进行的划分有哪些类型?有没有专门的风水林?有没有其他特定用途(如造纸)的林地?等等;(2)林地的管理组织;(3)林地管理的习惯法、乡规民约;(4)山林的信仰和禁忌、习俗。
4.狩猎和采集。主要包括:(1)当地人对于野生动植物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分布、性能等。(2)狩猎时间、地点;(3)采集的时间、地点;(4)狩猎采集所体现的性别分工;(5)狩猎和采集时的组织形式;(6)狩猎和采集的禁忌、祭祀活动;(7)狩猎和采集的工具。
5.畜牧。主要包括:(1)牲畜的种类;(2)牧场情况;(3)转场制度。例如:何时转场?转场的特点是什么?(4)畜产品的利用情况。例如:皮毛、奶制品等的利用情况。(5)畜牧的信仰、禁忌。
(二)岁时节令
岁时节令是集中展现一个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形式。在调查中了解围绕岁时节令的仪式和民俗活动能十分有效地把握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方面的特征。
1.详细统计当地的各种节日。在调查中不妨按照一年中的时间顺序进行节日的统计。要注意调查者本人理解的“节日”概念与当地人的概念有可能不一致,因此在调查中要不断追问,以免遗漏。调查者不妨把每年在固定时间重复举行的重大活动都看成是当地的节日,并详细列表进行统计。统计表中主要包括时间、场所、规模、主要内容等项。
表2-1 岁时节令统计表(样式)
序号
节日名称
(尽量用当地语言记录)
地点
主要内容
规 模
1
2
2.注意调查每项活动的组织形式,注意了解参加活动有没有特定的年龄、性别、族别等方面的规定,等等。
3.了解当地人是如何解释这些民俗活动的起源的。例如:是否与该民族的某个先祖有关?是否是纪念某个重大历史事件?是否纪念的是某个行业神或英雄?该节日与特定的节气有什么关系?等等。
4.在岁时节令的民俗活动中当地人遵守哪些规定、禁忌等?举行哪些仪式?
(三)人生礼俗
人生礼俗是指在人一生不同阶段的若干转折点上(如出生、成年、死亡等)举行的具有特殊意义的仪式(“通过仪式”)。人生礼俗表明社会对其成员某种特定的社会身份的确认,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了解这些礼俗活动的文化意义。
1.诞生和命名习俗。一些民族在婴儿出生后必须举行诞生礼,在调查中应包括举行诞生礼的时间、地点、仪式的过程,以及习俗和禁忌。例如:婴儿出生后多久举行?在什么地方举行,家中?宗教场所?仪式持续多久?什么人主持?什么人参与?有没有特殊的禁忌?等等。
命名的习俗主要包括:命名有什么规则?谁给婴儿取名?命名仪式在什么地点举行?什么时候命名?
2.成年礼。成年礼是由少年进入成年行列的标志,举行成年礼后获得社会的承认,并担负起各种社会责任。在调查中应特别注意:(1)成年礼举行的时间(多少岁?在那个季节举行?);(2)谁主持成年礼?(3)成年礼举行的地点(家中,还是社区中的公共场所);(4)举行成年礼时宣讲的内容;(5)有没有专门的“考验”方式?(6)成年礼后人们正式获得了某种社会性别,在调查中要注意了解当地对于不同社会性别的角色预期是什么。
3.葬礼。葬礼是人一生中最后一次礼仪。调查主要包括:(1)关于死后世界的各种信仰;(2)去世前有什么特殊的习俗和禁忌?(3)遗体的处理和安置。例如:遗体停放在什么地点?有什么特殊的标志?(4)如何报丧?(5)来奔丧的人与死者家庭的关系、奔丧的过程;(6)如何守灵、需要多长时间?(7)送魂与招魂仪式;(8)入殓的习俗;(9)送葬的习俗。例如:送葬时间、送葬队伍的组成等。(10)丧葬的类型及其各种习俗。例如:土葬、火葬等,不同的类型中还有若干具体规定,在调查中要认真询问和观察。(11)葬后祭祀,等等。在上述内容的调查中还要特别注意分清对于不同死亡类型的不同丧葬习俗,例如:正常死亡的、非正常死亡的,其丧葬习俗中有哪些异同。
(四)生活习俗
主要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
1.穿戴习俗。主要包括:(1)服饰工艺方面的调查。例如:当地传统的服饰主要采用什么原材料?如何纺织?如何染色?服饰制作有没有性别分工?等等;(2)了解当地服饰的种类。例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服饰特征是什么?已婚和未婚的服饰在颜色和款式上有什么区别?在不同的场合服饰的穿着有什么特别的规定?等等;(3)调查服饰的文化意义。例如:服饰图案或头饰上表现的本民族的崇拜物;图案、颜色等所表现的审美特点,等等。
2.饮食习俗。主要包括:(1)主要的食物种类有哪些?(2)食物的传统保存技术;(3)有无酿酒的习惯?(4)在各类节日、仪式中有哪些特殊的食品?(5)饮食方面都有哪些禁忌?这些禁忌与民族、宗教、文化有什么联系?(6)宴席有什么讲究?例如:主人、客人、小孩、妇女、老人等如何排座?席间有什么习俗?(例如,有的民族在宴席中往往讲家禽的头部给老人或尊敬的客人,此类习俗要注意观察和记录;席间的祝酒歌也是调查中应注意记录的内容。)
3.居住习俗。主要包括:(1)如何选址?要注意选址与当地经济文化类型、生态环境的联系;(2)房屋的类型。例如:当地的住屋以什么形式为主?是以户为单位的小型房屋,还是以家族为大型房屋为主?(3)房屋的具体建筑形式。例如:干栏式建筑、木楞子房、四合院,等等;不同类型的房屋与当地的生机类型、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调查中应特别关注的;(4)房屋的结构与功能。在调查中要特别详细地了解房屋内部的结构与功能。例如:按照尊卑长幼而设置的卧室分区;厨房;祭祀地点等等,在调查中应详细记录。(5)房屋中特定地方的装饰、雕刻、摆设等的文化意义。例如,一些民族堂屋中的祖先牌位、门楣上的驱邪物等等,通常反映了该族群的信仰和观念,在调查中应特别注意这些房屋的细部特征。
4.交通习俗。主要包括:(1)收集当地传统的交通工具种类;(2)与交通有关的信仰、习俗都有哪些?例如:有无敬桥的习俗?何时举行敬桥的仪式?有无关于修桥补路的特殊规定?过河、过桥、行车等方面有什么特别的规矩?(3)与交通工具有关的传说故事。
四、宗教信仰与仪式
在田野调查中,宗教信仰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这里所讲的宗教既包括了制度化的宗教(有专门的经典、固定的宗教场所,和专门的神职人员),也包括了渗透于民众生活各个方面的普世化宗教(民间信仰)。
(一)宗教调查
1.当地主要的宗教信仰是什么?例如: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如果当地没有上述制度化宗教,则大体可划入民间信仰的体系中。
2.当地宗教建筑的分布,例如:寺庙、教堂的历史、分布情况。
3.人们对于宗教教义的掌握情况以及学习宗教教义的主要途径。
4.宗教教义对于当地人社会生活的影响力。
(二)民间信仰调查
(说明:该部分调查大纲主要依据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手册》中民间信仰调查提纲部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编者)
1.当地有无预兆信仰,如天狗吃月亮、月蚀传说?
2.有多少种占卜工具、方法,怎么解释占卜征兆?有无卜书?民间有无扶乩、相面、算命、求签、阴阳先生等,他们留下什么书面文字?
3.有哪些神灵?如天、地、山、河、土地、龙王、水神、河神、海神、妈祖等自然信仰?有无神像?
4.有无祖先信仰?神像是雕刻的,还是绘制的?祭祀的时间、地点(家祭、祠堂)、仪式,由谁主持?用什么作供奉与牺牲?祖先魂在何处?天上还是祖居地?怎么把他们请回来?祖先显灵方式?过阴、游魂怎样?
5.有哪些动植物河无生物崇拜?如羌族的白石祭、鄂伦春族的葬熊、彝族的崇虎、畲族的盘觚祭、土家族的敬白虎等。有哪些盛大的祭奠?如祭山、祭海、祭潮,等等。
6.家庭除祖先外,还有什么神?如灶神、门神、火塘神、房脊神、床头婆,各自的祭祀时间、地点、仪式,各种神有什么传说?
7.有无生殖信仰?如女阴、男根、共性同体、石祖、求子等。
8.在城市商业活动中,有无祖师、行业神及有关庙宇?何时举行祭祀?活动有哪些内容?
9.有什么巫术活动?求丰年、求雨、招晴安、禳灾、驱鬼、神判、诅咒、送凶等,要搜集记录仪式的全过程。
10.村落、部落、社区内有无圣地?或者共同的信仰对象?如傣族的寨山、勐神、蒙古族的敖包等。流行什么传说,有什么祭祀活动?
11.重大的庙会活动,如伏羲庙会、女娲庙会、土地庙会、城隍庙会、火神庙会、娘娘庙会、泰山庙会等。香会的性质、作用和文化涵义。家族是否有祠堂、家庙,以上的仪式过程如何?
12.有无精灵信仰?
13.有什么鬼?泥鬼、草鬼、石鬼,每种鬼的名称、形象、传说。使人生什么病、怎么驱赶?
14.有哪些从事民间信仰活动者,如萨满、巫觋、占卜师、相面师等?他们是怎样产生的?世袭还是师徒传授?他们的知识从何而来?有无昏迷术、跳神术?他们的社会地位何特权,生活来源,从事什么活动?有无服饰、护身符、法器、乐器、神像、巫画、神画、面具、经书、巫棒?
五、教育
1.调查并统计当地人受教育程度(按性别、年龄组),不同程度占当地人口的比例。
2.当地学校的布局情况,如中心学校?普通完小?教学点?学校的覆盖面有多大?
3.学校教师情况,如;(1)教师的受教育程度;(2)教师的民族构成、年龄构成;(3)教师对于在当地教学的态度。
4.教学及教材情况。如:(1)不同年级分别开设什么课程;(2)使用教材情况,采用何种版本?有无乡土教材或校本教材?等等;(3)有无当地民族语文教材,如果有的话,是如何组织教学的?(4)课程考核的情况,近几年的成绩统计。
5.学生情况。如:(1)在校学生人数;(2)升学率、辍学率等的统计,并应特别考虑不同性别可能存在的差异性;(3)在一所学校中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6.当地学校的设施如何。如:(1)校舍面积、活动场所;(2)教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7.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当地有没有其他类型的教育形式,如寺庙教育、经院教育等等?
8.当地人对于“教育”的概念是如何认识的?人们如何评价一个人是“有文化”的?
9.当地有哪些专门用于教育目的的传统文献?这些文献有可能是以文字形式记载的(如彝族的传统教育经典《玛牧特依》),有的无文字民族在传统上也以口碑文献的形式保存了大量的教育内容。在调查中应详细地搜集、翻译、整理。
10.在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中,当地主要有什么样的特点?其具体的教育形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