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 (记者郭翠潇 北京报道)历经10年艰苦努力,动员40多位民俗学家、200多位撰稿人的力量,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民俗大系》终于编辑出版,今天正式与读者见面。12月18日下午3点,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
中国是一个民俗文化大国,但过去没有一部完整的包括全国各地区、各民族民俗文化在内的民俗志著作。《中国民俗大系》是目前国内第一部全方位、多角度介绍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民俗文化事象的大型丛书,具有开创意义,它的出版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中国民俗大系》采用分省立卷方式,以31卷的容量,记录了众多的民俗事象。全书体例统一,结构完整,内容除介绍各省(包括台湾省)、市、自治区的历史沿革及人文地理环境之外,涵盖了物质民俗的生产、交通、商贸、居住、饮食、服饰;社会民俗的村落、家族、民间组织与社团、岁时节日、人生仪礼(婚丧嫁娶)以及精神民俗的民间信仰、禁忌、巫术、民间文艺、体育竞技等民俗事象。全套丛书共计31卷,1400余万言。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取舍严格、描述得当,具有极强的知识性,科学性和可读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全书还收入了民俗图片和白描插图4000多幅,既丰富了内容,又增强了视觉效果。该丛书的出版不仅为各个领域的学者、专家提供了研究和创作素材,也为现代人开辟了一块寻根问祖、感受各地民俗风情、陶冶性情的“精神家园”。
--------------------------------------------------------------------------------
抢救保护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大动作
《中国民俗大系》(31卷本)适时出版
记者 李末
中华读书报 日期: 2004年12月22日
本报讯 由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陶立王番主编的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民俗大系》,近日在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有专家认为,该书对目前正在开展的中国民间文化普查、抢救、保护工程是一部非常适时的著作。
中国是一个民俗文化大国,但过去没有一部完整的包括全国各地区、各民族民俗文化在内的民俗志著作。著名民间文化保护专家冯骥才称,该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民俗学的一大空白。该丛书采取分省立卷方式,以31卷的容量记录了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历史沿革及人文地理环境,涵盖了物质民俗的生产、交通、商贸、居住、饮食、服饰和社会民俗的村落、家族、民间组织与社团、岁时节日、人生礼仪以及精神民俗的民间信仰、禁忌、巫术、民间文艺、体育竞技等民俗世象。该丛书不仅为各领域的学者、专家提供了研究和创作的素材,也为现代人开辟了一块寻根问祖、感受各地民俗风情的“精神家园”。
据甘肃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孟臻介绍,《中国民俗大系》从策划、撰写到编辑、出版,历经10年艰苦努力。由总主编、副总主编及各省卷主编组成的40多位编委会成员,均为国内著名的民俗学专家,200多位作者也是长期从事民俗调查和研究的民俗学者。北京大学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受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推动,我国政界和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正在形成共识。而中国各地各民族的民俗现状的调查和整理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基础的工作。该丛书在此时出版,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呼唤、国家和民众的需求。
据了解,《中国民俗大系》首印3000套,目前已经被订购、销售一空。
--------------------------------------------------------------------------------
《中国民俗大系》(全套31卷本)
总主编 陶立璠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4年12月 中图分类号 K892 总价:1400.00元
本书是该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该大系是目前国内第一部全方位、多角度介绍中华民族各地区、各民族民俗文化事象的大开型丛书,也是国内部头最大、容量最多、体例最为完善的集民俗文化大成的著作。
《中国民俗大系》采用分省立卷方式,收录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含台湾省)的民俗文化事象,共计31卷,1400余万字,4000余幅图片。全国各地近千名著名的民俗学家和长期从事民俗学研究的学者、专家担任各省、市、自治区卷本的主编和撰稿人,历经十年之久,方得以最终完成。 每卷内容涉及各省、市、自治区的历史沿革及人文地理环 境、生产、交通与商贸、村落、家族、居住、饮食、服饰、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民间信仰、民间组织与社团、民间艺术等13个方面的民俗事象。丛书体例完备、容量空前、论述得当、翔实具体、不仅具有极强的可读性,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它不仅为各个领域的学者、专家提供了研究和创作的素材,也为现代人开辟了一块寻根问祖、感受各地民俗风情、陶冶性情的“精神家园”。
《中国民俗大系》的出版是中国民俗学史上的一件盛事。丛书汇集了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各民族民俗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特别将那些业已消失和正在消失的民俗事象收入书中,更是弥足珍贵,为中华民族文化积累做出了有益贡献。对目前正在开展的中国民间文化普查、抢救、保护工程是一部非常适时的著作,起到了积极配合和引导作用。 本套丛书读者对象为民俗学等研究方向的教师、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