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学会出版物 >>> 学会会刊
 
新书推介
作者:

 

  ★《比较民俗论——中国南北民俗文化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999年8月22日至25日,由我会参与发起,由牡丹江师院中文系和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南北民俗文化比较研究学术会”胜利召开。会议论文《比较民俗论——中国南北民俗文化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已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8月出版。该书由宋德胤、杨宏海、卢声主编。段宝林先生作序,论文34篇,信一封,会议综述一篇,内容丰富。现还有少量存书,欲购者可与宋德胤先生联系。地址:牡丹江师院中文系。

  ★《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傅谨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本书深入研究浙江省台州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新复苏的民间戏班,是作者持续8年之久的田野调查与研究的成果。该书以一个戏剧理论家的独特视角,详尽而细致地描绘了台州戏班的历史与现状、内部构成、戏班内演职员的生活方式、戏班的经济运作方式,以及民间戏班特有的演出剧目与演出形式;客观地剖析民间戏班的存在方式与内在构成,由此揭示了民间戏班拥有的顽强生命力的文化渊源。

  ★《达斡尔族文学史》 赛音塔娜、托娅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 年10 月。达斡尔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但是却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学,由于直到17世纪70年代,该民族才有学校教育,以后才出现借用满文字母拼写的达斡尔语。研究该民族文学的学者相对也较少。这两位学者早在十年前就着手了撰写此书的准备工作,1995年才得以正式动手,可以这样说,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著作是他们多年心血的结晶。它也填补了该族文学史研究方面的空白。

  ★《大西北民族民间文化》 张昀、杨志刚著,该作是他们积十余年的调查和研究的成果。它是一本融学术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一种理论与现实想结合的论著。全书三编:“民俗理论与应用篇”,它对当前开发大西北的过程中如何加强文化建设更具现实意义;“民族民俗文化篇”,从研究的视角和深度都有独到之处;“民族民间文学篇”表现了对民间文学研究的心得和见地。

  ★《地方传说与风俗》 吴刚戟著,炎黄文化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内容含地方传说、风俗信仰、考察纪事、艺术探讨等几部分。当时吴刚戟同志作为中方考察组成员,和丽水文化部门的行政官员,为中日联合在丽水地区考察做了大量的工作。他所作的考察纪事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料。

  ★《东方文明的曙光——中原神话论》 张振犁、陈江风著,是东方学术丛书之一种。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2月出版。作者在充分掌握口碑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古文献记载写成。它以系列性专题研究的方式,从认识论价值论分析了若干重要神的品格;从哲学、史学、民俗学、文化学、宗教学等诸多角度,挖掘中原神话的深层内涵和典型意义,构起东方原型文化的模式,为中国神话学规范化的学科建设奠定基础。对于清理中华民族文化源头及弘扬民族文化也颇具意义。

  ★《东莞文史》 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第31期为“风俗专辑”,26万余字,2001年9月内部出版。该书把自1927年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创办刊物上所刊登的有关东莞风俗的文章摘编而成,为研究东莞风俗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史料。

  ★《侗族文化研究笔记》 侗族学者石佳能著,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8月。全书收入作者不同时期所写的23篇论文。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从侗族社会远古神话传说的角度对该族先民的哲学思想进行探讨;二,从社会文化学入手对该族传统社会的风情风俗、文化特征以及历史发展特点提出不少独到的见解;三,以诚恳的态度对当代侗族文学现状进行热情的批评。

  ★《访灵札记》 邓启耀著,是彭兆荣先生主编的“文化人类学笔记丛书”之一种,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该书通过对特征性人物、习俗的生动记述,多侧面地反映了滇南山区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价值观念和心理轨迹、展示了普存于少数民族生活中的原始气息和神秘色彩。

  ★《汾州民俗》 由汾州市民俗学会主办,第2期于2001年11月出版。该集主要关于饮食文化研究,内容十分丰富。

  ★《古本山海经图说》 著名神话学家马昌仪先生的新著,由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作者从国内外现存的9 种古本《山海经图》中,遴选出古图1000幅,并撰写图说,在比较中追索《山海经图》的来龙去脉,阐发其文化底蕴,探讨其叙事风格,在山海经研究史和神话学史上独辟蹊径,具有相当高的价值。

  ★《广府民俗》 叶春生著。该书体例严格按照志书,含:岁时节令、经济民众、生活习俗、人生礼仪、民间游艺、迷信、信仰等。可贵的是,为避免一般志书静止、平面的叙述,把各色各样的民俗事项单纯地当成一种客观存在的缺陷,而是把它当成一种可资了解民众心理的文化现象,发掘这些民俗事项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展示它们的立体风貌。作者几十年如一日,采风问俗,几乎跑遍了广东的山乡渔村、庙宇歌台,书中所录,约有三分之一的材料直接来自民间,极富口承趣味。(粤文)

  ★《贵州本土文化2001丛书》 何积全主编,第一套9本,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它展现贵州各民族特殊的文化群落、特殊的民族婚恋、特殊的民间信仰和祭奠、特殊的民俗事项。钟敬文教授作序。钟老认为这套书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及促进贵州文化资源的开发,让国人和世界了解贵州都会起到好的作用。丛书包括:

  * 吴秋林《美神的眼睛—高坡苗族“背牌”文化诠释》
  * 郑正强《最后的屯堡—一个汉移民社区文化探究》
  * 李文等《乌蒙圣火—彝族火崇拜文化含义》
  * 余未人《走近鼓楼—侗族南部社区文化口述史》
  * 韦兴儒《女巫——扁担山社区奇特文化探索》
  * 赵俊涛《青岩古镇—黔中人文景观缩影》
  * 张寒梅《城市拾荒人—对一个边缘群落生存现状的思考》
  * 余达忠《走向和谐—岑努村人类学考察》
  * 赵平略等《重读老筑城—贵阳亭台楼阁觅踪及文化阐释》
                                          (黔人)

★《汉族风俗文化史纲》 徐杰舜、周耀明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全书十章,分别:绪论、先秦汉族风俗文化、秦汉汉族风俗文化、隋唐汉族风俗文化、民国汉族风俗文化、魏晋南北朝汉族风俗文化、五代宋元汉族风俗文化、明代汉族风俗文化、清代前期汉族风俗文化、清代后期汉族风俗文化、民国时期汉族风俗文化。本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实。

  ★《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美国马文·哈里斯著, 叶舒宪、户晓辉译,山东画报社2001年7月出版。马文·哈里斯是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先后出版了二十多种专著,其中《问哈唯物主义》和《文化的起源》等,在20世纪80年代均有了中译本。他的著作风格十分鲜明,观点独到,视野开阔,高深而又平易,雄辩而又详实。他的研究思路代表着学术发展的一种前沿方向,即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部上去探索,动用各种可能的学科资源去求解人与文化之迷。本书正是这种方法的极好例证。书中大量照片极为珍贵。

  ★《红头巾下的村落之谜》 夏敏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这是一部人类学的著作,作者以随笔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将读者带入平凡而又神奇的世界。不仅从物质层面介绍小岞人,更从精神层面探索他们。特别注意到从精神和物质的双向互动关系中体味惠东文化的深层意义。

  ★《华夏婚俗诗歌赏析》 李绪鉴著,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婚俗诗歌是人们为结成婚姻关系而创作、唱诵的诗歌,是反映婚姻制度、记述婚姻习俗的诗歌。不仅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学术价值,是一笔珍贵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作者选取自夏商周,至明清年间上百首作品,侧重从婚俗角度指出婚俗背景和婚俗事象、婚俗含义进行评析,实属首次。

  ★《黄河文化丛书·民俗卷》,黄河文化丛书之一,2001年5月出版。该丛书共含:黄河史、黄河人、服饰卷、民食卷、住行卷、民俗卷、文苑卷、艺术卷、宗教卷、名胜卷,由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省区的人民出版社联合发起,共同组织并编辑出版。

  ★《家族主义与中国文化》杨知勇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全书分上中下三编,对中国家族主义与中国文化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家族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细胞。宗法制度、儒家学说和文化生态的特殊性,使中国的家族主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渗透力。它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哲学观点、价值选择、权力结构、法系精神、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文艺创作和人格塑造等各个方面;它不仅对中国的过去产生影响,而且在经历剧烈的大震荡,在进入社会结构转型期的当今社会,仍然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对家族主义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探讨,对于认识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认识和处理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注重时空的把握,既从历史发展中把握家族主义的演变轨迹,又注意家族制度的本体研究,注意家族主义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宗教、民居建筑、文艺、人格塑造等方面渗透情况的探讨。文化是人为实现基本需要,籍符号之创造和传播而为群体所熟悉、掌握和传授的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因此本书比较注意透过外显行为模式揭示和剖析内隐行为模式,尽可能透过家族主义的显性存在认识其隐性存在。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大课题,犹如一座蕴含多种矿物而且储藏量很大的矿山,需要多种勘察手段和采矿方法进行勘探、采矿和冶炼。本书只是取了一点样品。有兴趣、有志者可以在此领域开发。 (云南)

  ★《解读禁忌——中国神话、传说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题》,万建中著,商务出版社2001年3月。本书是作者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修改而成。他并没有停留对民间的口头文本外部形态的概述。而是选择了十种禁忌主题进行个案解析,深入到禁忌主题内部,挖掘其深层的文化底蕴、形成的根源及发展的脉络。其中许多阐述比较精彩,许多见解不乏独到之处。是一部严谨而深入、证据详实、条理性强的优秀论著。

  ★《金枝精要——巫术与宗教之研究》 刘魁立编《金枝精要——巫术与宗教之研究》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该书是刘先生多年来在许多读者、甚至不少德高望重的老学者提议编选的。它是在便于阅读、便于把握作者思想的简本,又不使作者的观点淹没在大量的材料之中的出发点下,所作的节辑本。章节乃按其旧。为区别作者1922年出版的〈金枝〉一卷集,此书题名为《〈金枝〉精要》。

  ★《禁忌与中国文化》 万建中著《禁忌与中国文化》 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该书是“中国文化新论丛书”之一种。钟敬文先生在序言中称,它把禁忌置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审视禁忌的视野更为开阔,集中力量厘清了禁忌的生活表现,多方面、多视角地揭示了禁忌的内部和外在形态的特征,达到较高的学术水平。它还在大量吸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有许多方面的突破,对禁忌的界定、禁忌的本质、禁忌的生存状态及演进过程、禁忌与其他文化形态的关系等的看法和认识,皆颇显新意,是禁忌研究的一个可喜收获。最后钟老表示,期待建构我们自己的禁忌理论体系的新著问世。

  ★《两种旅行的足迹》 叶舒宪著,是彭兆荣先生主编的“文化人类学笔记丛书”之一种。该书是作者90年代以来有关文化人类学的一些札记性的文字结集,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学术性于一体,发微索隐,别开生面,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澳洲美洲访学手记,中篇为文化解读札记,下篇“三重证据法”阅读笔记。

  ★《岭南民间文化》 叶春生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该书是叶先生在大量搜集文献资料,深入进行田野作业,关注岭南民间文化现在时态,并注重吸收相关内容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它将岭南民间文化的源流、价值、意义等问题梳理的清晰明了,常有真知灼见闪光于论述之中,被认为是相关学术研究中的集大成之作。(粤文)

  ★《旅游文化资讯》由山西省定襄河边民俗博物馆与山西省定襄县文物旅游管理中心联合主办,内部刊物,由原《民俗·文物·旅游》改版。改版后的报纸面向全县,内容更为丰富,信息量大,兼备地方性、资料性、知识性、可读性、服务性倍受大家欢迎,其中许多与民俗学有关的内容可资参考。
(民文)

  ★《岭云关雪——民族神话学论集》 王孝廉著,“三足乌文丛”之一。学苑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王孝廉先生是台湾旅日著名学者,尤其在神话研究方面,“独辟蹊径,把神话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来审视,又借用了文化学的若干研究方法,其所取得的成就,颇受到台湾和大陆两地同行学人的赞赏和尊重”。本书是他《花与花神》、《水与水神》两书加上近年发表的一些有影响的神话学论文编辑而成。无论内容、插图均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此丛书由刘锡诚主编,其中含邢莉《观音——神圣与世俗》、曹保明《乌拉手记——东北民俗田野考察》、吕微《隐喻世界的来访者——中国民间财神信仰》、刘锡诚《象征——对一种民间文化模式的考察》和宋兆麟《巫觋——人与鬼神之间》,共六种。

  ★《洛阳地方志·民俗志》 洛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的《洛阳地方志》第十七卷含“民俗志”。我会会员刘百灵先生任该卷主编。1999年6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曾先后荣获河南省史志优秀成果一等奖,洛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1988年4月,洛阳民俗博物馆建立,除此,北郊有古墓博物馆。欢迎学者前去考察参观。)

  ★《蒙古英雄史诗源流》 仁钦道尔吉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6 月。仁钦道尔吉先生是我国乃至国际上史诗研究方面的著名专家,尤其对蒙古史诗《江格尔》以及英雄史诗研究方面更为突出。本书是这方面的又一本力作。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进行理论阐述,有:绪论、总论、起源论、发展论;下编主要是文本论,共十二章,主要谈及英雄史诗中的各种类型。

  ★《孟姜女传说与湖湘文化》巫瑞书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本书以文化学为视角,从湖湘文化的孕育发展落笔,采取逐层方式,深入揭示澧州孟姜女传说的渊源,及其与歌谣、戏曲及风俗的关系,和特色;以及在全国孟姜女传说中的地位,并与其他等地的传说进行比较,最后归结到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晶。同时还就其文学价值、旅游价值、国际文化交流价值等方面论述了澧州孟姜女传说的现实意义。(湘文)

  ★《民俗》(中大内刊) 1986年7月1日中山大学恢复《民俗》(不定期)刊物。以后,在遇到很多困难的情况下,他们一直没有中断。1987年12 月1日出版第二期,1998年12月出版第三期,200年5月出版的第四期,标“中山大学中文系民俗学社”。2001年5 月出版的第五期,标“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他们决心把中大民俗传统发扬下去,光大开来。《民俗》虽是内部资料,但是栏目齐全,内容丰富。尤其是学生们的田野调查,充满着生气和新鲜的气息。从中也能看到中大民俗学科新一代人才的成长。(粤文)

  ★《民俗文化新论》,乌丙安著,获华夏英才基金支持,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全书由民俗篇、民族篇、民艺篇组成。内容丰富,不少论题具有前瞻性。是作者对于民俗文化与现代化这一新课题的新探索。

  ★《山西民俗》 反映黄河乡土文化,大型图文并茂巨书《山西民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该书由山西省宣传部长温辛,山西民俗学会副会长薛麦喜主编,山西省内二百余名专家参加联手完成。中国民俗学界泰斗钟敬文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乌丙安教授分别为书作了序。全书共分:人生礼仪、岁时节日、衣食住行、宗族村落、乡社生产、市井商贸、信仰禁忌、社火小戏、游艺竞技、风物,景观,传说等十个大类,有30余万字,上千幅图片。由于编写前,先组织田野采集委员会,做了充分的实际工作。编写中又力图在对典型的概括中体现科学性和理论性,力求让广大读者借此对山西民俗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其中不少图片十分珍贵,因而是一部内容丰富,不可多得,极具参考价值的好书。

  ★《陕北民俗集趣》系“陕北民俗研究丛书之二”,袁福堂、王毓华等主编,华夏文化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 该书卷首文是延安市副书记、政协主席、市民俗学会名誉会长撰写的《民俗学研究与民俗文化探讨》,他在文中谈及建设陕北黄土风情文化的“民俗文化村”做法,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地方上的许多想法和做法。书刊有王毓华编纂的《陕甘宁边区民俗文化大事记(1936—1948年)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参考资料。

  ★《上海都市民俗》蔡丰明著,2001年3月学林出版社。本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上海民俗的产生、发展以及演变的历史,其中特别着重论述了是四十年代的上海人们的风俗习惯,资料详实,图文并茂,叙述到位,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生活画面。近代以后,上海的都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其民俗形态上的都市化特征也日益明显。因此,深入研究上海民俗现象,努力探求上海民俗的特点与规律,对于民俗学的发展和开拓具有重要意义。

  ★《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吕微著,2001年12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作者运用形式分析与象征分析的理论方法讨论一例个案——世界性洪水神话的中国生成形式及其变体,借助现代民间文学研究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概念——母题、功能、类型、原形作为洪水神话的解析工具,指出上述概念的有效性和有限性,提出了合适神话叙事研究的修整性范畴与命题——“功能性母题“”和原型的类型化”,并在具体的逻辑——实证研究中予以检验。该书是叶舒宪主编的“文学人类学论丛“之一种。该论丛已经出版的有:《性别诗学》、《神话与鬼话》、《文学与治疗》、《英雄之死与美人迟暮》等。

  ★《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萧 放著,中华书局2002年3月第一版。全书分溯源篇、鸟瞰篇两部分,前者对传统岁时节日的形成发展作了系统的研究,后者对节日形态进行了全景性的扫描,对一些节俗的文化性质作了饶有兴味的论述。这是作者以文化学的眼光对岁时民俗进行具体深入研究的又一部著作。

  ★《汪玢玲民俗文化论集》,汪玢玲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该书是“吉林人文书库”中的一种。该书库由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新闻出版局主持编辑、出版。她主要收编新中国以来吉林省文化艺术名家的著作文集等,精选荟萃,汇集时代前进之音符,展示地方名家的风采,凸现吉林人文底蕴。汪先生的文集共收论文49篇,分五个方面:民俗理论研究、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神话与宗教、四大传说故事及其他和东北地方文化。书后附富育光先生《汪玢玲生平学术成就简述》。年近八十的汪先生仍在努力耕耘,近年来好书不断,《中国虎文化研究》填补了我国长期有龙无虎的研究空白。现在她又有50万字的《中国婚姻史》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我们祝愿汪先生健康长寿,硕果累累。

  ★《文化学概论》 陈华文著,系“文化艺术教育丛书”之一种,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版。全书十三章:概述、文化学的形成和发展、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文化学的研究方法、文化与具体存在的关系、文化的起源与创造、文化的时间与空间、文化符号与象征、文化继承与教育、文化变迁与冲突、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文化的主流与支流、文化与现代化。用作者的话,这是一本既有他个人思想,也有各位前辈学者和学界同仁心血成果的著作。应该是十分可读,会使人有所获的好书。

  ★《心智的误区——巫术与中国巫术文化》 詹鄞鑫著,国家社科资助项目,上海教育出版社虽仅从巫术角度切入,但较多地涉及哲学、艺术、心理学、以及传统医学等方面。

  ★“新疆哈密民俗丛书”(四册)由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它由我会会员哈密史志编辑室张仁干先生主编。分别为:哈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汉族。定价40元。每册有前言。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资料属第一次面世。是学习、写作、研究所不可多得的资料。

  ★《艺术民俗学》 我会张士闪先生著,泰山出版社2000年出版。本书是对该领域研究的一次系统总结,是一本原创性的著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试图构建一们学科体系的雄心。他除了搭建学科框架,确立研究系统,还对艺术民俗学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表现出许多鲜明的特色,其中一点是紧紧结合自己熟悉的山东民间艺术的实例展开讨论。比较研究法的运用,使论及的深度和广度有很大的拓展。本书也将成为艺术民俗学前进路程上的一个路标。

  ★《隐山采风》鄢光润著,新风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这是湖湘本土文化的一部分。本集中既有理论方面的探讨,更多的是直接记录整理人民群众口头演唱的故事、传说和歌谣作品。提供了不少宝贵的学术资料。

  ★《在田野中阅读生命》 郭于华著, 是作者多年田野中思考后获得的体会。正如她言:书中的“文字大多是在田野泥土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中国侗族民俗与稻作文化》等 侗族女作家刘芝凤近年著作丰硕,《中国侗族民俗与稻作文化》,23万字,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中国土家族民俗与稻作文化》,23,3万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寻访原始部落》22万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这些著作中均有丰富、宝贵的资料。

  ★《中国民间故事史》 刘守华著,该书是中华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999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民间故事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作者潜心梳理钩沉大量古籍、野史中和近现代流布的故事资料,运用母题及类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全面阐述了中国民间故事的产生、演变历程。是一部原创性、开创性的学术著作。

  ★《中国南楚民俗学》,王建章著,岳麓书社。他是作者半个多世纪的民俗文化材料积累和长期艰苦采风基础上写成的,系湖南省教委重点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内容丰富,既论述了民俗学的性质、特征、作用和调查研究方法,又通过大量的第一手材料阐述了南楚的物质生产、生活、社会组织、生育成丁与寿诞、婚姻、丧葬、节日、巫术、民间文艺与游艺等民俗事项。

  ★《中国鸟文化》 我会副理事长华东师大对外汉语系教授陈勤建教授的专著《中国鸟文化》(1996年学林出版社),出版以来,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注意和浓厚兴趣。日本学界已两次邀请陈教授在京都国际如本文化研究中心和东京日本大学系统做专题学术报告,受到了与会日本和其他国家学者的关注和赞扬。日本相关的学术刊物还作了介绍。 该专著是陈教授在社科基金项目《凤鸟传说信仰民俗对中国思想文化艺术的影响》基础上撰写的。它通过对中国影响深广的凤鸟传说和信仰民俗的追根溯源,探寻中国固有的一些思想文化艺术形成的原点及发展轨迹。它一反往常以文献资料的把握和梳理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而是以我国现实社会现存的遗风遗迹为学术的追踪点。在广泛的田野调查基础上结合考古的发现和文献资料,进行立体的分析和三重的论述,给人以全新的科学感受。该专著在学术上有多处突破。在现代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文艺学等多学科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凤鸟信仰的发生机制及数十年来对中国思想文化艺术的影响。为我们认清国人固有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原型及发展,中国文明的起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思想、文化、文艺史上都具有十分广泛的意义。

  ★《中国女神》 过伟著, 50余万字,626页,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该书是著者通过十余年收集资料,4 年多的写作完成的。它论述了中国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的原始女神、上古女神、民间女神、道教女神和佛教女菩萨概藐,涵盖了1000多位女神的神话及其信仰民俗,具有女神研究、女神题材的文艺创作等多方面的巨大信息量。著者在扎实的资料基础上,作中西女神之比较研究,探索中国女神之特色。雅俗共赏,图文并茂,富于科学性、知识性、情趣性。对中国与世界神话学研究具有开拓意。 (广过提供)

  ★《中国史前符号与原始文化》 我会理事,湖南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张劲松先生的《中国史前符号与原始文化》,2001年3月,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全书23万字,彩照和插图170幅,装帧精美,定价27,5元。该书是国内外第一部借用符号学的方法和手段,从多学科多角度新探中国史前文明,攻取原始文化之谜的专著。它破解了近二百个史前器物符号、器物造型及考古遗迹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对史前之阴阳、五行、八卦、三卦、九崇拜等〈易经〉原符号,对远古傩符号、鬼符号和某些当代民俗指符的史前形态的破解,令人耳目一新。作者深入原始文化传承藏量丰厚的民族地区和史前遗址采风与考察,潜心研究近十年而写成这部就实创新的学术力作。辽宁大学教授、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为该书作序,林河先生已作专评,都认为该书的新探成果,是对原始文化研究的重要贡献。读者如择取书中指出的许多研究方向的某一专题做进一步的研究,成果一定丰硕可喜。作者为了解决各地书店不易买到的困难,特为文化工作者准备了少量的书籍,优惠价每册20元,免费邮寄。欲购者请与张劲松先生联系。地址:410001湖南长沙市八一路261号省文联。电话:0731—4461436 (湖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