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zjhong1978

2011-12-10 22:56


野人孤陋寡闻、不自量力,以一小文来恳请各位老师同学批评、指正,野人感激不尽

                                                                                 追寻一已之福
               ——由读《叫魂》所想到的

    正如作者在其中译本序言中写,他由通过揭示“叫魂”一案就清代通讯体系的问题上得出一些初步的研究结论的同时却发现一些历史问题值得更为深入地探讨。

    这些问题包括:专制权力如何凌驾于法律之上而不是受到法律的限制;官僚机制如何试图通过操纵通讯体系来控制最高统治者;最高统治者如何试图摆脱这种控制。

    依笔者看来,这也应该是《叫魂》一书的主题,而笔者在进入此书的过程中,始终是对此书的副标题“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感兴趣,主要的焦点是集中在为何“恐慌”上:即把焦点放在为何“小民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各级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上,由此,向各位交代一下写作此篇读书笔记的简单想法。

    追寻一已之福系笔者近读蒲慕州先生的《追寻一已之福》一书而借用到本读书笔记中,笔者希望借由蒲慕州先生的《追寻一已之福》来表达小民百姓在一个未知的、看不见的叫魂谣言中为追求一已之福而变得歇斯底里、各级官员为保住自己的乌纱帽而在叫魂的谣言中疲于应付来自上层及下层的压力、乾隆皇帝为的是满清政权而在叫魂一案中心神不定,因此,下文将就分三个部分谈谈个人一些小陋见,关于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否恰当以及贻笑大方之处,恳请诸位老师、同学多多批评指正。

                                 一、盛世下的谣言与乾隆

    正如此书的品论之一所写的那样“本书对于专制统治的原动力作了细致、强有力却依然十分准确而又得体的探讨”,个人窃以为,在描述盛世之下所产生的谣言过程中,书中对乾隆的描述是相当到位的,但同样是面对谣言,道光和乾隆两者是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对待,而其结果是大相径庭。由此,有必要思考的就是面对谣言是,乾隆为何是对谣言采取了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并大力进行围剿呢?

    在书中作者用其敏锐的笔触,为我们娓娓道来乾隆在谣言中深深地感到外在的敌对势力对其统治所带来的挑战,这应该是他对其所处的时代感到并不太稳定的一种心理表现,同时,乾隆借由谣言一事表达了其对下属无能、失职的失望以及重申官场规范的努力,这可以视其为对下属不放心的一种心理表现。

    除却以上两点,笔者也不妄揣测一二的就是作为乾隆他自己,在他治下的盛世中怎能容忍出现谣言来挑战他的权威,更何况在叫魂案之前,已经产生的伪稿案与马朝柱谋反案让乾隆小心翼翼的应对,由此,但由谣言产生的叫魂案出现,乾隆怎能不如临大敌呢,更何况这关乎其王朝的统治,不然他将愧对其“乾隆”的年号。所以,不难理解当由谣言引发叫魂一案时乾隆是会如此的大动干戈。

    再往深入一点地说,也许可以把乾隆这样的反应看做是一种过激反应,或者是一种烦躁心理的深层次表现,虽然表面上的乾隆时小心翼翼地用词遣句来应对此事,在这个一体两面的过程中,叫魂一案在乾隆的主导之下而被层层推进,在谣言自下而上的过程中以及在乾隆自上而下的主导下,经由谣言而引发的恐慌由江南到南方,然后再散播至北方,在笔者看来,这可以说是谣言引发恐慌的外在机制,而关于其内在机制的想法,将在第三小节中提及。

    读完此书,笔者有点感叹历史的进程是如此的唐突与偶然,而这样的唐突与偶然却与接下来的历史息息相关,而这可以从韩书端的《山东叛乱》、孔飞力的《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魏斐德的《大门口的陌生人》等书中可以领略到与此相关的历史,在这里,笔者将不再展开。

                          二、夹缝中地方官员的心理表现

    在这场持续几个月的叫魂案中,地方官员的表现大致可以分作如下几类,高明者如江西巡抚吴绍诗,在这场叫魂案不但不降反而高升,聪明者如江苏按察使吴坛,能够在这场叫叫魂案的漩涡中毫毛无损,倒霉者如山东巡抚富尼汉,弄巧成拙的他非但没有得到奖励,反而是受到了一个不算太大的处罚,无辜者如徐州知州邵大业,不但为此被贬,甚至搭上了身家性命。

    也许,每个人都会认为他们自己的做法都是对的,甚至在得到乾隆的处罚后他们还会纳闷为何皇上不能理解他的苦心呢?不同官员的不同下场,依笔者看来,这是与他们所处的地位以及对他们的顶头上司心理揣摩息息相关。每位官员都希望得到皇帝的恩赐,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想得到皇帝到底想得到什么,因此,对皇帝心理的揣摩其实是挺考验官员们的能力的。有必要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一种能力的其实是官员私人网络信息收集的一种表现,这直接影响了各类官员们的表现。

    而这样的心理场域却是确确实实地存在着的,或许,不是作为当事人的我们是很难理解古人那时那刻的心情的,作为今人的我们无非就是捕做古人“在他们人已作古,而且在他们所见的世界景象又时过景迁之后,仍能幸存的意义”(罗伯特•达恩顿语、见《屠猫记》序言),因此,进入古人的心理世界也许就是走进了一条荒芜无人的荒地,如何在具体的时空脉络中、具体的事件中立体察古人之所思,作为后来者的我们,依然要走的是一条“在文本与其文义格局之间来回穿梭,直到清出一条通路穿越陌生的心灵世界。”(罗伯特•达恩顿语、见《屠猫记》序言)

    也许,在拆除了国家与社会两元对立迷思后的中国史学研究,一个全新的史学研究领域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观念史、心态史等等领域是值得期待的学术生长点,而这需要我们这些后来者继续不断努力。

                               三、追寻一已之福的小民百姓

    正如作者对清中叶社会状况对普通民众心态的影响进行探讨(见第二章)的同时也为我们指出:“研究十八世纪中国社会时,必须考虑到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周围尽是邪恶,他们的生命则受到隐蔽势力威胁的看法。但是,我在这里要讨论的主要是由妖术所揭示的丑陋的社会现实,而不是由他所引起的社会恐慌。”(p299)基于这种看法,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特别令人难过的现象:“社会上到处表现出一冤冤相报为形式的敌意”(p300)

    和作者刚好相反的是,笔者感兴趣的是谣言之下恐慌的老百姓,为什么谣言的出现就引起老百姓如此歇斯底里的反应呢?同时谣言引发的恐慌的触发内在机制是什么呢?这些都是笔者所关注的。除了作者给我们描述的乾隆的盛世之外,也许我们更应该深入地方社会当中、深入每一个个体当中,探讨他们当时的想法,由此,我们有必要讨论的就是当时的心理模式会是什么?这对我们理解谣言之下的老百姓为何有如此歇斯底里的反应才能有一个“理解之同情”,也只有这样才能对谣言引发恐慌的触发机制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

    笔者认为,渴求安稳的生活一直是我们祖祖辈辈们梦寐以求的,祖祖辈辈们们渴求能够预测、能够预见到他们未来的生活:衣食无忧、生活稳定、安居乐业。而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盛世之下的地方社会、居于底层社会的老百姓又是怎样看待这样的社会的,这应该是要深挖的一个方面,除却《叫魂》一书中的描述,司徒琳的《捉摸不定的早期现代性:以遗民文集为个案》(见《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下卷>p429-470)一文就那时的社会、那时人们的心态描述尝试也许是我们值得借鉴的。

   同时,有必要思考的就是恐慌之下的江南社会、华南宗族社会以及华北的地方社会对于谣言的反应、以及地方社会对应谣言的措施是不是一样的呢?而这依然是需要我们把这些问题放进具体的长时段地域社会当中来进行考察,才能对事件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就笔者有限的阅读而言,这些问题好像是值得我们好好开发的一个研究范畴和学术生长点,因此,这依然需要有坚实的个案研究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回应。当然,这样的一些想法可能是无解的答案。

                                       四、余语

    在和朋友一起私底下聊天的时候,我们常常说起并引为勉励自己的一句话:“当你的文章出来后让别人觉得有很多话可以继续说,甚至让一些人继续写文章来和你探讨、商榷,这说明你的作品已经成功了一半。”回到《叫魂》一书中上来,它“在方法论上将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区域分析、官僚科层制度分析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作品让人怎么会没有话说呢,它的成功是我辈所要高山仰止的,同时,它也是鞭策我辈要好好继续努力的动力。

    心态史也许是当下研究的一个热点,对我而言,我的兴趣来自于我在田野调查中想把握一时一地的老百姓的心态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并且又该怎样有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述他们的心态,这些都是我想要学到的,因此,如果本文由什么贡献的话,它应该是提供了一个靶子,一个展示自己错误的靶子,来供各位老师、同学批评,而这也是我所期待的。



这是一年前写的一些想法,等再过几天,再重新写一些新对此书的想法,看看自己一年来思考的变化。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 ... &extra=page%3D2

[ 本帖最后由 zjhong1978 于 2011-12-14 23:42 编辑 ]

查看评分记录

积分 用户名 时间 理由
宝葫芦 +9 耿羽 2011-12-14 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