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马知遥

2013-5-28 22:50
[马知遥]那些与民俗学网同行的日子


那些与民俗学网同行的日子

马知遥


    当今天回头的时候,我绝对没有想过,有一天我竟然背叛了文学成为一名民俗学人。我曾经可是攒足了劲儿当作家的。所以硕士博士学的都是现当代文学,理所当然地觉得自己以后一定是沿着文学的路继续走下去。不曾想,从博士论文起我就已经转向。我那时发现古今中外的文学形象中都少不了“怨妇”,这既是一个文学形象,也成为一个文学母题。博士毕业后,继续朝着文学之外的人类学民俗学探究下去,发现文学创作与民俗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苦于当时民俗学科的陌生也只能在文学和民俗学之间苦苦徘徊。
    要感谢这个时代,网络让世界的距离如此之小,让信息如此迅捷地呈现在眼前。当我一个诗人,一个作家猛地扎进一个叫中国民俗学网站后就再也没有出来。那是2008年末。之前我曾多次上网浏览,没有敢注册,而当我开始大量阅读民俗学书籍,并决定将文学和民俗学结合研究时,我决定正式注册,所以那年的1216日我成为这网站论坛上活跃的分子。

    经过论坛我很快和这里的“大当家”巴莫熟悉了,也通过网络认识了学界闻名的各位专家学者还有充满朝气的新一代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学子。大家一起出谋划策组织论坛,一起为一个学术话题发表见解。我到现在都在说:从未见一个专业的学术论坛办得如此有声有色。这背后有多少默默无闻的志愿者,多少无私奉献的同行们。

    为了让网站更有活力,网站和论坛的管理者很快就设置了民俗学博客。同时还经常组织各类民俗征文活动。

    就是在论坛发出的民俗学会年会通告中,我参加了平生头一场民俗学方向的学术活动。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就是在那些年会上,我亲眼见到了论坛背后那些辛勤的兄弟姐妹。并为他们的精神感动,于是主动担当了一段时间话题论坛的斑竹工作。

    那真是一段愉快的时光。每周都在想热点话题,每天都在工作之余上网关注论坛消息。而且也在那些时光里看了大量的关于文化遗产的文章,获得大量新鲜的学术资料。为了论坛的人气,我在一段时间以《我看我看民俗学的那一张张脸》为题以速写的形式写下了50几位我认识和打过交道的民俗学人的瞬间印象。这些文字也许没有太多的深刻内涵,但因为即时活泼生动而一时引起论坛人气热潮。一度成为论坛点击最高的帖子。
    而正是那些即时性的记录,让我获得了和学人进一步交流的可能。让我意识到观察和感受应该成为民俗学田野作业最为重要的方法。当时巴莫提出了以后民俗学活动马知遥应成为“第六个在场”。后来我明白那是在夸奖也是鼓励我。

    因为那么深那么切地爱上了民俗学,我决定继续深造,也就有了我后来进行文化遗产学博士后深造的故事。工作渐渐忙碌起来,但似乎一天也没有离开过中国民俗学会。因为通过网络我们还在继续着关注着民俗学,关注着我们喜欢关注的那些学人的身影。是的,在这个阵地里,有那么多值得你学习的伙伴,那么多你该尊重的长辈,那么多值得你砰然心动的文字,还有那么多激情岁月,怎么舍得离开呢?!我的民俗学!中国民俗学网!


    也就是认识了民俗学,让我开始逐渐告别稿子上的文学梦,投入丰富多彩的田野,我发现我已经真的成为一个脚踩大地的人,懂得土地和命运的人。民俗学让我走了捷径。


[ 本帖最后由 杨秀 于 2013-6-1 21:32 编辑 ]

查看评分记录

积分 用户名 时间 理由
宝葫芦 +51 英古阿格 2013-5-29 08:53 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