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马克·本德尔]印度东北与中国西南的民族志诗歌
  作者:马克·本德尔   译者:王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6-02 | 点击数:11882
 

  这些诗行选自于名叫“柏树”的一首诗,这是一首表现极其痛苦的诗歌,分组翻译为了“四棵树和三个海子”。柏树对当地的彝族来说是一种具有神话和仪式意义的树。这种意象是一种“转喻”,能激发传统彝族文化的素养和精神(Foley)。从某种程度来看,这首诗呼吁了民族自我觉醒的意识和坚强的忍耐力,跟阿库乌雾的其他许多彝语诗歌是相似的,包括了“毒草”宣言,“尽管我们的外形是人,但是我们的骨头是老虎的骨头。/或者如果外表呈现为植物——但我们是有剧毒的植物。”(Bender,“Dying Hunters”141)。

  重新审视鲁娟神秘的诗歌,“哑奴的声音”中,诗人通过大山的意象将过去的政治运动热情结合传说中的战争和古代的迁徙联系在了一起。也有引人注目的声音和个人及民族文化存留的复杂情感交流的声音。

三、结语

  印度东北土著社区的诗人通常用英语写作,中国的少数民族诗人经常用汉语写作,这些诗人都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潮流的影响,本土作家的诗歌受到来自于全世界的影响,表现在原初的文本里,或在中国诗人的诗歌创作里,或在翻译的过程里。因为这些相互影响世界的方式,在两个区域内英语的诗歌和翻译的诗歌的风格和肌理是可以比较的。但是除了风格方面外,某种程度上,令人惊奇的是主题和许多诗歌的内容有很多相似的,特别是对民间故事和人类定居对自然环境的选择方面。尽管通过迁徙而形成的远古的联系在一些民间传统和风俗上的相似性是可能的因素,但是在这些诗歌中相似性也可能是由于融合的过程。相似的环境和社会背景可以影响人类的活动——包括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描绘和重现传统观念的诗歌写作中。也就是说,描绘传统的可指涉的语言知识,神话与传说,物质文化,价值,灵性,生命周期的仪式,和来自于传统的“族群生活世界”的各种区域文化的环境,将允许更多富有意义的,富有激情的诗人们在他们的领域、以各种方式进行“民族志”诗歌的写作,并对其进行以文化为基础的翻译,这些诗人们在呼唤着家园。(Biswas and Suklabaidya18-20)。

(原文刊于《民族学刊》2013年第5期,注释及参考文献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段友文 柴春椿]祖先崇拜、家国意识、民间情怀:晋地赵氏孤儿传说的地域扩布与主题延展
下一条: ·[陆薇薇]日本民俗志的立与破
   相关链接
·[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斯钦巴图]史诗歌手记忆和演唱的提示系统
·[康凌]“大众化”的“节奏”:左翼新诗歌谣化运动中的身体动员与感官政治·技术助力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重新点燃传统诗歌的文化魅力
·[陈芳 杨宇鑫]中国西南和日本“竹生”神话之比较研究·自由与必由 不息与不朽
·[屈永仙]傣族口头传统文类及其传承者·[贾云鹏] 少数民族诗歌翻译的哲学思维
·深切悼念江格尔奇加·朱乃先生·专访印度汉学家墨普德:他将李白、鲁迅、毛泽东的诗传向印度
·博科娃:在世界诗歌日的致辞·[拓和提·莫扎提]关于我国古代第一个维吾尔族诗歌翻译家斛律金(Altun-jan)
·[龙晓燕 王文光]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兴未艾
·[托汗·依萨克]流失在帕米尔的《玛纳斯》·【讲座预告】朝戈金:如何理解口头诗歌 (北大东方学暑校课程,7月11日周四下午)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20世纪中国新疆阿合奇县玛纳斯奇群体·[屈永仙]传承傣族诗歌的女人们
·[钟俊昆]客家山歌与彝族诗歌的特质比较·[周笃文]诗词之源早于《诗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