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会成立于1983年5月,是全国民俗学工作者的群众性和非赢利性的专业学术团体,约有会员1500多人。中国民俗学会的现任理事长为刘魁立教授,秘书长为高丙中教授。
1978年夏天,由钟敬文教授起草,联合顾颉刚、白寿彝、容肇祖、杨堃、杨成志、罗致平等人,致函中国社会科学院,随后发表了《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得到有关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全国广大民俗学工作者的积极响应。1982年6月,中国民俗学会筹备会在京成立,钟敬文教授任主任委员。1983年5月,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推选周扬为名誉理事长,钟敬文为理事长,刘魁立为秘书长。中国民俗学会的宗旨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团结全国广大民俗学工作者,调查、搜集、整理、研究我国各民族的民俗,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为移风易俗、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丰富世界文化宝库做出贡献。
中国民俗学会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
(一)搜集、整理、研究我国现今仍然传承和流行着的民俗及文献上的资料。
(二)加强理论民俗学和应用民俗学的研究,以增进民俗学的社会功能。
(三)编辑出版民俗书刊、图录及资料,翻译、评介国外民俗学著作。
(四)通过举办培训班及进行实地调查等方式,培养民俗学人才。
(五)组织学术讨论,促进学术繁荣,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体系。
(六)积累民俗资料,举办民俗展览。
(七)进行对外学术交流,参加世界民俗学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以来,创办了不定期的内部信息交流刊物《中国民俗学会会刊》,现已编印了14期,发挥了沟通会员、交流学术和通报学会工作的作用。自1999年起,又创办了《中国民俗学会年刊》,主要发表民俗学理论、方法和田野调查等方面的专题论文,年刊的1999年卷,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年刊的2000~2001合刊由学苑出版社于2002年7月在北京出版。
中国民俗学会现有下属机构五个:
民俗博物馆专业委员会
农业民俗研究专业委员会
城镇民俗保护研究专业委员会
茶文化专业委员会
语言民俗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民俗学会自成立以来,多次举办全国规模或重要的国际学术活动,例如:
首届全国民俗学讲习班(1983年8月,北京) 由钟敬文、费孝通、杨成志、杨 、马学良、白寿彝、罗致平、常任侠、容肇祖、刘魁立等著名学者,围绕着民俗学的基本概念、学科体系、理论和方法等亲自授课,先后有近200名学员参加了听讲。当前国内各地活跃的民俗学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乃是这次讲习班的学员。事后由张紫晨选编,出版了《民俗学讲演集》(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
中国民俗学会首届学术讨论会(1985年11月,北京) 这次会议检阅了我国民俗学恢复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有74位代表提交了60多篇论文。会议标志着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已由思想理论准备阶段转折为广泛的调查和研究阶段。会后由张紫晨选编,出版了《民俗调查与研究》一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
全国中青年民俗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1987年3月,贵阳) 这次研讨会标志着中青年学者已经成长为中国民俗学的一支重要的中坚力量,民俗学的队伍建设后继有人。共有89位代表提交了63篇论文,还有5位日本学者应邀参加。会后还组织赴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民俗学的实地调查。
第二届全国民俗学讲习班(1987年9-10月,北京) 先后有26位著名学者系统讲授了民俗学的基本课程,内容涉及民俗学的基本理论、民俗学史、民间文艺学、比较民俗学、文艺民俗学、方志民俗学和民俗学的方法论等。与民俗学有关的一些专题讲座,则有民族学、宗教学、伦理学、社会学、博物馆学等。此外,对日本、朝鲜和欧洲诸国之民俗学的介绍,也在课程设置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讲习班的学员来自全国各省区。通过讲习班的形式,为民俗学进一步培养了人才。
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1988年10月,北京) 这次大会收到约100篇论文,大会宣读44篇。从论文看,反映中国民俗学研究的领域逐步扩大,民俗学的分支研究也逐渐兴起,田野方法开始进一步受到重视。会议尤其强调,民俗学研究要切合中国社会实际,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中各种新问题的研究。
中国民俗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1989年10月,南昌) 有75人参加了这次主题为中南区域民俗研究的学术研讨会,并提交了73篇论文。会议反映了中国民俗学新的发展趋势,即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具体调查专题不断得到加强的同时,各地学者开始协同合作,对区域民俗文化进行调查研究,以揭示某一区域民俗的总体风貌。基于实地田野调查资料的论文,比重有较大幅度增加。
中日联合考察(1990年3月至1992年3月) 中国民俗学会和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合作,成功进行了为期3年的中日江南稻作农耕民俗文化的考察与研究,数十位中国两国民俗学家混合编组,一起在中国的江苏、浙江和日本的关东、冲绳等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民俗学调查。事后出版了调查论文集《中国江南的民俗文化——日中农耕文化的比较》(日文,福田亚细男编,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1992年)。
中国民俗学会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暨第五次学术讨论会(1993年10月) 有103位代表出席会议,钟敬文教授做了题为“民俗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的大会报告。钟教授的报告,集中论述了应用民俗学研究、现代都市和民俗的关系、民俗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防止学术庸俗化、建设中国特色民俗学体系等问题。日本社会人类学家渡边欣雄教授应邀介绍了日本民俗学的状况。从会议收到的论文看,民俗学的基础理论、田野调查和应用研究均有一定发展。会议提出了搜集、抢救、整理和科研相结合;重视民族文化传统,注重中国民俗学自身理论特点,深入研究中国民俗事象与中国民俗科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会后,由中国民俗学会编辑出版了《中国民俗学研究》(第一辑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
中国民俗学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暨中国民俗学运动80周年纪念大会(1998年12月,北京) 约有140多人参加,这是本世纪中国民俗学会最后一次重要的学术活动,会议总结了中国民俗学运动80年来历史经验,提出了中国民俗学今后发展的目标,堪称是继往开来,解放思想,学术氛围空前活跃的大会。钟敬文教授做了题为“建设中国民俗学学派”的学术报告,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中国民俗学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暨“新时期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与民俗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7月15日——17日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的150多位民俗学者参加会议,有130多篇论文在会议上进行了交流。16日下午大会听取了刘魁立先生代表第四届理事会作的工作报告、陶立璠先生作的关于关于修改学会章程的报告和贺学君作的学会财务报告,代表们对三个报告进行了认真的审议。17日下午进行换届选举,选举出第五届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大家一致推举刘魁立先生担任中国民俗学会会长。
此外,由中国民俗学会组织、参与,或和各兄弟民俗学学术团体联合举办的重要学术活动还有:中国首届渔岛民俗学术讨论会(1991年4月,浙江玉环)、1994年学术年会(1994年11月,山东乳山)、语言与民俗国际学术研讨会(1996年5月,辽宁新民)、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国际学术研讨会(1995年11月,江西南昌)、中国民间文化(民俗学)高级研讨班(1996年9月,北京)、海洋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1998年8月,山东青岛)和河北省赵县范庄“龙牌会”考察(1996-1999)等。
中国民俗学会和日本、韩国、美国、德国、芬兰、俄罗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民俗学组织和著名民俗学家,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及学术交流关系,除不断有众多人次的中国民俗学家出访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外,中国民俗学会还多次接待了邓迪斯、任东权、崔仁鹤、加藤千代、坪井洋文、渡边欣雄、福田亚细男、佐野贤治、李福清、贺大卫、伊丽莎白、罗特、佩姬等世界各国著名的民俗学家,不仅增加了了解,扩大了交流,还促进了中国民俗学对世界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