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并从事傩文化、屯堡文化调查研究、从事面具雕刻,愿意把自己所了解的相关民间文化、傩雕艺术、习俗与各位同仁共享,也希望得到学习和深造,指点的机会,为中国的民间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傩面具与“脸子”的文化解析

上一篇 / 下一篇  2024-04-26 11:56:09 / 个人分类:文化表述

作者:秦发忠

摘要:傩面具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地区傩戏种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演出道具,也是傩文化的重要符号,多少年来,全国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为中国傩文化前仆后继展开较为系统的发掘和研究,其表现形式、剧本收集、祭祀仪式等方面硕果累累,傩面具方面从艺术和色彩等方面研究也不少,而中华民族对其传统称谓的解剖尤为甚少,故而,进一步整理和解剖各民族地区人们对面具的称呼不仅是发掘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基础性发掘傩面具的根和魂。

 

关键词:傩文化、面具、脸子

 

一、近代文献对傩面具的文化解读

 

1986年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发起成立以来,关于傩、傩文化、傩面具的研究,一开始的从美术学、戏剧学、历史学研究,用不同的视野和观点介绍和论述了有关傩的释义,傩的范畴、傩的种类以及傩文化祭祀仪式,而后逐渐拓展到人类学、戏剧文学、旅游学、社会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领域,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视野对中国的傩文化进行系统的全面研究。不管是什么时代的任何学科领域的研究,傩面具是不可不提的一个部分。

为了探寻有关面具的文化溯源,笔者查阅了很多有关相关文献资料,并无详细记载和说明。综合而言,主要还是以黄金四目方相氏(《周礼夏宫》说:"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来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为较早。近代以来的出土的面具的实物则更为丰富。例如四川巫山大溪出土的双面石雕人面、山东滕县岗上村出土的玉雕人面、首肃永昌鸳鸯池出土的石雕人面、辽宁牛梁河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泥塑女神头像等等就是远古时期很有代表性的傩面具。河南安阳和浚县、北京房山和平谷、陕西西安和城固等地出上的青铜面具则是商周时期(上古)傩面具的典型代表。广西西林出土的西汉青铜面具、江苏徐州出土的西汉王质面具、湖南淑浦出土的汉代滑石吞口等等正是中古时期的典型傩面具。

1985年高老师编撰的《贵州地戏简史》进一步追述了面具产生的历史,简括了面具的起源。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面具的记载,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相关记载。一个额头尖耸,耳部向上椎立如角,下面缀以耳坠般的装饰,有两个方形眼孔,开在中央偏上方,从这个字形看,娱神、娱人的特点很浓。有关同志考证是最早的魆字。宋以前的礼中,方相是黄金四目,为历代官方傩仪中使用。两目的魈头,用于何种礼仪、起什么作用,尚不完全清楚。这种古老的面具,曾在唐代的某些丧事中出现,《酉阳杂俎》:“世人死者作伎乐,名为乐丧。魈头,所以存亡者之魂气也。据此,可知魈头面具是方相的另一形制,主要跟大丧有关,而且戴上这个面具起舞作伎乐。此后的时间里,专家学者们从文化形态、面具造型、面具色彩来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厚文化内涵的“面具文化”。“面具,是一种文化形态,在远古时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生产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所以,有人称之为“面具文化”。“面具文化”是一种跨越時代的世界性文化现象,是与各地的政治、经济、地理等紧紧结合在一起,并将继续延续下去的意识形态。”19871126--127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贵州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这是建国后的首次面具展出,可以说此次的面具站不仅轰动北京,还波及了海外,引起了戏剧、美术、音乐等社会各界专家学者高度重视。著名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家、教育家、诗人、散文家,钟敬文教授,时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为此撰文,从艺术的角度看,傩文化是较早把舞蹈和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民间戏剧刍形,而其中的傩面具是它的重要艺术特征。钟老等老一辈文化人首度肯定了面具在傩文化中的价值和地位,进一步提出研究面具要准确说明面具的性质、特征、功能与价值,不仅要众向研究它的传播与演化,也要横向研究全国各地民族区域的对比性,更要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的面具文化艺术。

1989年黄埔重庆老先生编著的《贵州傩面具艺术》斌在《中华戏曲 (19882)著文介绍美國的枚商周時期的青面具,认为是商周时期巫祝所戴的魆,鬼逐疫的宗教仪式-

由此对傩面具进行了一个定义,即:傩面具古称魃面魃頭这应该算是较早对面具进行的解释和定义。

2021年由吕光群老师编撰商务印刷馆出版的《中外巫傩面具艺术》一书中,周华斌老师撰序中再次明确了中国大地上有着各民族的不同的傩面具。“作为造型艺术,中国面具的发生远在文字产生之前。考古发现,原始的“类面具”不同程度地承载有灵魂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内涵,意味着人类原始意识的萌生,涉及文化源头。也就是说,自从有了人类,在人们还无法与自然界抗衡的生活条件下和社会背景下,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祭祀仪式活动中就有了面具。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成立以后,曲六乙、庹修明、沈福馨、麻国钧、黄埔重庆等老一辈文化专家走进田野,展开中国傩文化的发掘研究。较早得到研究的有贵州安顺的地戏、德江的傩堂戏、道真的傩堂戏,安徽池州的贵池傩、江西的南丰傩、湖南的湘西傩、云南关索戏、端公戏等地方傩戏剧种。根据发现的傩文化剧种存在地,也为了更好的区别和对比认识和研究,调查情况面世出版的成果就以地域名或民族个性来进行区分。还有一个情况,也就是说在收集和调研相关傩文化戏种时,主要依托的是当地的文化部门热爱这个文化的工作者和研究者,他们便于与当地的相关文化持有者交流和沟通,也一定层面减少开支,而当地的文化工作者和研究者或许是畏惧“破四旧”的影响,或许是乡愁的情节,于是,各地的傩文化戏种被研究者们起学名。如安顺的跳神就叫安顺地戏,道真的跳扛神叫道真仡佬族傩文化,江西南丰的跳大傩叫南丰傩,安徽池州的跳傩叫贵池傩,湖南新化梅山地区的傩就叫梅山傩,面具这个重要的演出道具跟随者地方的傩戏剧种重新有了具体化的新称呼,以戏为主的叫“戏面”,以傩称谓的叫“傩面”,安顺地戏的面具叫地戏面具,南丰、安徽、湖南、德江等地统称傩面或傩面具,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贵州率先得到研究整理,在调查的时候发现各地均有傩文化剧种,包括毕节威宁的撮泰吉、黔北道真、务川、湄潭、黔东南岑巩、德江等地傩戏剧种以及清镇、长顺等地的端公戏,所以,开始也没有具体划分,而统称贵州傩面具,随着发掘的种类增加,为了能更好的区分从而出现了安顺地戏面具,同仁傩堂戏面具、道真仡佬族傩戏面具等称谓。

二、脸子

 

脸子,是中国人对面具最为古老的传统称谓,这个叫法不仅是在安顺,就是在全国很多地方也把面具叫做脸子。

脸子,现代词汇的释义为:面容;面具;不快的脸色;情面,面子。脸子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板》中,原意是指人的面部。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脸子逐渐演变成为表示个人形象和尊严的象征。

在中国傩戏学研究学科里,较早提出这个词的实属安顺地戏文化,上世纪1985年以来,贵州的傩戏学研究专家沈福馨老师们就开始穿着解放鞋走在民间乡村路上,走村串巷开始对安顺地戏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田野调查。沈福馨老师于1989年编撰出版了《安顺地戏》(贵州人们出版社19895月第一次印刷)。此书第三章就对地戏的面具制作材质、仪式化神性、面具分类、使用性质以及装饰文图进行比较系统的介绍和阐述。书中的“脸子”就是调查中从众多民间艺人口述得知并载入,但是,由于民间文化多是世代口述相传,民间艺人无法向调查者诠释清楚脸子的文化意境,也没有人去追寻它的出处,无法对其进行解剖透析,因此,此后的研究意境皆是“地戏面具,俗称脸子”简而概之。帅学剑老师编著的《安顺地戏》(200891日,浙江人民出版社)记载:安顺地戏面具,俗称“脸子”、“脸壳”,是地戏演出的重要特征之一。沈福馨老师对于安顺地戏面具还专门写了一节“五色相”,即:地戏主将分为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将,地戏脸子也是相应出现五种脸谱,艺人们把它叫作“五色相”。

为了能探明“脸子”的文化意境,本人在2013年撰文《脸子:雕出来的屯堡文化》和《脸子:屯堡文化的标志符号》,这两篇文章已发表于《中国文化报》和《贵州世居民俗研究》,并被多家刊物转载发表。文章结合大量的田野和对研究者的交流访谈,并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尤其是对老艺人采访口述史,从而整理出有关脸子的文化内涵,特别是“架马仪式”和“开光仪式”,架马仪式开工动刀说四句:

一把斧头亮晶晶,鲁班赐来塑尊神

塑尊神灵来保佑,全村老幼得太平;

一把锯子牙齿长,鲁班赐来锯大梁,

锯颗神树雕脸子,保佑老幼寿延长;

一把尺子割正方,鲁班赐来做丈量,

割得材料得方正,保佑鹅鸭满池塘;

一把凿子亮堂堂,鲁班赐来雕神样,

雕得神灵多形象,财源滚滚似水长。

开光仪式口述史说四句:

香烟滚滚升上天,众位神仙站云间。

弟子焚香来奉请,有请各位神仙下凡间。

雄鸡点盔头,贵村儿子儿孙中诸侯;

雄鸡点眼睛,贵村荣华富贵代代兴;

雄鸡点鼻梁,贵村鸡牲鹅鸭满池塘;

雄鸡点耳多,贵村子子孙孙中高科。

一点天长地久,二点地久天长。

三点荣华富贵,四点儿孙满堂。

五点五子登科,六点文武状元郎。

七点六畜兴旺,八点人寿安康。

九点禾苗茂盛,十点万事吉祥。

把神灵请下来附在面具上,面具就有了神性,人们戴上演出就是神灵的化身,所以才叫“跳神”。今后演出使用,不“开箱”就不能随便打开神柜,更不能随便触摸。

遗憾的是,随着社会发展,跳神有了新名词地戏之后,很少有人去关心和注重这个文化背后最深的底蕴,而是从戏曲和艺术的层面去进行解剖和研究,所以,脸子的文化内涵得不到正视。跳神时,戏友们头顶面纱,佩戴着彩绘木雕面具,面具挡住脸部,从而达到人到神的转化。说到底,每一个地戏戏友只是一个神祇或者古代英雄的演员而言。在屯堡人的精神世界里,所有的屯堡人皆是神灵保佑的对象,因此,屯堡人是正神之下的子民,传达着神的旨意,演绎着神的威武,驱逐着邪恶的鬼怪以及病灾。所以笔者在《“脸子”:屯堡文化的标志符号》中写了:“跳神”是地戏的原生名称。地戏演出所戴面具屯堡人自称为“脸子”。由于“脸子” 是地戏的核心部分,是地戏的灵魂所在。是屯堡文化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是屯堡地戏的象征。没有“脸子”就没有地戏,也不会有今天的屯堡文化。戴上它,就是神灵护体,亦是神灵化身。屯堡人跳神,脸为面具,子为角色,面具代表神灵,演员就是角色,实际上“脸子”就是人神合一。“脸子”这样神圣的地位,自然而然地成了屯堡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应该说脸子这个关键词正式提出后得到了全国很多地方的共鸣,很多地方傩文化的传承人、研究学者和文化爱好者都说,他们也把面具叫做脸子。其中,包括江西南丰、安徽池州、云南文山、昭通,贵州安顺、德江、道真等地。

结束语:上述概述综合而言,笔者认为脸子是中国人对面具的中国传统叫法,脸子面具,就好比跳神地戏,脸子和跳神都是乳名,面具与地戏是学名。脸子:脸为面,子为角,戴上脸子演出的演员就是戏中神灵和英雄的一个演员,故戴上是神,摘下是人。面具意为演出中人神面部化妆的一个道具。

 本文属于原创,未经同意,不能挪用!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