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放牛班的课堂

2011-3-1 15:06
晨钟暮鼓的文化价值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2月27日 16:00 来源:西安晚报

  王雄文

  春节前夕,阔别三年的“晨钟暮鼓”又在钟鼓楼上敲响了,它向人们展示了一张西安城市文化的崭新名片,同时也表明,西安在彰显古城特色、弘扬传统文化、体现古城价值方面,又做了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

  晨钟暮鼓的西安渊源

  晨钟暮鼓是古代城市管理的一种形式,它起源于古都长安。不过,那时是“鼓鸣则起,钟鸣则息。”与后来恰恰相反。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时就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汉代文学家蔡邕在他的《独断》中记有:“鼓以动众,钟以止众。夜漏尽,鼓鸣起;昼漏尽,钟鸣则息也。”汉代击鼓迎晨,是因为鼓声振奋,催人早起劳作。鼓原本是一种乐器,因其声音雄壮,将士出征时必击鼓以鼓舞士气。《诗经·邶风·击鼓》中就有“击鼓其镗,踊跃用兵。”的句子,由此可见,鼓最早用于助威,后来才用于报时之用。


  古代没有钟表,人们以圭表或铜滴漏测得时辰。古人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子丑寅卯)为序,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以便击鼓报时,让民众知晓。但鼓声的传播范围毕竟有限,到了南北朝时,齐武帝(483年~493年)当政,为使宫中能够听到报时声,便在景阳楼内悬挂一口大铜钟。宫人闻钟,早起装饰,以此对应鼓声报时,首开先河。但此后,历代钟鼓撞击,相互更换,具体年代,记载不详。唐代初期仍以晨鼓暮钟报时,直到唐代中期,“晨鼓暮钟”才演变为“晨钟暮鼓”,成为一种新的报时制度。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阙下待传点》诗中就有“禁漏晨钟声欲绝,旌旗组绶影相交”的句子,他听到的就是宫城早朝的钟声。后来为使钟声传播得更远,除了钟越铸越大之外,还建有较高的钟楼,与鼓楼相对,朝来撞钟,夜来击鼓。钟楼通常还设有漏室,形成一个测时、报时的完整系统。

  唐代长安城是一个繁华的都城,其结构规整,街巷纵横,四面设有城门,城内设有钟楼、鼓楼,“晨钟暮鼓”已作为一种城市管理制度固定下来,以此调节京城社会生活节奏,维系大唐时序。鼓响,则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老百姓也习以为常。此外,在城外的寺院也以“晨撞钟、暮击鼓”报时。“噌吰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这首诗说的就是荐福寺小雁塔撞钟的情景。唐代诗人李咸用也曾写有“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的诗句,指的是时日不断地推移,循环往复,钟声给人们以提示和警醒。

  晨钟暮鼓的当代传承

  晨钟暮鼓是古时人们重要的起居信号,这如同当今交通要道的“红绿灯”一样。明代时,西安城设有钟鼓楼报时,百姓“闻钟而起,鼓响而息。”人们以此安排自己的生活。然而,到了清末、民国时期,这一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报时仪式消失了,这一去就是100多年。

  为了重现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传承汉唐文化,上世纪90年代,西安市文物局重制巨鼓置于鼓楼之上,复制景云钟悬挂于钟楼,并在节日推出“晨钟暮鼓”仿古仪仗表演,但由于种种原因,后停止。2007年4月,“晨钟暮鼓”再次恢复,后又因故中断。今年1月30日,停歇了3年的“晨钟暮鼓”报时仪式又重新开启了,且每天在9时、11时、13时,整点敲钟报时,每次敲响24下,寓意一天24小时。每天17时(随季节变动,夏季可能后延),在鼓楼敲响“闻天鼓”,进行“暮鼓”定更表演。

  景云钟声声余音绕梁,闻天鼓阵阵响彻古都。说起这巨钟还有一段历史:唐朝时,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在今西安北广济街南口,有一座迎祥观,距现在的钟楼约1000米,上挂有一口铜钟,高2米,直径1.5米,重6吨,名曰“景云钟”,其做工精致,声扬数十里。到了明代,钟楼由广济街迁至现址,因铜钟移位后怎么也敲不响了,于是就铸造一口铁钟悬于钟楼。原景云钟现藏于碑林博物馆,为国宝级文物。现在使用的钟是1997年重铸的,高2.45米,重6.5吨,钟裙外径1.65米,纹饰、铭文酷似原钟,音质嘹亮雄浑,可与原钟媲美。著名建筑大师张锦秋为之设计了仿古的钟架。

  鼓楼上的鼓,则是1996年制成的,鼓楼南北各12面,共24面,象征一年24个节气,一天24个小时。最大的闻天鼓,高1.8米,鼓腰直径3.43米,鼓面直径2.83米,系用整张优质牛皮蒙制而成,重1.5吨。鼓上有泡钉1996个,寓意1996年制作,加上4个铜环共2000件,象征公元2000年。寓示鼓声催人奋进,奔向21世纪。闻天鼓声音浑厚、宏亮,重槌之下,十里可闻,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鼓。悬挂于鼓楼北檐下的巨型匾额“声闻于天”,就形象地描绘了这鼓声震天的盛景。

  晨钟暮鼓的文化价值

  晨钟暮鼓仪式的再次出现,是西安人文化自觉的体现,象征着西安在国际文化的大格局中充分展示了自身的城市文化价值,同时也更加彰显了古城西安的文化魅力。

  2007年,西安为落实皇城复兴计划,打造人文之都,恢复了“晨钟暮鼓”这一仿古报时仪式,这在当时是全国第一家,起到了文化引领的作用。几年之后,一些城市纷纷效仿,以此来发展旅游、吸引游客,增加文化含量。由此可见,其价值所在。据悉,北京市东城区将以钟鼓楼为中心,打造一个占地12.5公顷的北京时间文化城,明年建成后,“晨钟暮鼓”也将重新敲响,成为北京重大节庆活动的重要内容。

  这次西安恢复“晨钟暮鼓”的报时仪式,比以前更加正规和隆重,盔甲着装、手持戈戟的11名“武士”威武地列队进行表演。“敲钟报时,击鼓定更”,给古城增添了浓郁的古朴之美,庄重之美,成为古城的又一道亮丽风景。这也将为西安的旅游业增添新的亮点、看点。人们游西安,登城墙,走街巷,吃美食,再听听这“晨钟暮鼓”,感受一下历史的回声,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西安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文化的根大多在西安,这“晨钟暮鼓”便是其一。许多文化现象在这里都可以找到根源,找到答案。如汉语中的“钟点”、“钟头”“刻钟”“分钟”等都源于此,成为时间的一种表达。所以,只有在西安感受正宗的“晨钟暮鼓”,才能体会得深刻。

  唐朝戴叔伦在一首诗中曾写道:“汉苑钟声早,秦郊曙色分,凌霜万户彻,风散一城闻。”钟声一响,全城人都动起来了,我们还有什么迟疑的呢?今年恰逢国家级文物唐景云钟面世1300周年,再次聆听这钟声更有其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当古城钟声再次敲响的时刻,全市人民将踏上新的征程。

查看评分记录

积分 用户名 时间 理由
宝葫芦 +10 张贺 2011-3-6 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