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小猫咪

2014-8-30 11:06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高丙中教授的大会发言

中国民俗学的新时代:开创公民日常生活经验研究的文化科学

中国当代的两件文化大事:民俗学(人)参与其中
民俗复兴、自发的中国文化景观巨变
龙牌会的例子:一种文化,从记忆中回到真实而实在的社会空间

民俗成为非遗,自觉的中国文化定位巨变
文化来自社会的原则重获生命(互相妥协,社会观念发生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革命的终结》,载《开放时代》;非遗是从下捞出来的,不是过去从上往下送的文化,这是社会自身的价值观;周星老师谈唐山、汶川与玉树三次地震中官员对死者灵魂的安置方式和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中国民俗学扮演了关键角色:见证民俗复兴、参与民俗复兴;难得的是,积极推动民俗成为合法的公共文化
中国民俗学被承诺有一个不一样的未来,“新的驿程”。

时代、民俗与民俗学的共生:评估的方法论和核心理念
评估方法的抉择:被动的反映论语积极的共生论
1)反映论:时代变、民俗变、民俗学变
2)共生论:时代、民俗与民俗学互为动因,相伴前行

“民”在现代民族国家,在第一个层次必须被设定为普通人。过去,我们认为他们是具有特定文化的一群人。

之后对中国民俗学的学术转型进行转述和综合
1、过去也有调查,只是更多是一种采风。多数研究是朴素的文人学术:没有伦理的反思
2、中国民俗学的学术转型:社会参与带来自我的改变
钟敬文:从历史学到现在学(后来学者通过理论和经验研究落实)
研究方法:1、基本概念的变化【俗,是民俗生活,主体的过程;民,从特殊主义的角度看农民、守旧人群,到全民,再到普遍主义视角的公民;民俗:从陋俗到不同范围的日常生活与公共文化】;2、从文献爬梳、采风到田野作业;3、“从文本研究到语境研究”

民俗学的专门理论:对学科成立的论证与反思
民俗学的理论领域的出现: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吕微《内在于外在的民间文学》;户晓辉《返回爱与自由的生活世界》;刘魁立对于整体性的论述,刘晓春对本真性的追问。

民俗学的理论转向: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的理论功能
生活世界,包括衍生的理论:
1、人的,活的,现实的,当下的
2、过程的,整体的
3、经验的,常识的
可通约的假设与理念


中国民俗学知识共同体的学术人格:求知之志的新表现
顾颉刚先生的渊博之学,到钟敬文的职业之学
新一代求知的新境界:
1)户晓辉:哲学的面向,从提及维科、赫尔德,到康德、胡塞尔,再从德文解读赫尔德。
2)田野作业的群英谱

中国民俗学的“新时代”释义:既是已有的,也是将然的
钟敬文的《新的驿程》:完成现代学的转换,成就中国学派
“现在”:现实的人,现实的生活
“学”:学术规范、学术伦理
“新时代”:既是已经发生的,也是真正做才能够完成的

日常生活的“理所当然”的必要性与有限性
日常生活的“理所当然”:用俗代表历史创造、社会积累、先赋(家乡习得,与语言一样),理所当然的范例与规矩。
表现在民俗,“理所当然”的有限性:在大社会里,民俗的社群合理性、合法性是相对的,是有限的

再说“民”:民俗成为基本的公民文化
the lore of the people:“人民的知识”解释与时俱进
“人民”,在中国从传统的民到现代的民

民俗与民俗学在中国的前景
民俗中已经产生大量公共文化,并且,其他民俗成为公共文化的大门已经敞开
政治、经济、知识分子活动要依赖、围绕民俗(真正的为民服务,不能使为没有民俗的民服务,或者不承认民的俗而能够为人民服务)
民俗学是中国完成现代国家建设的基础学科:没有民俗学的贡献,国家的国家建设难以走上正路——不可能建成一个否定“民”的现代国家。

查看评分记录

积分 用户名 时间 理由
宝葫芦 +58 ldzxy123 2014-9-1 20:39 精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