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陶立璠

2010-6-22 22:39
中国民俗学会大事记(1978—2009)

中国民俗学会大事记
(1978—2009)



1978年

       ★夏天,由钟敬文教授起草,联合顾颉刚、白寿彝、容肇祖、杨堃、杨成志、罗致平等人,致函中国社会科学院,随后发表了《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这一建议得到胡乔木同志、周扬同志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其他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全国广大民俗学工作者的积极响应。
       ★年底,辽宁大学乌丙安、刘航航以《重建中国民俗学的新课题》为题,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建议。
        10月。西北民族学院组织召开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教材编写暨学术讨论会”,成为十年动乱后中国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界的第一声春雷。
1979年
      ★是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设立民俗学部。
      11月
      1日。在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钟敬文七教授再次向文艺界发出呼吁。呼吁书全文如下:
学艺界的同志们:
      民俗学不但是我们必须建立的一种人文学科,而且我们也具备了建立它的一定条件。去年秋间,社会科学院领导同志宣布的我国今后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的草案里,已经把这门学科郑重地列为研究对象之一。这是一个福音!关于这门学科的必须建立和专门机构的创设问题,去年夏间,我们曾经向社会科学院领导同志上过建议书,并蒙予以赞许。但是这门学问专门机构的建立和科学研究的计划,推进,需要广大学艺界同志的赞成和实际帮助。因此我们今天诚恳地向大家呼吁,希望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使我国中断了多年的这门科学,能够在新的社会基础上发荣滋长,为今后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的庄严任务,作出应有的贡献。
        顾颉刚(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白寿彝(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容肇祖(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杨  堃(中央民族研究所研究员)
        杨成志(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罗致平(民族研究所研究员)
        钟敬文(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一日
        ★张紫晨《民间文学基本知识》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79年
1980年
         7月。
         5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上海分会《采风》小报创刊。
        11月。
        20日。江苏省民间文学工作者协会创办《乡土》小报。
        23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浙江分会建立民俗学研究组,叶大兵担任组长,于彤、莫高任副组长。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上海分会、上海文艺出版社编《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集》(1949—1979,共三册)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乌丙安著《民间文学概论》    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年
1981年
        8月:23日——26日。辽宁省首届民俗学学术讨论会在丹东举行。钟敬文教授、杨堃教授、关德东教授与会。来自全国12个省、区的60多位学者参加会议。钟敬文教授作了《关于民俗学工作的几点意见》的报告。杨堃教授作了《民俗学与民族学》的报告,关德东教授作了《民俗学与俗文学》的报告。大会宣布辽宁省民俗学会成立。
        钟敬文主编《民间文艺谈藪》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段宝林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
1982年
        1月。18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吉林分会创办《民俗》小报。
         2月。8日。吉林省民俗学会成立。陕西省民俗学研究组成立。辽宁大学、复旦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相继开设民俗学课程并组建民俗学社。
        6月。中国民俗学会筹备会在京成立,钟敬文教授任主任委员,白寿彝教授担任副主任委员,容肇祖、杨成志、杨  堃、马学良、罗致平担任筹备委员。负责筹备学会成立大会事宜和中国民俗学会章程的起草。
        10月。11日。上海民研会成立民俗小组。
        12月。24日。北京大学民俗学会成立。
        ★《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1983年
        5月21日。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学者参加了成立大会。成立大会开幕式由白寿彝先生主持,钟敬文先生致开幕词,刘魁立作筹备工作报告,大会经充分协商选举了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在理事会上推选周扬为名誉理事长,钟敬文为理事长,马学良、白寿彝、杨成志、杨堃、罗致平、容肇祖、为副理事长。刘魁立为秘书长,张紫晨、刘淑娟为副秘书长。会议还一致通过聘请江应梁、江绍原、李安宅、吕叔湘、吴文藻、吴泽霖、季羡林、林耀华、赵景深、钱南扬、侯宝林、常惠、梁钊韬等先生为学会顾问。理事会通过学会章程。中国民俗学会的宗旨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团结全国广大民俗学工作者,调查、搜集、整理、研究我国各民族的民俗,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为移风易俗、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丰富世界文化宝库做出贡献。理事会决定创办不定期的内部信息交流刊物《中国民俗学会会刊》。
        8月。由中国民俗学会和少数民族文学学会联合举办首届全国民俗学与少数民族文学讲习班,地点在中央民族学院。张紫晨、陶立璠、杨亮才负责教务工作,讲习班历时一月, 由钟敬文、费孝通、杨成志、杨堃、马学良、白寿彝、罗致平、常任侠、容肇祖、刘魁立、张紫晨、柯杨、陶立璠等学者,围绕着民俗学的基本概念、学科体系、理论和方法等亲自授课,先后有近150名学员参加听讲。事后由张紫晨选编,出版了《民俗学讲演集》(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
         25——29日,江苏省民俗学会成立。
         同年,中央民族大学成立民族民俗学会。
        ★毛星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上、中、下册)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朱宜初、李子贤主编《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美]丁乃通著《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   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
1985年
        3月。12日,张紫晨先生应日本国立民俗博物馆邀请,赴大阪参加第六届民间传承文化源流国际会议,发表论文《中日继母故事的比较研究》。
        4月。1日。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教授福田亚西男访问中国民俗学会。
        5月。5日,乌丙安先生应日本学术振兴会邀请,赴日本进行三个月的考察与学术交流。
        6月。29日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访华团一行30人访问中国民俗学会。团长虎尾俊哉,副团长田中稔,秘书长福田亚西男。随行团员中有日本著名民俗学家宫田登、山折哲雄、佐野贤治等。
        7月17日——21日。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学术讨论会在贵州兴义召开。
        10月。山东大学主办的《民俗研究》杂志创刊。
        11月。中国民俗学会首届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杨静仁到会祝贺并讲话。国家民委副主任罗布桑,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社会科学院顾问于光远发来贺信。钟敬文先生作了《关于当钱民俗学的几个问题》的讲演;杨成志先生作了《民俗学三大流派的异同解释》讲演;马学良先生作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体系》的讲演。这次会议检阅了我国民俗学恢复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有74位代表提交了60多篇论文。会议标志着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已由思想理论准备阶段转折为广泛的调查和研究阶段。会后由张紫晨选编,出版了《民俗调查与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
        同月,广东民俗学会成立。
        ★陶立璠著《民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   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
1986年
        5月。河南省民俗研究会成立。
        7月。8日——10日,陕西省民俗学会成立大会即学术讨论会早西安召开。
        12月。广西民俗学会成立。蓝洪恩任会长,过伟、等任副会长。
        ★  张紫晨选编《民俗学讲演集》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入1983年首届民俗学与少数民族文学讲习班专家讲义。
1987年
       3月。全国中青年民俗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在贵阳举行。 这次研讨会标志着中青年学者已经成长为中国民俗学的一支重要的中坚力量,民俗学的队伍建设后继有人。共有89位代表提交了63篇论文,还有5位日本学者应邀参加。会后还组织赴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民俗学的实地调查。
       7月。应中国民俗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邀请,日本国立民俗博物馆民俗学家坪井洋文、福田亚西男教授到我国进行学术访问。
       8月  陶立璠著《民俗学概论》由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
        9月。第二届全国民俗学讲习班在北京门头沟西峰寺门头沟民俗博馆举行。历时一个月。教务由张紫晨、陶立璠主持。学员来自全国17个省区,26个单位,26人。先后由钟敬文等26位著名学者系统讲授了民俗学的基本课程,计有钟敬文《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罗致平《法律民俗学》、马学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体系》、杨 堃《民俗学与民族学》、杨成志《民俗学运动的回顾与展望》、林耀华《普通民族学》、常任侠《民俗中的崇拜与禁忌》、李春秋《伦理学》、张紫晨《中国民俗史》、陶立璠《民俗学概论》、宋兆麟《巫教与早期文明》、段宝林《关于民俗特征的思考》、王汝澜《略谈日本的民具研究》、连树声《欧洲民俗学》、许 鈺《民俗与民间文艺学》、沈培芹《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宣兆凯《社会学》、李寸松《民俗与民间工艺美术》、王辅仁《中国传统文化》、宋德胤《文艺民俗学》、  李稚田《民俗与大文化》、黄秀根《汉代民俗》、陶思炎《中国的求子习俗》、郭子昇《民俗与博物馆》、尹成奎《韩国民俗学》、梁木森《近年来中国民俗学研究概况》。内容涉及民俗学的基本理论、民俗学史、民间文艺学、比较民俗学、文艺民俗学、方志民俗学和民俗学的方法论等。与民俗学有关的一些专题讲座,则有民族学、宗教学、伦理学、社会学、博物馆学等。此外,对日本、朝鲜和欧洲诸国之民俗学的介绍,也在课程设置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讲习班的学员来自全国各省区。通过讲习班的形式,为民俗学进一步培养了人才。
        11月。30日上午,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召开座谈会,纪念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会有刘锡诚主持,张紫晨作《纪念“民俗“周刊六十周年》的讲话,容肇祖、钟敬文、杨成志、杨堃、贾芝出席会议并发言。此次会议还对容肇祖先生九十诞辰举行庆贺,赠送祝寿书画。
1988年
        10月。28日——30日,中国民俗学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钟敬文等80多人出席大会。 张紫晨先生代表理事会作《开发民俗资源,加强学科建设,为开创我国民俗学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通过修改后的学会章程并选举新一届理事会。理事长:钟敬文,副理事长:马学良、杨堃、白寿彝、杨成志、容肇祖、罗致平、刘魁立、张紫晨、乌丙安。秘书长:张紫晨,副秘书长:陶立璠、王文宝、李德芳。这次大会收到约105篇论文,大会宣读44篇。从论文看,反映中国民俗学研究的领域逐步扩大,民俗学的分支研究也逐渐兴起,田野方法开始进一步受到重视。会议尤其强调,民俗学研究要切合中国社会实际,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中各种新问题的研究。
1989年
        2月。20日召开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议,会议决议:聘请于光远、吕叔湘、林耀华、常任侠、侯宝林、季羡林、杨宪益、吕骥、吴泽霖、贾芝、金克木、萧崇素为学会顾问;增补郭子昇、梁木森为常务理事;增补郭子昇、贺学君为学会副秘书长;
        3月16日——26日。陶立璠先生应日本筑波大学历史人类学系主任宫田登先生邀请,访问筑波大学。
        5月。23日,上海民俗学会成立。
        7月。《西北民俗》创刊。
        8月。11日——12日,广东民俗文化研究会召开成立大会。
        ★《杨成志民俗学译述与研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0月。18日——25日,中国民俗学会、江西民俗研究会、豫章民俗博物苑联合在江西南昌召开“全国第四次民俗学学术讨论会”。 有75人参加了这次主题为“中南区域民俗研究”的学术研讨会,并提交了73篇论文。会议反映了中国民俗学新的发展趋势,即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具体调查专题不断得到加强的同时,各地学者开始协同合作,对区域民俗文化进行调查研究,以揭示某一区域民俗的总体风貌。基于实地田野调查资料的论文,比重有较大幅度增加。
        经学会常务理事会讨论决定成立“中国民俗文化基金会”。启功先生题签“中国民俗文化基金会”。由陶立璠负责筹款。
        12月。9日,福建民俗学会成立。陈国强任会长。
1990年
        3月。1日——20日。中国民俗学会与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合作,组成由中日民俗学者组成的联合调查团,进行为期3年的“中日江南稻作农耕民俗文化考察与研究”,这一计划是由日本历史民俗博物馆坪井洋文、福田亚细男先生访问北京时想中国民俗学会提出的,得到钟敬文先生的同意。后因坪井洋文先生去世,由福田先生实施这一计划。此次考察,考察团团长是福田亚细男先生,副团长是张紫晨、陶立璠先生。中方学者有张紫晨、陶立璠、刘铁梁、周星、白更胜、何彬、巴莫曲布嫫、尹成奎、周正良、朱秋枫等。20多位中日民俗学家混合编组,一起在中国江苏的常熟、浙江的兰溪、丽水畲族地区进行深入细致的农耕民俗调查。
        10日。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成立,乌丙安任中心主任。
        5月。14日,四川民俗学会成立。
        10月。23日,西藏民俗文化学会成立。
        12月1日——15日。上述联合考察团在日本历史民俗博物馆、千叶县农村,冲绳读谷村进行考察。
1991年
         3月10日——28日。“中日江南稻作农耕民俗文化考察与研究”考察团一行,在浙江金华兰溪姚村考察。19日前往丽水县山根村考察。
        4月。中国首届渔岛民俗学术讨论会在浙江玉环举行。学会参与组织。
        5月。30日,杨成志先生去世,享年90岁。杨成志先生是中国著名民族学家、民俗学家、人类学家、博物馆学家、致公党中央委员会第七、第八届中央委员。杨成志先生1902年生于广东省海丰县汕尾镇。早年就读岭南大学历史系,1927年执教中山大学,开辟民俗学与民族学调研之先声。1927年翻译《民俗学问题格》,是我国早期介绍西方民俗学著作之一。1928年赴大小凉山考察,1932年赴法国留学,或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5年回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曾主编《民俗》季刊,后赴美国考察印第安部落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9月。5日——12月3日。陶立璠先生接受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应筑波大学历史人类学系主任宫田登先生邀请,以客座研究院身份与佐野贤治先生合作研究。
        12月。1日——15日。中日南方农耕民俗文化考察在日本进行。调查地佐仓市饭塚地区,茨城县牛久市农村。6日到冲绳县读谷村考察。
1992年
        3月。5日。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紫晨先生去世。享年63岁。张紫晨先生吉林长春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1953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如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在钟敬文先生指导下攻读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理论。从1956年起先后用紫晨、林一白等笔名发表文章,主要著作有《歌谣小史》、《中国民俗与民俗学》、《中国巫术》、《中国民俗学史》、《中国民间小戏》等。
5月。12日——6月12日为期一个月,由中国民俗学会协助,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全国民族、民俗博物馆专业培训班”在山东泰安举办,陶立璠、段宝林、李稚田、王汝澜讲授民俗学专业课程。
        9月。16日,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由理事长钟敬文召开会议,鉴于原秘书长张紫晨先生去世,由李德芳、陶立璠、刘铁梁多负责任,考虑到李德芳、陶立璠事务较忙,由刘铁梁作为召集人,负责学会日常工作。
       26日,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民俗学会主办,国内各界人士和国际友人近300人参加学术座谈“庆祝钟敬文教授90华诞暨从事学术活动七十周年”。京内外知名人士即钟老友好夏衍、谢冰心、启功、孙大光、林默涵、张岱年、季羡林、廖辅叔、臧克家、马学良、张庚、繆钺、程千帆、林林、尹廋石、阮章竞、、金开诚等纷纷写来贺词。大会收到国内外学术论文近百篇。
(日本)福田亚细男编辑的《中国江南的民俗文化——日中农耕文化的比较》(日文)由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印刷出版。这是1990——1992年中日联合民俗考察的学术成果。
1993年
        10月。26日,中国民俗学会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暨第五次学术讨论会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副理事长罗致平主持开幕式,钟敬文先生致开幕词,有103位代表出席会议,钟敬文教授做了题为“民俗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的大会报告。集中论述了应用民俗学研究、现代都市和民俗的关系、民俗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防止学术庸俗化、建设中国特色民俗学体系等问题。日本社会人类学家渡边欣雄教授应邀介绍了日本民俗学的状况。从会议收到的论文看,民俗学的基础理论、田野调查和应用研究均有一定发展。会议提出了搜集、抢救、整理和科研相结合;重视民族文化传统,注重中国民俗学自身理论特点,深入研究中国民俗事象与中国民俗科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刘魁立受理事会委托作《深入开展民俗的调查与研究,为建设中国特色的民俗学而继续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王文宝做关于修改学会章程的报告。田小航做学会财务报告。会议选举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会选举产生常务理事会、理事长和副理事长。钟敬文继任理事长,杨堃、马学良、刘魁立、乌丙安、宋兆麟、张振犁、柯杨、段宝林、陶立璠、王文宝任副理事长。秘书长:刘铁梁。副秘书长:贺学君、周星、董晓萍、田小航。钟敬文赋诗祝贺大会成功“
        美雨欧风急转轮,
        更弦改辙为图存,
        一言山重须铭记,
        民族菁华是国魂。
                          钟敬文   癸酉秋日
1994年
        1月。23日,著名哲学史家、文学史家、历史学家、明代思想史专家、民俗学家、教育家、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容肇祖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97岁。
        容肇祖先生字元胎,1987年生于广东省东莞。1922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从学胡适、陈垣教授。1925年受北京大学风俗调查会之托,与容庚、顾颉刚、庄尚严、孙伏园进行妙峰山香会考察。1926年应陈嘉庚之邀,赴厦门大学任中文系讲师兼国学研究院编辑,次年应鲁迅先生之邀赴中山大学任教。主编《民俗》周刊,任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主席,出版《迷信于传说》。1938年任教昆明西南联大。1946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56年以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容先生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于哲学、经学、史学、文学、文字学、考古学都有力作问世。
        6月。《中华文明史》(10卷本)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跨度从史前到清代。分设20个科目,其中“民俗文化史”主编钟敬文,副主编:陶立璠。
        6月。13日。阴历端午节,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成立。钟敬文、林耀华、马学良、宋蜀华、哈经雄等先生到会祝贺。该中心是跨系科、跨学科,从事中国各国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田野调查,探索民俗文化基础理论和进行综合性应用研究以及咨询的学术机构。陶立璠任中心主任。该中心编辑发行不定期刊物《民俗与研究》。
25日。北京大学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中心成立暨学术座谈会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举行。费孝通、钟敬文、林耀华、袁方、宋蜀华到会并讲话。
        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成立。
        郑州大学民俗文化研究所成立。高天星任所长。
        9月。11日——10月4日,由日本筑波大学历史人类学系策划组织的为期三年的中日联合“汉族与周边诸民族的民俗文化比较研究——纳西族、彝族和日本民俗宗教的比较民俗考察”活动在云南大理、丽江展开。中方学者郭大烈、陶立璠、周星、白庚胜、巴莫阿依、巴莫曲布嫫、何彬等参与考察。
        18日——24日,经中国民俗学会批准,中国民俗学会民俗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山西河边镇阎锡山故居举行。来自全国21各省市自治区的50多位民俗博物馆领导和专家参加会议。该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宋兆麟。副主任:安廷山、吴正光、张建新、郭子昇、黄炳元。
        ★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史》由巴蜀书社出版
        11月。8日——11日,中国民俗学会与山东民俗学会、山东大学和山东乳山市电大联合召开的学术年会在山东乳山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民俗学田野作业的理论认识和科学方法“。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18各省市自治区的80多位学者,提交论文50多篇。会议结束时,陶立璠先生代表学会做了总结发言,指出这次以田野考察为主题的会议在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由中国民俗学会主编(陶立璠执行)的《中国民俗学研究》(第二辑)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文集中收有刘魁立《深入开展民俗的调查与研究,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而继续努力奋斗——中国民俗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董晓萍《中国民俗学会第三届代表大会暨第五次学术讨论会纪实》、杨丽慧《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复兴的社会背景》和陶立璠再乳山会议上的闭幕讲演等。
1995年
       11月。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江西南昌举行。
1996年
        9月。21日——24日。“东亚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这次会议由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策划筹办。应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日本、韩国、蒙古国、美国、香港、台湾地区及国内学者100多人。是东亚各国民俗学者的一次盛会。钟敬文先生、林耀华先生、马学良先生题词祝贺并作大会主题演讲。钟先生的题词:“这是东亚民俗文化研究者的一次大会师,我衷心祝愿大会得到预期的成功,为今后这方面的会议考个好头。”大会结束时,由中国、日本、韩国学者陶立璠、任东権、金善丰、佐野贤治联合发起,与会学者一致同意成立“亚细亚民俗学会”。
       9月——1997年9月。陶立璠先生接受日本文部省经费资助,应名古屋大学大学院国际开发研究科邀请,以客座教授身份与樱井龙彦先生合作研究。
       9月。中国民间文化(民俗学)高级研讨班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10月。中国民俗学会编辑(陶立璠执行)的《中国民俗学研究》(第二辑)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论文集主要收入山东乳山会议关于民俗学田野考察的论文,其中有陶立璠《中国民俗学1994年学术研讨会闭幕词.》。
1997年
        9月。陶立璠先生担任主编的《亚细亚民俗研究》(第一集)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论文集收入东亚民俗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80多篇。
       11月。20日——22日,亚细亚民俗学会第二次学术大会在韩国东海之滨江陵市如期召开。会场设在韩电大礼堂。大会组织委员长郑镐敦致欢迎词,江原道知事崔鈺圭、江陵市市长沈起燮、江陵市议长崔钟珉分别致辞。中央民族大学陶立璠教授宣读中国民俗学理事长,95高龄的钟敬文先生给大会的贺词。
        本次会议以“亚细亚地域民俗节日(祝祭)研究及对21`世纪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为题分组进行交流。22日召开亚细亚民俗学会理事会,作如下决议:1、 与会者建议在“亚细亚民俗学会”前冠以“国际”二字,学会全称“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2、理事会讨论了《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章程》;建议各国和地区各自推选出本国理事若干人组成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理事会;3、聘请德高望重的钟敬文教授、任东权教授、竹田旦教授为本学会终身顾问; 4、选举韩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央大学金善丰教授为首任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长;副会长:陶立璠(中国);5、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总部设在韩国;6、 决定1999年在韩国举行第三次学术大会。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二次学术大会结束后,韩国中央大学专门为中国学者举办了专场学术报告会,陶立璠、陈子艾、柯杨、袁志广、张宗显等学者做专题报告。
1998年
      3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东方民俗学林》丛书,包括《钟敬文民俗学论集》、《周作人民俗学论集》、《顾颉刚民俗学论集》、《黄石民俗学论集》、《江绍原民俗学论集》、《刘魁立民俗学论集》等。
      12月。12日,“庆祝马学良先生从事民族语文教学与学术活动六十周年座谈会”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
24日——28日。中国民俗学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暨中国民俗学运动8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次大会是中国民俗学会在本世纪的最后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也是纪念中国民俗学运动八十周年的一次重要的学术研讨活动。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140多位会员代表和20多位非会员特邀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会议由刘魁立致开幕词,刘铁梁代表上届学会理事会作工作报告,周星作修改学会章程的报告,选举学会第四届理事会。新一届理事会由122人组成。理事长:钟敬文,常务副理事长:刘魁立。副理事长:王文宝、乌丙安、叶春生、齐涛、刘铁梁、刘魁立、宋兆麟、李惠芳、张振犁、陈勤建、柯杨、周星、段宝林、陶立璠。秘书长:周星。
  大会期间,年届96岁的“世纪老人”、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钟敬文教授作了题为《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刍议》的重要学术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将围绕大会主题进行了分组式的学术对话与重点讨论。不言而喻,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到来之际,中国民俗学会在首都北京举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并隆重纪念中国民俗学运动八十周年,不仅具有深长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展望,随着本次大会的胜利召开,中国民俗学将以蓬勃发展的学术姿态和崭新激扬的学术精神走向二十一世纪。
   
1999年
       2月。高校民俗学教学参考书《民俗学概论》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98年12月)。该书是钟敬文先生主持的中国社科基金“八五”重点规划项目。历经八年完成。2月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座谈会,与会者对该书的构想、意义、价值和创新点展开讨论。
       4月。4日,著名的汉藏语系语言学家,中国民族语文界的泰斗,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的奠基人和终身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马学良先生去世。
        马学良,1913生,字蜀原,山东省荣成县人。193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41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曾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大学、东方语专、北京大学东语系等单位任职。1951年调至中央民族学院,即今中央民族大学,为该校少数民族语文系教授。他的《撒尼彝语研究》(商务印书馆,1951年)是一部系统深入地研究彝语语音、词汇、语法的著作。这也是我国学者研究彝语的第一部较全面的学术著作。他最早指出彝语有松紧元音的对立。他研究彝文注意结合彝族的风俗习惯、神话传说、社会历史、生活习俗、宗教迷信等来进行,发表了《从彝族氏族名称中所见的图腾制度》《茂莲社区的男女夜合》等一系列论文,并翻译了《倮文作斋经译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49年第14本)、《倮文作祭献药供牲经译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48年第20本上)等。这两部经典是研究彝文和了解彝族社会历史及宗教的重要文献。他注重语言的比较研究,将汉语与同语系的其他语言进行比较,著有《我国汉藏语系语言元音的长短》(合作,《中国语文》1962年第5期)、《〈切韵〉纯四等韵的主要元音》(合作,《中国语文》1962年第12期)等,提出了汉语的元音在历史上曾经分长短的观点。这不仅对壮傣、苗瑶语族语言的语音研究有参考价值,也为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提供了研究线索,开创了利用有关的少数民族语言材料研究古代汉语声韵的一条新路。
       7月。1日。由中国民俗学会、云南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山茶》杂志社和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学术讨论会在昆明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学者与会,就钟敬文先生提出的“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命题展开讨论。
9月。24日。中秋节。由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道文化影业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民俗网》(http://www.chinesefolklore.com/),在北京电报大楼中国信息港举行开通仪式,在线与网民互动。网络主持人著名表演艺术家陈佩斯和陶立璠教授在线回答网民提出的问题。这一网站从开通之日起,定位为学术性和公益性,是国内开通的首家专门的民俗学学术网站。
是年,中国民俗学会创办《中国民俗学会年刊》,主要发表民俗学理论、方法和田野调查等方面的专题论文,1999年卷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10月。18日—— 20日,由中国民俗学会、中国神话学会、中国俗文学学会、甘肃省文联、西北民族学院社会人类学民俗研究所、泾川县委和县政府联合主办的“99泾川海内外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话)学术研讨会”在甘肃泾川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位专家与会,贾芝、杨亮才、陶立璠、乌丙安、柯杨、叶春生、郝苏民、叶涛出席会议并发表论文。
10月,陶立璠主编的汉文版《亚细亚民俗研究》(第二集)由民族出版社出版。收入1997年韩国会议的论文30篇。由金善丰主编的韩国文版《亚细亚民俗研究》出版。
        11月。由中国民俗学会、江西省群众艺术馆、南昌大学等单位发起,并由江西省民俗学会主办的“99中国民俗文化探讨暨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研讨会”在江西南昌举行。
2000年
       中国民俗学会与《中国民俗》网站协议,将学会的学者通过互联网介绍给国内外学术界,这一工程启动后,在《中国民俗》网站开通时,对30多位学者作了介绍。
       2月。10日。日本著名民俗学家、神奈川大学教授宫田登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63岁。中国民俗学会发唁电表示深切哀悼。
       9月——2002年1月。巴莫曲布嫫获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资助,在美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做学位论文研修。
      12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得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该系的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的指导教师有杨树喆博士(民俗学,北京师范大学,2000)、覃德清博士(人类学,中山大学,1998)、周作明教授等3人;设置有(1)理论民俗学、(2)中国现代民俗研究、(3)中国历史民俗研究、(4)中国民间文艺学、(5)应用民俗研究、(6)比较民俗学等等6个专业研究方向。该专业于2002年9月起,开始面向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和国外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
       12月。萧放博士著《〈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作为钟敬文教授主编的中国民间文化探索丛书之一,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近年来研究中国民俗学史方面的力作。钟敬文教授在本书序言中说:“它是国内学者首次对《荆楚岁时记》的专门研究,选题既有学术价值,又在学科领域具有示范意义。”本书在首届民间艺术山花奖学术著作评奖中荣获一等奖。
2001年
      2月——2002年2月。朝戈金受“福特基金会个人研修项目”资助,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口头传统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
      3月。30 日—4月2日,萨满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越南首都河内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德国、泰国、俄罗斯、越南等国家的6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陶立璠、苑利教授应邀参加会议。会议研讨主题为越南的“供母信仰与萨满文化”。
   4月。21—22日,中日民间叙事文学情节类型专题研讨会在北师大举行。这次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日本分会以及中国民俗学会共同举办。会上北师大客座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和日本故事学家稻田浩二教授作了主题报告。来自全国著名故事学专家、学者以及日本部分学者主要围绕分类法以及故事学研究的新方法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21日。北京师范大学为前来参加会议的学者举行了欢迎仪式,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主持,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王宁教授致欢迎词。钟敬文教授在欢迎仪式上讲话,高度评价本次研讨会做主题报告的俩位学者。
  稻田浩二的报告题目为《被杀死的狗的轨迹——从日本民间故事〈开花翁〉的国际比较谈起》,刘魁立的报告题目为《民间叙事的生命树——浙江当代“狗耕田”故事情节类型的形态结构分析》。与会者又就故事结构分析的方法以及关于对分类发的批判问题进行了讨论。
  会议的第二天由钟敬文教授主持,稻田浩二教授做了《日本故事研究史略——兼及现状与课题——我之研究管见》的学术报告。刘魁立、段宝林、刘守华、刘铁梁等教授就故事的地域性研究及故事的收集等方面向稻田教授请教并进行了探讨。
  6月。学会批准成立燕京民俗研究和开发专业委员会
       6月。镜泊湖中国民俗饮食文化研讨会在牡丹江市召开。
       7月。14日。中国神话学家袁珂先生逝世。袁珂1916.7.12生于四川新繁县。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生前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神话学会主席、国际知名学者,当代中国神话学大师。袁珂先生著述颇丰。1950年,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写了《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选》、《中国传说故事》、《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国民族神话词典》、《神异篇》、《巴蜀神话》(合著)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
       26日。我国第一个民俗学系—西北民族学院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系在兰州正式成立。著名学者费孝通教授出席挂牌仪式,并为该系揭牌。该系将致力于西北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充分发挥社会人类学和民俗学作用。
       5日—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行三人在甘肃省民协副主席黄金钰的陪同下,对该省有关地区的民歌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这次重点采访对象中老年歌手,对于面临失传的民歌进行抢救性的采录,考察组决定立项后,将于明年进行系统的采录。
       7月——2002年7月。高丙中、邹明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立分校做访问学者。
       9月。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学术著作奖在湖北荆门揭晓。
  本次评奖是对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中国民间文艺学、民俗学、民间文化研究及其个人学术著作的评比,也是我国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科的首次个人学术著作奖。本次评奖参评范围广,学术成果厚重,集中检阅了20年来的中国民间文艺、民间文学、民间文化研究的业绩。获奖作品涉猎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各个学科,反映了我国神话学、传说学、故事学、歌谣学、民俗学、民间艺术研究、民间文化田野调查的学术发展轨迹,以及从单薄到厚重、从不为人知到享誉世界的当代学术历程。
       8月至2002年2月, 我会副秘书长董晓萍教授赴英国牛津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与欧洲汉学会主席杜德桥(Glen Dudbridge)教授合作,就“中英民族志(侧重民间文学部分)比较”课题进行研究。在英期间,听取了《欧洲汉学导论》、《文学文献的社会学研究》、《水管理、国际投资与人类学研究》等课程,参加了牛津大学东方学院中国学术研究所举办的“中国社会文化研究学术讲座”,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奥学院举办的“中国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牛津大学工程系举办的“水利社会与性别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并在会议上发言;应邀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人类学系做了题为《戏曲、田野与民族志阐释》的学术报告,另按计划撰写了相关论文,为期6个月,全部完成合作计划。
        8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萨满文化研究中心、吉林满族文化研究会、吉林省民族研究所、吉林市社科联等四个单位联合举办的2001年国际满族萨满文化研讨会在吉林省吉林市举行。国际萨满学会主席霍帕尔、中国戏曲家协会副主席曲六乙等几十位中外著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还就萨满文化的内涵、表现方式、表现艺术等问题展开专题讨论。大会主持人认为:中国的萨满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一种古老文化,它包含丰富的文化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医药学、艺术学及文学等多方面内容。今天我们研究这一文化现象,通过它来认识满族社会、历史及文化,认识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文化。会议期间,与会学者还前往吉林市的韩屯、雾松岛、乌拉街等地考察满族罗关氏及汉军旗常氏的萨满仪式。
       9月。26日,《中国民俗网》组织的第二次民俗文化研讨会暨建网两周年纪念会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此次会议,与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共同协办。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民俗文化保护与民俗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北京师范大学的部分专家学者与会并积极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会议由中国民俗网主持人、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陶立璠教授主持,研讨会以陶立璠教授的《民俗文化保护与民俗学研究》的论文为开端,围绕民俗文化要不要保护,如何保护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关于面临现代化和经济开发时民俗文化的保护,社科院的户晓辉强调:保护民俗文化的同时不要忽视民俗群体的愿望,现代化的生活模式无法抵抗,不发展的保护行不通。有的学者则认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矛盾,民俗可以作为的资源来开发,有意识的传承和无意识的传承效果不同。提高民俗群体的文化意识将民俗文化作为产业会把学者的保护变成老百姓的自觉行动。
       29 日。北京大学勺园国际交流中心二楼会议室,聚集了首都百余名老少知识分子,庆贺钟敬文先生百岁大寿。寿庆由他的老朋友季羡林、张岱年、林庚、侯仁之、启功、林林共同发起的。由著名诗人郁风先生主持并代表大家致了贺辞。钟老的女儿代先生致答谢辞。会上张岱年、季羡林、于光远、林林、黄宗洛、周巍峙等先生发表了真挚、风趣、热情洋溢的讲话,博得大家阵阵掌声。季老首先发言。他说自己已经与钟老认识有五六十年了,从钟老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好的东西。钟老在北师大教授中是最年长的,我们希望在他108岁时,今天的原班人马还能给他庆祝茶寿,大家共同努力,“相聚于茶”,我绝不后人。钟老的学生周巍峙刚从新疆赶回来。他说,作为晚辈,能参加钟老的寿庆感到很幸福。钟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功劳很大,不求索取。钟老工作的地方很小,只能侧身而过。地方虽小,研究的却是博大精深的学问。在事业上,百岁的钟老还能讲课、看稿,参加审读会,这恐怕是世界第一人。黄宗江先生说,我对钟敬文先生是钟而敬之,敬其文更敬其人。还说自己从小想从事文字文学工作,钟老教导我们要走向民间,我要跟先生一起走向民间。于光远先生虽坐着轮椅,但是精神十分饱满,他说要把今天的会议情况发表在他所开的网页上,让大家来分享百岁的喜庆。他还提出与钟老做健康长寿的比赛。黄苗子先生写了“国瑞文宗”四字表达了他,也表达了大家对钟老的高山仰止之情。与会的还有任继愈、谢冕、丁聪、郭预衡、陈祖芬等学者和著名人士,会议简朴而热烈,大家对钟老敬文先生的人品、学问给予高度的赞赏。不少老先生风趣地向钟老挑战,祝愿先生健康长寿!
        10月。我会副秘书长巴莫曲布嫫应美国民俗学会(AFS)的邀请,从哈佛大学前往阿拉斯加参加AFS2001年会,并在小组讨论会上作了题为Approaching Indigenous Oral Traditions: A Perspective of Substitution in Genre的发表。会议期间,巴莫与美国民俗学会的几位主要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并向他们提出今后在两个学会之间加强交流和合作的愿望,得到对方的一致赞同。初步意向是先在两个学会的网站上相互链接,以后再进一步讨论交流的可能性。12月中旬,由巴莫积极联络,美国民俗学会会长、美国民俗文化中心主任佩姬•鲍杰尔女士在北京出席“国际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立法讨论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Protection and Legislation of Folk/Traditional Culture)期间,应钟敬文教授邀请专程到我会进行交流。佩姬会长到京的当天刘魁立、贺学君、尹虎彬代表中国民俗学会曾到宾馆拜会了她和美国同行。我会学者与欧美国家学者长期有着友好的交往关系,但是学会机构一级的联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这次交流是一个良好的开始。美国民俗学会每年都举行年会,并欢迎世界各国民俗学者提交论文与会。相关信息及联络方式请查询该会网址:http://www.afsnet.org/
10月。由叶大兵、钱金波任主编的《中国鞋履文化词典》,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反映我国56个民族从古到今鞋履文化的大型专科辞典。内分总类篇、鞋类篇、文化篇、技术篇、标准篇五大类,共收词目5000多条,84.6万字,并附有彩色和黑白图片400余张。本书资料翔实,图文并茂,装帧精美。
    11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召开第四次学术大会,贺学君秘书长代表中国民俗学会祝贺。贺信内容:
  樱井龙彦教授,并转第四届亚细亚民俗学会事务局:
  欣闻由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主办的第四届国际学术会议即将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召开,届时,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家的民俗学者将有机会聚集一堂,就“民俗学如何关注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开发、自然和环境问题”这一重大主题,展开认真深入的学术研讨,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谨代表中国广大的民俗学者向这次国际学术会议表示由衷的祝贺,也向与会的各国学术界的同行表示由衷的敬意。我们相信这次国际学术会议,将进一步促进亚洲各国民俗学者之间的友谊,进一步促进亚洲各国民俗学的发展。
  谨祝大会圆满成功。      
       中国民俗学会      2001年11月22日
      11月。《中国风俗通史》(11卷本)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22日——24日。在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的倡议与领导下,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专题研讨会。本次会议是在民俗学界新世纪的第一次盛会,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光远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中央文史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启功教授等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了精彩的热情洋溢的讲话。
  会议由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刘魁立先生主持。国内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60余人专程到会,他们承担着民俗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在长期工作实践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民俗学学科的未来发展都十分关注。
  年近百岁的钟敬文教授因健康原因未能亲自出席会议,但他为研讨会提供了长篇学术报告,他在报告中,结合我国民俗文化的现实状况,针对民俗学界存在的问题,系统地和淋漓尽致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的报告成为了本次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在研讨会上,三十位代表围绕会议的中心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针对我国民俗学调查、研究、教学、知识普及等问题,发表了内容充实、多有新见的学术见解。
    12月。18日。美国民俗学会会长、美国国会图书馆民俗生活中心主任佩姬应邀在北京师范大学做了题目为“美国国家图书馆如何收藏保护民间文化资料”的报告。在京的部分民俗学专家、学者及研究生约40 多人听取了佩姬女士的报告。
  报告会由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主持,佩姬女士首先对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做了简要的介绍。然后从民俗文化保护方面介绍了美国的经验和方法以及他们所做的项目,并回答了学者们提出的问题。佩姬女士阐述的美国民俗学资料搜集和研究中一些观点和做法,譬如不但注重收集资料,还注重如何让这些资料被广泛的阅读和利用;美国民俗学的三个取向:学术性研究、为公共部门服务,民俗学在如何丰富人们生活上的应用等等,为中国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以及开阔的思路。美国国会图书馆民俗生活中心的网址为: http://lcweb.loc.gov/folklife/
        20日——22日,由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与中国民俗学会联合举办的“现代化与民俗文化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来自美国、韩国、日本以及全国各地包括台湾、香港 名学者参加会议。会上许多学者就现代化与民俗文化传统问题开展了有益的研讨。会议还组织与会代表参观了正在进入现代化的新城市——东菀、深圳,让大家实地了解新城市中的新民俗。学会秘书长贺学君代表民俗学会祝贺并作大会总结发言。
        12月。由叶春生先生主编的“中山大学民俗丛书”之一,《岭南民俗事典》,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1927年,由顾颉刚、钟敬文等一批中国现代民俗学先驱创立的“中山大学民俗学会”,首先举起了中国民俗学的大旗。他们创办《民俗》周刊、印行《中大民俗学丛书》、设置风俗物品陈列室、开办民俗学传习班。《中大民俗学丛书》作为民俗学运动重要内容,当时出版了37本,它不仅在中国民俗学史上有着深远影响,而且享有世界声誉。今天该丛书又有续文实是我国民俗学事业的幸事!
        12月——2002年2月。刘魁立在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和科学院语言文学学部 、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高级研究所、俄罗斯文化遗产保进行学术交流。
2002年
      1月。3日。由启功老提议,北师大中文系在北京友谊医院会议室举行钟敬文先生百岁华诞庆贺会。师大校、系领导以及钟老生前好友20余人参加。大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祝愿先生早日康复。
      10日。我国著名民俗学家、诗人、散文家、文艺理论家钟敬文先生因病于一月十日凌晨一时在北京友谊医院去逝,享年100岁。
      14日。在京常务理事在北师大举行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陶立璠、王文宝、宋兆麟、段宝林、刘铁梁、巴莫曲布嫫、贺学君。刘魁立、周星、董晓萍、高丙中、赵世瑜、叶涛等。与会者一致表示一定要同心协力配合师大办好1月18日为钟老送行的事,尽力作好与国内、外有关机构、学会会员际的联络通知工作;作好1月17日和1月18日对国外前来参加悼念活动友人的接待安排工作。由于近期大部份副理事长和一些常务理事上京参加钟老的遗体告别仪式,会议决定1月17日晚,召开常务理事会议,请各位领导根据近期情况的变化,对秘书处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对即将召开的学会代表大会召开事宜提出具体的指示意见。
17日晚,中国民俗学会在北师大兰蕙公寓召开常务理事会议。到会者有从外地赶来参加钟老遗体告别仪式的张振犁、乌丙安、柯杨、李惠芳、陈勤建、江帆和在京的王文宝、段宝林、宋兆麟、陶立璠、刘铁梁、田小航、贺学君。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刘魁立因在俄罗斯访问未能与会。会议由秘书长贺学君主持并汇报学会秘书处工作。大家对钟老仙逝至为哀痛,一致表示,先生离去是我们学会的巨大损失,他所开创中国民俗学事业我们一定要努力做得更好。经讨论获得如下共识:对先生最好的悼念就是一如既往,相互支持,团结奋斗,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把我国民俗学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17日。日本民俗学会前会长福田亚细男夫妇、神奈川大学佐野贤治、广田律子、何彬等教授特地从日本赶至北京参加钟敬文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当天傍晚,他们手捧鲜花首先来到钟老原先居住的小红楼,向先生的遗像鞠躬、上香,供上祭品,表达他们的哀思,向家属表达了慰问之情。然后由我会副理事长陶立璠、刘铁梁教授陪同至师大科技楼。此时大厅中央已经放满了全国各地和国外有关学术机构的送来的花篮。仅日本国的花篮就有18个之多。
18日。钟敬文先生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首都1000多人挥泪送别“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李鹏、朱镕基、李瑞环、、李岚清、丁关根、田纪云、李长春、李铁映、吴官正、迟浩田、姜春云、贾庆林、、曾庆红、乔石、许嘉璐、费孝通等党和发唁电或以个人名义送了花圈表示哀悼。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民俗学会先后收到来自国内各学术机构、团体、个人以及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奥地利等十多个国家的学术组织和海外友人发来的唁电、唁函400多封。
3月。由钟敬文作学术总监,苑利主编的浓缩了中国民俗学百年经典的大型学术丛书——《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这部丛书共8卷,历经四年,从近万篇学术成果中精选,收录了从1900至2000年这一百年间的中国民俗学优秀成果数百篇,计250余万字,分《物质民俗卷》、《信仰民俗卷》、《社会民俗卷》、《神话卷》、《传说故事卷》、《歌谣史诗卷》、《民俗理论卷》及《学术史卷》八部。
        30日。下午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楼召开了以“当今国际环境中的中国民俗学”为主题的座谈会。会议由中国民俗学会、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中心、北京师范大中文系民俗文化研究室共同发起,邀请了部分近期访学归来的学者介绍国外民俗学的研究动向及访学心得。会议由刘魁立先生主持,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的3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周星、董晓萍、巴莫曲布嫫、刘魁立先后在座谈会上发言。
       4月。20日。钟敬文先生逝世百日祭,为纪念诗人、散文家、民俗学家,寄托学界对先生的无限哀思与缅怀,由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馆与中国民俗学会联合主办的“钟敬文先生百日祭——诗文吟诵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吟诵会的最后还进行了一个特殊的授奖仪式,这个奖是“钟敬文民俗学奖”。钟先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亲自指定了三位受奖人:已故的中文系教授许钰先生和在读的99级博士生赵宗福、庞建春,以表彰他们为民俗学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启功、张岱年、汤一介、乐黛云、刘德有、吉狄马加等文化、教育、学术界知名人士、钟先生生前好友,弟子及其闻讯而来的仰幕者共二百余人参加了这一形式新颖的纪念会。
       25日,中国民俗学会在京常务理事会在北师大召开,会议主要审议、落实关于第五届代表大会的各项筹备工作以及审议专业委员会和审批新会员等事宜。出席会议的有:刘魁立、王文宝、陶立璠、段宝林、刘铁梁、赵世瑜、董晓萍、巴莫曲布嫫、贺学君。会议听取了秘书处关于代表大会前期筹备工作进程及有关问题的汇报。
       30日。学会作出关于成立“城镇民俗保护、发展与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决定。
       7月。15日——17日 中国民俗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的150多位民俗学者参加会议,有130多篇论文在会议上进行了交流。16日下午大会听取了刘魁立先生代表第四届理事会作的工作报告、陶立璠先生作的关于关于修改学会章程的报告和贺学君作的学会财务报告,代表们对三个报告进行了认真的审议。17日下午进行换届选举,选举出第五届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
  会 长:刘魁立
  副会长:陈勤建 段宝林 贺学君 李惠芳 刘铁梁 柯 杨 齐 涛 宋兆麟 陶立璠 乌丙安 王文宝 叶春生 张振犁 周 星
  秘书长:高丙中
      7月。《中国民俗学年刊2001年-2002年合刊》由学苑出版社出版。
      9月。22日。“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网络学术论坛(http://chinese.pku.edu.cn/teacher/chenyc)于正式创建,其组织者有吕 微(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民间文学室研究员)、李扬(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建宪(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萧 放(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叶 涛(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副教授)、刘晓春(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钟宗宪(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刘宗迪(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陈岗龙(北京大学东语系副教授)、陈泳超(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副教授)、施爱东(中山大学中文系讲师)等。“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为纯学术开放式同人组织,由从事民间文化研究之青年学人所共享。其宗旨为:学科规范、问题意识、深度研究、人文关怀。故人不分中外,事不辞今古,文不别汉洋,凡于民间文化研究怀诚挚爱好、有真知灼见者,均所欢迎。在该思想的指导下,论坛吸引了众多青年学者与学子的光顾,甚至引起了该领域德高望重的老学者和国外专业人士的关注。
       12月。4日。经过国家民政部和中国民俗学会的批准,中国民俗学会农业民俗研究专业委员会在北京中国农业博物馆宣告成立。
2003年
       5月。陶立璠主编的汉文版《亚细亚民俗研究》(第四辑)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收入日本会议的论文41篇。
       6月。中央民族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联合申报的民俗学博士点获国家教育部批准,计划2004年度招收博士研究生。
       10月。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2003 年9 月29 日至10月17 日在巴黎举行的第三十二届会议,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11月。22~23日。为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中国民俗学会在北京朝阳区郡王府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并就20年来学会的学术成就、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以及当前的重要理论问题同时召开了学术研讨会。纪念大会的开幕式由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高丙中主持,理事长刘魁立先生回顾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以来的工作实绩与学术成就;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在发言中特别强调中国的民俗学者要为人民服务,不但要为生活在现在人民服务,更要为人民的祖先和后代服务。全国文联主席周巍峙、中国民研会书记白庚胜、中国民族学会会长郝时远、中国社会学会会长郑杭生等到会祝贺,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贺辞。我会副理事长陈勤建、贺学君、柯扬、宋兆鳞、陶立璠、王文宝、乌丙安、周星等都在研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此次学术纪念活动得到了北京市朝阳区政府文委会和北京民俗博物馆的鼎力支持, 研讨会共收到学术论文或发言提纲79篇,日本的民俗学者繁原央、福田亚细男、河野真、西胁隆夫、小岛樱礼、小熊诚、樱井龙彦等教授专程来到北京与会,并和来自全国各地、台湾地区及海外的近百名会员一道参与了4个小组的论文发表和分组讨论。
        ★是年,中国民俗学会开通试运行网站《中国民俗学网》(www.chinesefolklore.org.cn
2004年
        4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附录:《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6月。27日。为了推进民俗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中国民俗学会与北京民俗博物馆达成共识,决定将中国民俗学会办公地点设立在北京民俗博物馆。此举得到朝阳区委、区政府的鼎力支持,朝阳区文化委员会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中国民俗学会在北京民俗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当天,中国民俗学会还在北京民俗博物馆会议室召开了主题为“民俗研究与博物馆事业”的学术座谈会,与会学者就学会与北京民俗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合作问题展开了讨论。他们纷纷表示,中国民俗学会自成立二十年来举步为艰,一直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现在能和北京民俗博物馆结合可称的上是一件双赢互利的大事,不但有利于学会的活动开展,而且能对民俗博物馆自身的业务建设起到促进作用。与会的学者们认为此举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至关重要。
    12月。18日。由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长陶立璠先生担任总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大型丛书——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民俗大系》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的首发式,人大副委员长 司马义•艾买提、原文化部副部长周巍峙到会祝贺。
2005年
       娄子匡先生在台湾去世。
娄子匡1914年7月出生于山阴。他童年即醉心于民间文艺,当他于浙江绍兴中学肄业时,就已搜录《绍兴歌谣》、《绍兴故事》二册,收入国立中山大学民俗丛书,于1927年7月在广州出版。后又为国立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主编的《歌谣周刊》、中山大学《民俗周刊》、上海文学研究会《文学周刊》等刊物著述民间文学作品。1932年夏,与顾颉刚、周作人、江绍原、钟敬文等人在杭州创办了中国民俗学会,编辑了《民俗周刊》、《民间月刊》、《孟姜女月刊》、《民俗学集镌》等多种民俗学、民间文学学术刊物。后又努力奔走,在福建、广东、四川等地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分会十处,团结民俗学爱好者五百人并吸收他们入会。抗日战争爆发后,娄子匡离迁至重庆,在中国民俗学会重庆分会所在地编行了“风物志"周刊与集刊,在此期间,他自己也坚持不懈地从事着民俗学、民间文学的研究工作。
娄子匡1949年赴台湾,不久即应国际学者邀请出席了在土耳其伊斯坦堡大学、法国慕尼黑大学、英国剑桥大学举行的第二十二届、二十三届、二十四届国际东方学学术会议。分别于每次会议宣读了《中国民俗学研究动向》、《中国岁时序》与《中国人精神生活享受》等论文,并任该会咨询委员。以后,他又在台湾创立了东方文化供应社,为东西方学者提供中国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研究上乘资抖,并且负责台湾申国文化学院民俗学研究所,现任中国台湾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文化学院教授。
        1月。陶立璠主编的汉文版《亚细亚民俗研究》(第五辑)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收入蒙古国会议、台湾会议论文26篇。
        2月。14-15日。中国民俗学会与北京民俗博物馆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岳论坛暨“民族国家的日历: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国际研讨会”。与朝阳区政府、北京民俗博物馆联合主办第四届北京民俗文化节,宣传老北京民俗文化。在民俗文化节期间中国民俗学会与北京民俗博物馆共同举办了“民族国家的日历: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国际研讨会”。会议期间还向国外著名学者颁发第二批“中国民俗学会‘杰出成就奖’”证书和奖品。
        3月。21日。上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会议,宣布正式在全国启动“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和命名”项目。该项工作决定在全国各地开展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的调查,并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专家对各地推荐的具有杰出才能、技艺和成就的民间文学讲述人、民间艺术传承者、民间工艺美术师进行评定和命名。除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给予命名、宣传、颁发证书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还将出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名录》、《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技艺》系列丛书,对杰出传承人的文化传承进行档案登记、数字化存录,建立专门的图文影像数据库,举办其优秀成果展演、展览、展示活动,以有效扩大其社会影响。该项目的启动,标志着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转入从以文本为本进入到以人为本将文本与传人并重的阶段。截至2006年底,经过调查与反复认证并公示,中国民协正式确定包括156项166人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名单。
        26日。公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附件: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名单。
        5月。7—8日,与北京大学、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北京门头沟文联、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妙峰山管理处等单位,在北京联合举办“纪念妙峰山调查80周年研讨会”并在妙峰山上立纪念牌。
        8月——9月,学会分别于福建武夷山市和北京朝阳区政府联合举办“武夷山七夕风情节”和“首届华夏民俗文化节”,并举办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等多个展览,增强民众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9月。16日——18日,与上海同济大学中国名城保护中心、学会城镇民俗保护与开发专业委员会,在上海、周庄联合举办“乙酉中秋论坛”。与会代表不仅论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流变、传统节日的社会功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与民族凝聚力、传统节庆的场所与礼仪等问题,而且从历史保护的整体性的角度来论述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的问题,提出要在有形遗产中保护无形的民俗文化,注重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大会还发表了由中国民俗学会等17家单位署名的提倡“在制度中保护传统节日;在生活中传承文化遗产”的《保护传统节日文化上海宣言》及《中秋论坛周庄备忘录》。《宣言》指出:“为了解决我们的节日体系的问题,有必要承认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大节”作为具有普遍的群众基础的时间主轴的事实,并在此基础上以国家法定时间制度的方式,重新调整法定假日的分配,让现代纪念日与传统节日形成一种新的、更符合时代需要的结构关系,让中国的节日文化既具有足够的普世性而带来国际交往的便利,也具有充分的民族性而传递社会文化价值”。
        10月。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2005 年10 月3 日至21 日在巴黎举行第三十三届会议,通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
2006年
       1月。22日。由中国民俗学会和北京民俗博物馆举办的第二届东岳论坛“中华民族新年的庆典与习俗研讨会”暨中国民俗学会民俗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大会在广西大厦隆重召开。论坛开幕式由北京民俗博物馆馆长高春利、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巴莫曲布嫫主持。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朝阳区政府副区长关三多、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舒小峰为大会致辞。北师大教授萧放作为东岳论坛会议代表、北京民俗博物馆书记、常务副馆长李萍作为博物馆代表发言。此次盛会是继去年中国民俗学会与北京民俗博物馆成功举办首届东岳论坛“民族国家的日历”国际研讨会之后,又一次民俗界及博物馆界的盛会,也是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开展的再一次的探讨。在会议期间,与会学者们将就年俗文化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势必会推进学界和社会各届对节俗相关问题的认识。
  3月。中国民俗学会编辑的中国民俗学会20周年纪念文集《民俗春秋》由学苑出版社
出版。
        31日——4月2日。中国民俗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新世纪的中国民俗学: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200余名代表参加了大会。中国民俗学会第五届理事长刘魁立先生致开幕词。秘书长高丙中教授代表第五届理事会作工作报告,学会副秘书长萧放教授和万建中教授分别代表学会秘书处向大会作财务报告和关于修改中国民俗学会章程的报告。2日上午的闭幕式上,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民俗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并按照选举程序产生了学会新的领导班子,刘魁立先生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叶春生、陈勤建、段宝林、柯杨、贺学君、李惠芳、白庚胜、陶立璠、刘铁梁、叶涛、高丙中、朝戈金、周星、齐涛、黄永林、赵世瑜当选为副理事长,乌丙安先生被聘为中国民俗学会荣誉理事长,宋兆麟先生为中国民俗学会首席顾问。
       26日——28日。由中国民协、浙江省文联、浙江省嘉善县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古村落保护”(西塘)国际高峰论坛在西塘举行。来自日本、德国、美国、法国、中国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众多专家、学者就古村落乃至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保护工作的艰巨性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同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古村落及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已纳入江苏省委宣传部承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课题。
        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
       10月。陶立璠主编的汉文版《亚细亚民俗研究》(第六辑)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收入韩国会议、越南会议论文。由陶立璠、樱井龙彦任主编,刘京宰、苑利任副主编的汉文版《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收入各国学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论文34篇。
       11月。11日——16日。“中国神话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被与会专家定性为中外神话学研究队伍的一次大集结,是中国神话学的一次身份认定,是重振中国神话学雄风的历史性开端。由于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将载入中国神话学史册。这次研讨会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邀请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中国著名神话学者70余人,日本、韩国、美国、芬兰、德国、奥地利、墨西哥、比利时等国家专家30人,还有中央及河南省新闻媒体记者等共160人与会。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先后考察了中国民协命名的神话之乡、新郑黄帝故里,淮阳太昊伏羲陵,泌阳、桐柏盘古神话遗存地,并参加了河南大学举办的“中国神话与黄河文明座谈会”。中国神话的丰富形态、少数民族神话的多样与繁复、中原神话的活态遗存等现象引起国际神话学界的广泛关注。
        在研讨过程中,与会学者提交学术论文80余篇。它们纵古论今,视野宽广,研究方法多样,既有基础理论、比较研究、宏观把握,又有微观考据、结构分析、应用探讨,提出了许多学术新见,为提高中国神话的历史地位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持。
    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第39号令: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06年10月25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            
       12日。上午,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倡导和组织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项合作出版《中国民俗志》丛书签约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民俗志》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以县立卷的民俗志丛书,是一项具有世界性及世纪性意义的重大文化工程,全书共约2700余卷。其编纂出版工作的启动,顺应了时代的呼唤、国家和民众的需求,将极大地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丛书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实施以来各省、市、县民间文艺工作者在民俗文化普查中获取的文字、图片、影像材料为基础,涵盖了生产、交通、商贸、居住、饮食、服饰、生产工具、生活器具、村落、家族、民间组织与社团、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民间信仰、禁忌、巫术、民间文艺、体育竞技等民俗事象,全面反映县域性民俗文化积存,堪称文化长城工程。该丛书计划用6年时间完成全部编纂出版任务。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出版这套丛书的是成都时代出版。
2007年
        3月。17日——18日。由九三学社中央主办的学苑出版社发起,中国民俗学会、学苑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民间文化学术论坛”在北京怀柔集贤山庄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等十几位大陆的民俗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界资深学者和著名学者,台湾王秋桂、金荣华等六位著名民俗学学者,专程前来参加研讨。特邀嘉宾、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社会历史学家邵鸿教授到会致辞并参加研讨。
        12月。全国高校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教学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郑年春、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李林、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美国民俗学会主席比尔•艾维教授等出席了研讨会开幕式,同时出席的还有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全国各高校代表和我校相关部门和院系的负责人。开幕式上,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叶涛宣读了民俗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文件。该委员会是中国民俗学会的下属专业机构,我校副校长黄永林任第一任主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对民俗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同时,他指出,民俗教育并不只局限于校园,更是社会教育的问题。他说:民俗作为人民生活实践的产物。一直以来,学校教育一直作为民俗教育与传承的主要方式而倍受重视。但是“以口传心授作为老百姓生活中的、系统的传授与教育,却往往被忽视。”刘魁立认为,民俗教育最初来源于社会,现在教育应当反哺社会,“让真正的民间文化的主体了解自身”。本次研讨会将持续三天时间。与会代表将就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教学经验交流与人才的培养,讨论拟向教育部提交关于加强高校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教学的建议,讨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民间文学教程》编写计划,讨论《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编纂工作等议题进行探讨。

2008年
      1月。中国民俗学会建筑民俗文化专业委员会暨西江工作站成立挂牌
      3月。1日。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中心挂牌仪式在沂源举行。刘魁立、刘锡诚、刘德龙、贺学君、李万鹏、叶涛等国内知名民俗学术专家学者,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韩国祥,县委副书记、县长苏星等县领导出席仪式。仪式上, 叶涛秘书长和陈兆爱副县长签定了“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中心”共建协议书。
      6月。7日。 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

       7月。28日。由中国民俗学会、山东省沂源县人民政府、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牛郎织女传说》首发式暨全国第二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7月28日在北京召开。五卷本《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由国内民间文化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担任学术顾问,我国民间文化研究领域中的知名中青年学者参与编纂,叶涛、韩国祥担任总主编。这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地对中国牛郎织女传说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的重要著述,该书的出版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对于促进我国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具有典范意义。
       10月。20日—21日。由广西民族大学主办,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承办的中国民俗学会民俗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在南宁举行。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守华,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俗学会民俗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黄永林,东南大学教授陶思炎,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叶涛,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民俗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陈金文等16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共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高校民俗与民间文学教学”、“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研究”、“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12月 27日 《中国民俗学网》在天津年会上正式开通。该网站是中国民俗学会官方网站、门户网,设有多个栏目,并开通民俗学博客与民俗学论坛。
2009年
       6月。13日——15日。中国民俗学会民俗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年会暨中国民俗与古代文学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会议围绕民俗学学科与古代文学学科交叉研究、高校民俗专业教学、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研究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大会由著名民俗学专家翁敏华教授主持。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黄永林,原中国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丁锡满,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贺学君,中国故事学会副主席刘守华,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教授陈勤建,苏智良等4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8月。28日。为了进一步研究源远流长的中国远古历史文化,深入挖掘西王母文化的学术和社会内涵,推进中国神话学与民间文学的研究,中国民俗学会与新疆阜康市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2009新疆天池•西王母文化学术论坛”在新疆天池揭幕。本届论坛的议题主要有:1、 西王母文化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流变;2、西王母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3、西王母文化与西部开发;4、西王母文化的当代价值;5、中国神话研究的理论反思。正式会期为3天,包括会议研讨和学术考察。论坛期间还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神话与西王母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赵宗福教授当选为主任委员,迟文杰担任副主任委员。来自北京、上海、山东、浙江、江苏、湖北、广西、青海以及新疆本地的学者,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和天山天池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共约80多人参加了论坛和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
       12月。18日——20日。中国民俗学会2009年年会在南昌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高丙中、叶涛、刘铁梁、黄永林,以及来自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七十余位学者出席会议。近年来,中国民俗学会及其所属广大会员,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与名录评审,在推动传统节日进入国家假日体系,在促进民俗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推动我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民俗学会2009年年会共收到153位会员的141篇应征论文,经过认真的评审,最终有89位会员的84篇论文入选。入选论文的作者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既有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从事民俗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会员,也有正在读书学习的民俗学或相关专业的博士或硕士研究生,还有从事民间文化和群众文化工作的来自基层的会员。本届年会的入选论文,广泛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传统节日在当代的传承与变异、婚丧礼仪与现代生活、民间信仰的现状与理论研究、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开发等诸多领域,与会学者对新形势下民俗文化面临的新的挑战进行深入研讨。
  刘魁立、高丙中、万建中、萧放、巴莫曲布嫫等在大会上做了发言,施爱东、陈华文、段友文、刘德龙、石奕龙、邓启耀、邱国珍、张铭远、梅联华、桂胜等主持了各个分会场的会议。与会代表就各自提交的论文和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了认真、热烈和富有建设性的研讨。
  会议期间,还安排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会员参观了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考察南昌市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村和安义县千年古村落群。
  这次会议是由中国民俗学会与南昌市民俗博物馆共同主办,会议得到了南昌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江西省和南昌市的主要媒体对会议进行了全面报道,多家媒体还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地方民俗文化的发展等民众关心的问题对与会学者进行了专题访谈。
  年会期间,常务理事扩大会议通报了2009年学会开展的主要活动,对申请入会的新会员名单、中国民俗学会和中国民俗学网的新LOGO(会标和网标)进行了讨论,对2010年学会将要开展的主要工作做出了初步规划。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的学术总监巴莫曲布嫫、施爱东召集了网站工作会议,志愿者工作团队的代表和与会的部分专家学者和高校教师,就中国民俗学网的发展与民俗学高校论坛的运作管理机制进行讨论和交流。杨杰宏、衣晓龙、马衣努•沙那提别克等8名志愿者团队的特邀代表出席了工作会议,并在年会上发表论文,积极参加学术研讨。
       12月18日。2009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期间,由江西省农业厅主办,江西茶业联合会、江西省社科院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组、中国民俗学会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承办的2009年中国绿茶产业与文化发展论坛于12月18日下午在南昌国际展览中心多功能厅举行。

查看评分记录

积分 用户名 时间 理由
宝葫芦 +10 大高 2010-6-22 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