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关于中国民俗学会 >>> 会员档案
 
学会会员:尹虎彬

 


  尹虎彬,男,1960年5月生人,朝鲜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导师。198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研究生部,获民族学硕士;200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民俗学)。1989年9月~1990年9月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文学部访问学者;1994年7月~1995年2月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1997年4月~1999年4月日本神户大学国际文化学部访问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学会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韩国学中心理事,中国欧美同学会会员。主要社会兼职有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长期关注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理论研究和作家作品研究,发表了《论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新时期民族文学的美学辨析》、《当代民族文学批评的自我建构》、《从文化的归属到文化的超越: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创作主题辨析》等系列论文;近十年来密切追踪国外口头诗学的学术史及其前沿性理论成果,从民俗学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关注国内口头传统和史诗学研究,有《口头文学研究中的程式概念》、《史诗的诗学:口头程式理论研究》、《口头诗学的文本概念》、《口头诗学关于歌的概念》、《帕里、洛德口头诗学试论》、《口头诗学与民族志》等理论评述,出版了个人专著《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译著《故事歌手》即将出版(中华书局)。

   学术领域:文学理论、民俗学;主攻研究方向:口头诗学。
   开设课程:民俗学概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口头诗学与口头传统研究。

一、教育经历
2000年9月-2003年6月, 民俗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1984年9月-1987年6月,民族学硕士
中央民族学院研究生部
1978年9月~1982年7月, 汉语言文学学士
中央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二、职业简历
1997年4月~ 1999年4月, 访问教授
日本神户大学国际文化学部
1994年7月~ 1995年2月, 访问学者
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院
1989年9月~ 1990年9月, 访问学者
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文学部
1987年7月~现在, 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当代民族文学与理论室 副主任
1982年7月~ 1984 年7月 教师
中央民族学院对外汉语教研室

三、重点课题承担
口头文学的诗学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1995~1997年度青年项目
帕里─洛德理论研究,社科院民族文学所 2000-2002年度项目
中国史诗类型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重大项目, 2002~2005年度
口头诗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项目, 2002~2005年度

四、获奖情况
“在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之间:20世纪史诗学述评”,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京师杯二等奖
“从文化的归属到文化的超越”,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学会1999年度优秀论文奖
“历史嬗变中的自足与突奔”,1988年《民族文学》杂志社山丹奖
“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创作诗美学探索”,1989年国家机关青年论文竞赛二等奖
“从单质文化到双重文化的负载者”,《当代文艺思潮》1986年度优秀论文奖

五、国际会议发表
国际史诗研讨会, 2002年10月8-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
第2届国际传播学大会, 1997年9月23-27日,日本神户大学
第15届国际民间叙事学大会,1 996年5月5-12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六、主要学术成果

1. “荷马与我们时代的故事歌手:洛德《故事的歌手》译后记”,《读书》,2003年第10期,北京。 “Homer and the Singer of Tales in our Era: Translation Notes on The Singer of Tales by A.B. Lord”. Readers, Aug.2003.
2. “在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之间:20世纪史诗学述评”,《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到3期,第3-9页,北京。 “Classical Cannon and Oral Tradition: A Historical Glossary of Epic Studies in 20th Century”. Studies of Ethnic Literature, No.3, 2002. pp.3~10.
3. “口头诗学与民族志”,《民俗研究》(季刊)2002年第2期,第19-30页。济南。 “Oral Poetics and Ethnography”. Folklore Studies, No.2,2002: pp.19~30.
4. “帕里、洛德口头诗学试论”,《中国民俗学年刊》2000-2001合刊,中国民俗学会编。中国民俗学会编。学苑出版社2002年7月,北京。第157-173页。 “On Parry-Lord Oral Poetics”. Year Book of Chinese Folklore, 2001~2002, ed. Folklore Association of China, Beijing: Xueyuan Publishing House, July 2002, pp.157~173.
5. “直挂云帆济沧海:当代满族学人关纪新的学术轨迹”,《满族研究》2001年3月号,第58~63页。沈阳。 “Hoist the Greatest Sail to the Blue Sea: A Manchurian Scholar Guan Jixin and His Research Work”. Shenyang: Studies of Manchu Nationality, No.3,2001, serial No. 64. pp.58-63.
6. “走近老舍:一位满族学人的《老舍评传》”,《民族文学》2000年7月号,第78~91页。北京。 “Getting Near Laoshe: Book Review for Critical Biography of Laoshe by A Manchurian Scholar”. National Literature , July 2000, pp.78~91.
7. “论新时期少数民族作家小说创作”,《民族文学论丛》,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呼和浩特。第398~415页。 “On Novels of Minority Nationality Writers in the New Era”. Collection of Papers on Minority Literature, ed. Institute of Minority Literatur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 Huhhot, October 2000. pp.398~415.
8. “从文化的归属到文化的超越: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创作主题辨析”,《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理论、评论卷》,关纪新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昆明。第376~385页。 “Cultural Identity and Beyond: Thematic Analyses of Novels by Minority Writers in the New Historical Stage”. Library of Minority Literary Canons in China, volume of Theory and Criticism, ed. Guan Jixin, Yunnan People’s Press. August 1999, Kunming, pp.376~385.
9. “口头诗学关于歌的概念”,《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第4期,第83~88页。北京。 “The Concept of Song in Oral Poetics”. Studies of Ethnic Literature, No.4, 199, pp.83~88.
10. “口头诗学的文本概念”,《民族文学研究》,1998年第3期,第89~93页。北京。 “Defination of Text in Oral Poetics”. Studies of Ethnic Literature, No.3, 1996. pp. 86~94.
11. “史诗的诗学:口头程式理论研究”,《民族文学研究》,1996年第3期,第86~94页。北京。 “Poetics of Epic: Studies in Oral Formulaic Theory”. Studies of Ethnic Literature, No.3, 1996. pp. 57~65.
12. “口头文学研究中的程式概念”,《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第3期,第57~65页。北京。 “The Concept of Formula in Oral Literature Research”. Tribune of Folk Literature, No.3, 1996, pp.57~65.
13. “当代民族文学批评的自我建构”,《文艺报》,1996年1月26日版。 “Criticism of Contemporary Ethnic literature: Self-Construction”. Bulletin of Literature and Arts, January 26, 1996. Beijing.
14. “乡土辽东的文学视野”,《满族文学》,1994年第5期,第45~47页。丹东。 “Literary Perspective of Eastern Liaoning Province: Notes on Short Stories in Literature of Manchu Nationality”. Literature of Manchu Nationality , No.5, 1994. Dandong, pp.45~47.
15. “感受生命,探索人生:中篇小说《天孕》解析”,《民族文学》,1993年第6期,第92~96页,北京。 “Experience of life and Probing into the Human Life: Analyses of Novel Tianyun”. National Literature, No.6, 1993, Beijing, pp.92~96.
16. “历史延续中的文学及其趋向:近期少数民族短篇小说透视”,《民族文学研究》,1992年第4期,第56~60页,北京。 “Critical Perspective of Recent Short Stories by Minority Writers”. Studies of Ethnic Literature, No4, 1992, pp56~60.
17. “全国第1届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讨会综述”,《民族文学研究》,1991年第4期,第87~89页,北京。 “Survey of the First Symposium for Theoretical Issues of Minority Literature”. Studies of Ethnic Literature, No.4, 1991. pp. 87~89.
18. “当代民族文学批评:文学与文化的研究”,《民族文艺报》,1991年第6期,第2~7页,呼和浩特。 “Criticism of Contemporary Ethnic Literature: Literarry and Cultural Studies”. Bulletin of Ethnic Literature and Arts, No.6, 1991. pp.2-7.
19. “纪念《民族文学》创刊十周年”,《民族文学》,1991年第1期,第90~93页,北京。 “Commemorate to Tenth Anniversary of National literature”. National Literature, No.1, 1991. pp. 90~93. Beijing.
20. “神话与象征:扎西达娃的小说世界”,《西藏文学》,1990年第4期,第99~103页,拉萨。 “Myth and Symbols: World of Tibetan Writer Zhaxidawa’s Novels”. Tibetan Literature, No.4, 1990, pp.99~103.
21. “当代满族文学及其意义”,《文艺报》,1989年12月5日。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of Manchu Nationality and Its Significance”. Bulletin of Literature and Arts, December 5, 1989.
22. “赤身裸体,走向上帝:我看江浩及其小说”,《民族文学研究》,1989年第4期,第60~65页,北京。 “My Opinion on Jianghao and His Novels ”. No.4, 1989, Studies of Ethnic Literature, pp.60-65.
23. 《港台文学鉴赏大辞典》,与他人合编,中国书籍出版社,1989年10月,北京。 Connoisseurship Dictionary of literature in Hongkong and Taiwan, co-editor, Chinese Book Press, October 1989, Beijing.
24. “新时期民族文学的美学辨析”,《中国民族与历史文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10月,北京。第206~207页。 “Aesthetic Analyses on Ethnic Literature in New Historic Stage”. Reprinted in China’s Minority Nationalities and Their Historic Culture, ed. He Yan, Publishing House of Central University for Minority Nationalities, October 1988, Beijing, pp.206~207.
25. “论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新观察》,1988年第6期,香港。第41~45页。 “On Written Literature of China’s Minority Nationalities”. New Watch, No.6, 1988. Hongkong, pp.41~45.
26. “面对历史的抉择”,《民族文学》,1988年第2期,北京。第86~88页。 “Literary Choice for Minority Literature in the New History”. National Literature, No.2, 1988. Beijing, pp.86~89.
27. “多重选择的世界:民族文学谈话录”,《民族文学》,1988年第2期,北京。第86~89页。 “Multiple Choices for Minority Literature: A Dialogue”. National Literature, No.2, 1988. pp.86~89.
28. “民族文学批评之我见”, 《凉山文艺》,1988年第2期,西昌。第107~108页。 “My Opinion on Ethno-Criticism”. Lianshan Literature and Arts, No.2, 1988. pp. 107~108.
29.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沉思:评《中国当代民族文学概观》”,《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海口。第117~119页。 “Historical Thinkings about Ethnic Literature in New Historic Stage”. Journal of Hainan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on), no2, 1988. pp.117~119.
30. “从文化的归属到文化的超越: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创作主题意向辨析”,《民族文学研究》,1987年第6期,北京。第44~57页。 “Cultural Identity and Beyond: Thematic Analyses of Novels by Minority Nationality Writers in the New Historic Stage”. Studies of Ethnic Literature, No.6, 1987. Beijing, pp.44-47.
31. “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创作美学探索”,原载《文艺评论》,1988年第5期,哈尔滨。 “Aesthetics as Seen Through Novels by Minority Writers during new Historic Stage”.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s, No.5, 1988, pp.3~14.
32. “民族文化考察散记”,《民族文学》,1987年第1期,北京。第4~13页。 “Field Work Notes on Ethnic Culture”. National Literature, No.1, 1987. Beijing, pp.4~13.
33. “明清两代中朝文学交流述论”,《研究生论文集》,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6年10月,北京。第206~217页。 “Literary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aper Collec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Central University for Minority Nationalities, October 1986.
34. “论新时期少数民族青年作家对民族文学的贡献”,原载《当代文艺思潮》,1986年6月号,兰州。第102~106页。 “Study in Youth Writers from Minority Nationalitie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National Literature”. Contemporary Trend of literature and Arts, No.6, 1986, Lanzhou, pp.102~106.
35. “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的民族意识与现代意识”,《民族文学研究》,1986年第4期,北京。 第54~60页。 “Ethnic Identity and Modernity as Seen Through the Literature of national Minorities”. Studies of Ethnic Literature, No.4, 1986, pp. 54~60.
36. “清代的中朝文学交流”,《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北京。第100~103页。 “Literary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Journal of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o.3, 1986. pp.100~103.
37. “历史嬗变中的自足与突奔”,《民族文学》,1986年第1期,北京。第89~93页。 “Self-satisfied and Breakthrough with the Historic Changes: Critical Review of short Stories Appeared in National Literature in the Year of 1985”. National Literature, No.1, 1986, pp.89~93.
38. “穿破这高原的迷雾:评西藏的魔幻小说”,《西藏文学》,1986年第4期,拉萨。第41~46页。 “Some Remarks on Magic Novels by Tibetan Writers”. Tibetan literature, No.4, 1986, Lasha, pp.41~46.
39. “文学的激变与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贡嘎山》,1986年第1期,康定。第62~65页。 “Radical Changes of Literature and the Ethnic Literature in the New Historic Stage”. Gonggashan, No.1, 1986. Kangding, Sichuan, pp.62~65.
40. “时代的奏鸣曲,民族的奋击史:李根全文学创作论”,《民族文学研究》,1986年第1期,北京。第44~48页。 “Li Genquan, A Korean Chinese Novelist and His Literary Archievement”. Studies of Ethnic Literature, No.1, 1986, pp.44~48.

七、主要译作:
1. 《故事的歌手》(The Singer of Tales, Albert Bates Lor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econd edition, 2000, Cambridge, Mass.)[美国]洛德原著,中华书局(Zhonghua Book Company)“十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民间文化研究精华译丛”(钟敬文、董晓萍主编)。To be published by Zhonghua Book Company(中华书局), 2003.
2. “口头传承研究方法纵谈”,(“Historical Glossary of Critical Approaches”,by Rosemary Lévi Zumwalt, Teaching Oral Traditions, New York: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1998, pp.75-94.) Studies of Ethnic Literature, special issue of 2000,pp.3~17, Beijing.
3. 《世界神话百科全书》(New Larousse Encyclopedia of Mythology,Hamlyn Publishing House,1986),co-translators,I translated the fifth chapter(chinese edition pp.131~285.)。Chinese edition publisher:Shanghai Press of Literature and Arts(上海文艺出版社),March 1992,first edition.Shanghai.
4. 《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 by E.B. Tylor, London, 1929),刘魁立主编“原始文化名著译丛”,连树声译,I translated chapter7,Chinese edition pp.245~273,collated chapters 11~17. Chinese publisher:Shanghai Press of Literature and Arts(上海文艺出版社),August 1992, Shanghai.
5. 《世界名著鉴赏大辞典》(Master Plots, by Frank.N.Magill,1976,New York),co-translators. I translated 80000 words. Chinese publisher:Chinese Book Company(中国书籍出版社),October 1993, Beijing.

八、代表作简介
  专著《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次印刷。
  Classical Canons and Oral Tradition, Beijing: Chinese Social Science Press, November 2002. 245p. ISBN 7-5004-3600-9
  【内容提要】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洛德创立比较口头传统研究新领域,揭示口头史诗传统的创造力量,确立了一套严密的口头诗学的分析方法。洛德的研究表明,史诗研究不再是欧洲古典学的代名词,它已经成为跨文化、跨学科的比较口头传统研究。1970年代后陆续出现的表演理论、民族志诗学等新学说,充分利用了口头传统资料,吸收当代语言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成果,进行理论和方法论的建构,大大提高了史诗研究的学术地位,使它成为富于创新的领域。本文以帕里、洛德、纳吉和弗里等学者的代表著作为线索,以欧洲民俗学史、口头传承研究史和美国民俗学百年史为参照系,阐述口头诗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学科形成过程,确定它在西方民俗学历史上的地位,说明它与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关联。
  关键词:口头传统、史诗、程式

九、博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河北民间后土信仰与口头叙事传统
  指导教师:钟敬文教授 刘魁立教授
  【内容提要】河北易县、涞水交界的洪崖山,自清末、民初以来,扮演着后土信仰的中心地角色,围绕洪崖山形成了后土祭祀圈。在民间季节性重复出现的庙祭、坛祭仪式中,后土处于中心的地位,体现为多神崇拜与一神独尊的特点,形成后土崇拜的民间地方传统。由这一传统所形成的后土信仰共同体,它以共同信奉后土为精神基础,以一年一度的后土庙会为纽带,以定期朝山进香、敬献供品、捐资兴庙为义务。在地方性层次上的后土祭祀传统,它对宝卷在内的民间叙事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是河北民间后土崇拜与地方口头叙事传统的民俗学个案研究。我的田野工作所搜集的材料,涉及后土神庙、神社、仪式、口头叙事文本。这些材料存在于地方性的后土崇拜活动中,也存在于地方志、碑刻、民间口头叙事之中。
  后土曾经是自然神、文化英雄和祖先神。它由古代神话里的神,进入正统道教神龛里,变为四御之一,被民间宗教收为老母神,又演变为民间信仰里的娘娘神。民间后土信仰具有类型化特点,它以庙宇为依托,以神社为实体,以祭祀和社火的仪式为通神的媒介,以适应民众的基本心理需求为旨归,以神话叙事来体现信仰传承的普化性。
  历史上形成的参与后山朝顶活动的民间神社,分布于河北冀中平原的近畿地区,它们是地方村落社会的社火仪式的承担者,秉承敬神礼地、尊祖追远的传统精神,以血缘宗族为根基,担负传承乡土社会文化传承使命。宝卷是它们的神圣文本,包括它的表演传统,都被认为是祖先的遗产。
  宝卷及其演唱是被包括在民间神灵与祭祀的现场活动中的。宝卷的传播,是由祭祀推动的。河北后土宝卷是一种可见的流布过程。后土宝卷属于活态的民间地方传统,它在历时的层面上,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
  在宝卷传统的背后,存在着活形态的民间口头传统,它今天仍然继续产生着关于后土和后土崇拜的神话叙事,成为地方民间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后土灵验叙事是一种被当作真实的故事来讲述的,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真实的社会事件发生过。叙事就是人们对这些事件重新讲述和真实的评价。地灵叙事就像神话一样,它是现场的演述,与信仰、行为、伦理道德互为表里。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传统的神话范例。
  本文的基本理论假设是:后土崇拜是一种含有仪式和神话成份的现场活动。对后土的祭奠在季节性的重复中处于中心地位。对于宝卷的实际表演和后土灵验叙事而言,其核心内容表现为讲述后土的故事,把它作为一位神祇来召唤,它的力量便可以显现以庇护共同体的人们。地方性的宝卷和民间叙事传统,它们是在本地的后土祭奠中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后土崇拜,活态宝卷,民间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