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silver

2009-5-31 18:27


  


  

根在民间:彩云之南,保护非遗进行时

  ——打一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保卫战
(五)

  半月谈记者 叶含勇 李怀岩




  云南是中国世居民族最多的省份,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多民族群体、多元文化形态共生带,堪称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富矿,也是国家两个非遗保护综合试点省之一。

  保护非遗,云南动手早,用力深,效果显:2000年制定全国第一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2003年在全省范围展开大规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普查,访谈对象达69187人次;分三批命名了647名省级非遗传承人,基本建立了省市县三级非遗名录体系,先后有71项民族民间文化奇葩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为探求非遗保护“云南经验”的真谛,半月谈记者最近深入“彩云之南”——

  节日狂欢:三月街,泼水节,火把节

  就在很多汉族青年感到春节年味越来越淡的时候,不少民族地区的节日却过得越来越火。4月,半月谈记者就赶上了两个火爆的民族节日:大理三月街、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

  “千年赶一街”,今年的三月街民族节于4月10日~4月16日举行。游客不仅可以欣赏赛马、情歌大赛、武术表演等传统游艺,更能看到首次亮相三月街开幕式的非遗展演:“千年古街”(三月街)锣鼓开道,1000多名群众演员鱼贯而入,超大型木桶染缸推出“白乡扎染”,彝族汉子踏出粗犷的“彝家打跳”,柳枝葫芦飘出白家“绕三灵”……

  据大理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周丽斌透露,4月10日当天,全州有9项国家级、13项省级、100多项州级非遗得以集中展示。明年大理还将积极促成全省或全国非遗项目在大理展演,逐步将其做成三月街的一个品牌。

  “泼湿一身,幸福一生”。4月15日9时,随着“波章”(傣族宗教仪式主持者)虔诚地走上澜沧江边的取水台,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取水仪式开场。12时,“吉祥水”被送到滨江公园泼水广场,云南省副省长孔垂柱宣布泼水大联欢正式开始:6万人一起开泼,“水、水、水”欢呼声此起彼伏,泼水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一位新华社记者从泼水现场归来后奋笔写就一首长篇五言古诗《泼水节颂》,其中有数句真切如画:“发肤虽云贵,今日不惜身。出门便相泼,俱是陌生人。锵锵象脚鼓,袅袅孔雀舞。凤尾竹楼女,菩提树僧侣。昨日勤织布,今日成泼妇。昨日小沙弥,今日成泼皮。男松紫襟扣,女褪绿筒裙。一泼日隐隐,二泼云沉沉。三泼天欲雨,也向人间淋。湿身亦未免,警察与士军。一州十三族,各族共一呼。出浴布朗汉,散发基诺姑。相逐且为乐,相戏不为粗。一江连六国,共饮澜沧江。缅老泰柬越,远来贺吉祥。舀尽澜沧水,瓢泼向太阳。泼去千年垢,祈福万年长。午后出门望,泼喊犹更狂。全城无干处,傣寨陷洪荒。茫茫皆人海,人海水茫茫!”

  西双版纳州州委宣传部黄臻科长告诉记者,从2006年开始,西双版纳先后有傣族泼水节、基诺族大鼓舞、布朗族弹唱等10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云南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最多的州。

  2008年奥运会期间,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型风情歌舞《太阳女》在北京海淀剧院连演3天,尾声部分让观众记忆犹新:最美丽的彝族姑娘——太阳女捧来了太阳的火,烧红了彝家人的红火塘,点燃了一束束激情的火把……

  火把节期间,人们点燃火把也点燃激情,排成长队在夜幕下的田野山冈竞相奔走放歌,最后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围绕四周跳起欢乐的“达体舞”。“如果一生中不曾举起狂野的火把,真可惜了这双手!”楚雄归来,当代诗人洪烛留下了这样炽热的诗句。

  歌舞海洋:锅庄舞,热美蹉,章哈调

  云南向来被称为“歌舞的海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云南已收集各族民歌、民曲2万多首,舞蹈6000多套,器乐200多种,民族乐器多达300余种,是中国民族乐器数量最多的省份。

  在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建塘镇,半月谈记者见到了当地歌王杨庆科。炉膛里松木熊熊燃烧,75岁的老歌王侃侃而谈:“14岁跟着爷爷学锅庄,年轻时与别的村庄比赛对歌,能从路上唱到家中,边唱边跳绝不重复,3天3夜不合眼。”这一壮举为杨庆科赢得了歌王美誉。

  迪庆州群众文化馆馆员阿新告诉记者,为了传承包括锅庄舞在内的各族民间舞,该中心已出版《欢乐香巴拉》等VCD教学光盘,把广场舞普及到了全州3县12乡镇城乡社区,普及率达85%。

  在纳西族地区,还流传着一种产生于氏族社会时期的原始舞蹈音乐——“热美蹉”。著名纳西族学者宣科深入研究发现,热美蹉起源于先人对自然的恐惧心理:“热美”是一种精灵,专门吮吸死者灵魂,为保护亡灵,人们在守灵时边唱边跳,以吓唬和驱赶“热美”。至今,热美蹉还在丽江市古城区大东乡保存完好。古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李之典介绍说,大东乡于1990年初组建热美蹉艺术团,成立“大东乡热美蹉协会”,引导民间组织培养新一代热美蹉继承人。

  如果说热美蹉是纳西族歌舞的乳汁,那么章哈就是傣族人生活中的盐巴:没有章哈的生活,就像饭菜里没有盐巴一样乏味。章哈,既指“歌手”,也指傣族传统曲艺唱曲形式。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委宣传部部长刀亚斌说,今年泼水节,由她担任总顾问的勐腊县大型歌舞表演《南腊之歌》,就是以章哈调为主旋律来设计各个舞段。

  随着老一辈章哈的相继离世,这些年傣族民间听章哈的风俗已远不如前。为此,西双版纳州编印了第一本傣文版《章哈学习演唱手册》,对章哈艺人进行集中培训。从2008年起,云南省政府对省级非遗传承人给予人均3000元的传承经费。一些章哈收到这笔钱感动得流泪:“感谢对我们民间艺人的关心,派人送来了补贴,让我们享受到了祖辈做梦都想不到的幸福。”

  手工技艺:白族扎染,东巴造纸,慢轮制陶

  蝴蝶泉边,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至今仍保留着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扎染,从10多岁的小姑娘到年逾花甲的老奶奶,几乎都会扎布,周城也因此被文化部命名为“白族扎染艺术之乡”。

  2007年,云南省文化厅向大理市下拨15万元经费,大理市政府配套3万元,专项用于白族扎染技艺等非遗项目保护。近年来白族扎染推陈出新,开发出彩色扎染,还派生出扎染包、扎染帽、扎染围巾、扎染衣裙等工艺品,深受海内外游客喜爱。

  与白族扎染技艺一同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还有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和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等手工艺门类。

  东巴纸是纳西族东巴(祭司)最重要的写经用纸,用它书写的东巴经典有5000多卷。东巴纸植物原料来自“阿当达”(瑞香科丽江荛花),经过原料采集、晒干、浸泡等10余道工序加工制成,色白质厚,不易遭虫蛀。迪庆州文化部门近年组织专人下乡实地调查,拍摄东巴造纸术的工艺流程和制作方法。同时还落实了东巴造纸技艺传习基地,由州文化部门提供资助。

  今年2月,在西双版纳州文化部门组织下,傣族慢轮制陶传承人玉勐到北京农展馆参加“中国非遗技艺大展”。展示结束时,除了部分陶制品由文化部非遗保护中心收藏外,其余全部以10倍于景洪当地市场价的价格出售,收入5000元以上。黄臻告诉半月谈记者,州里计划在玉勐等两位省级非遗传承人家里各建一个传习所,并在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傣族慢轮制陶传习基地。

  民间信仰:贝叶经,毕摩经

  西双版纳等地生长着一种类似棕榈树的阔叶树木——贝多罗树。傣族人民将这种树叶采摘下来,经过一定工序制成书写材料,把佛教经典、民族历史文化信息刻写在上面,然后装订成册,这就是贝叶经。

  傣族人民视贝叶经为“运载傣族历史文化的神舟”,但据西双版纳州文化馆馆长段其儒调查,现在全州能正常刻写贝叶经的艺人已不到10个。为此,近年来州政府投资200余万元出版《中国贝叶经全集》,现已出版60集,余下40集今年年底出齐。该州还计划在中国佛教学院西双版纳分院挂牌成立贝叶经制作传习基地,为现在还在从事贝叶经刻写的艺人举行拜师仪式,给他们发放生活补助和带徒奖金。

  2008年11月,楚雄州举办《彝族毕摩经典译注》40卷首发式,这是国内首次对中国彝族毕摩典籍进行的一次大盘点和大展示。毕摩源于古代彝族父系氏族时代,是彝族传统社会的知识阶层和仪式活动家。长期以来,毕摩典籍多以口诵记忆与手写传抄的方式流传在民间,极易散失损坏。

  把珍贵的彝族文化经典有效地抢救保护下来,这一梦想在2005年6月得以实现:由楚雄州投资1000万元的百卷本《彝族毕摩经典译注》出版项目启动。楚雄州民委主任李有贤向半月谈记者介绍,经过近4年辛勤耕耘,目前100卷的篇目编译已全部落实。记者看到,2008年底出版的《彝族毕摩经典译注》40卷,收录了滇、川、黔、桂4省区彝族代表性的彝文典籍和口传祭经、创造史诗、英雄史诗、叙事长诗。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彝族毕摩文化遗产巨著。

      来源:《半月谈》


【转发说明】标题为本网编辑所加



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查看评分记录

积分 用户名 时间 理由
宝葫芦 +10 英古阿格 2011-3-31 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