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李俊清】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李俊清】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 李俊清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是今年两会关注的焦点。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而在两会前一个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深刻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工作要求。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年国民生产总值已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50多亿元增长到当前的3万多亿元。然而,过去走的是高消耗、重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是以牺牲资源、环境甚至民生为代价的。即便如此,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人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在发展竞争中劣势凸显,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推动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根本保障,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和长治久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经济增长,还涉及资源、环保、文化、三大产业、科技、人才、就业、消费、政治等方方面面。

  民族自治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4%左右,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拥有全国75%的草原面积,44%的森林面积,66%的水资源,拥有超大比重的矿产资源和新能源。同时,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风俗民情丰富多彩,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软实力”。因此,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要充分认识并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使之成为带动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柱产业。一方面,要做好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走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强化生态功能,努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大“碳汇”工程;另一方面,要加大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等,搞活市场,提高文化产业、旅游业等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民族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高耗能、高排放问题较为突出,竞争力严重不足。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过程中,许多民族地区照搬东南沿海地区模式,无奈成为发达地区工业体系的末端。因此,民族地区首先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坚持工业化主导方向,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鼓励技术研发和推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降低能耗和污染,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打造自主品牌。其次,要创造技术和资金条件,扩大低碳产业投资,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效益。此外,要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

  农牧民人口占民族地区总人口的比重高达60%以上,三农问题关系重大,关系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与成败。所以,一要做好林权改革,促使土地合理流转,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利用林地、草原、沙漠等发展特色经济,不断加快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全面提高农牧业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广低碳、环保生活方式。二要“改变社会的经济形态,建立一种与货币经济相适应的运行关系”,使各种涉农资源成为活跃的市场要素,以便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提高增收能力。三要加快调整城乡结构,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和完善农村服务体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民族地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最缺乏的就是科技。国家要在科技和人才方面给予民族地区更多的照顾和倾斜,民族地区也要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大科技和人才引进力度,创造良好环境,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民族地区经济转型之根本在于实现以居民消费为主导的增长方式,而实现的前提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好民生问题。要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规范劳动力市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完善劳务输出输入机制,在向发达地区输出劳务的同时,做好留守劳动力的就业工作;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工资水平,提高社会福利,使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过上有尊严、体面的生活。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强行政改革。首先,要改变政绩考核方式,消除“GDP崇拜”,促使考核从重视经济指标向富民强区指标并重转变,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防止“政绩工程”。其次,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强社会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再次,要优化总体调控,防止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此外,还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行政、勤政廉政。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伟大进程中,各民族地区业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和经验,有些地区还走在了前列。比如在过去的一年,内蒙古自治区在金融危机中,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GDP增长17%,连续8年增速全国第一。近日,内蒙古还提出:今年适度降低经济增速,不再追求GDP增速的全国第一,主要是从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将注意力和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方式转变和改善民生上来。

  总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民族地区要以全局的眼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充分利用国家所给予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真正落到实处。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