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人类学影片目录(1957-2002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影视人类学研究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5-09-08 | 点击数:24685
 


61
秋 牧

--新巴尔虎蒙古族游牧生活纪实
1995年拍摄,1996年制作完成。BETACAM-SP摄像机拍摄,片长48分钟,VHS和BETACAM-SP。英、汉两种版本。
顾问:包承迅、晨光;学术指导:张江华、陈景源、斯钦朝克图;撰稿:张江华、陈景源、庞涛;采访:斯钦朝克图;摄像、编辑制作:庞涛;制片:任一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摄制。
1995年秋季,拍摄者深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新巴尔虎左旗,跟随两户蒙古族游牧民家庭,记录了他们秋季的牧业活动。他们赶着牛车,开着拖拉机,载着帐房和生活用品,带着自己的畜群边放牧边逐渐转场去冬营地。到达宿营地,他们从事搭建帐房、清点畜群、为伤病羊治疗,打越冬牧草等生产劳动。片中还表现了两户牧民家庭的日常生活和骨肉亲情,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当地蒙古族人际关系的变化。本片采用跟踪介入、纯纪实的新手法,拍摄内容真实、细致。

 
62
《牧歌》探源

1995年拍摄,1998年制作完成。BETACAM-SP摄像机拍摄,片长23 分钟,VHS和BETACAM-SP。
学术指导:张江华、陈景源、斯钦朝克图;摄像、编辑制作:庞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摄制。
悠扬美妙的蒙古族《牧歌》长期以来被人们广泛传唱,而《牧歌》的来源以及它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一次偶然的机会拍摄者寻找到《牧歌》的发源地,访问了《牧歌》原始创作者的女儿和当地知情的老年人,得知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63
《隆务河畔的鼓声》


1996-1997年拍摄,2000年制作完成。BETACAM-SP摄像机拍摄,片长66 分钟,VHS和BETACAM-SP。
人类学编导、撰稿:陈景源;影视编导、摄像、编辑制作:庞涛;策划:张江华;民俗顾问:卡尔泽杰;藏语翻译卡尔泽杰、诺布旺丹、东主、扎洛;英文翻译:张小敏;制片:任一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摄制。
居住在青海省同仁县隆务河沿岸的藏族,既信仰藏传佛教,同时还保持着多神崇拜。这里家有家神,村有村神,神与佛一样受到人们的膜拜和供奉。每年农历六月举行的一年中最隆重的祭神盛会"六月会"上,法师作法请神附体,村民身着节日盛装,在法师带领下敲响龙鼓,在法师带领下煨桑祭神,跳起悦神、感谢神灵护佑、喜迎丰收、追求间美满幸福的舞蹈。
 

64
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手工--喀什土陶

 

2000年拍摄,2001年完成制作。AGEZ1数字机拍摄,片长33分钟,VHS和BETACAM-SP。
学术指导:张江华,摄像:张辉、张小敏,编辑 制作:邓卫荣,解说词:张江华 邓卫荣,维吾尔语翻译:阿西木、亚森、努尔,英文翻译:张小敏,解说、制片:陈景源;监制:任一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摄制。
在新疆,流传着"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的说法。维吾尔族风情浓郁的喀什,其传统手工业产品花帽、铜器、乐器、地毯依然吸引着许多来自国内外的顾客,而土陶却只有在"土陶一条街"才有本地人去购买。该片朴素、真实地记录了行将消失的土陶制作的全过程:制坯、上釉、烧窑、出窑等。我们采访了土陶工匠以及市场销售人,从他们的叙述中,观众能对土陶生产在喀什的历史变迁和发展有自己的判断和思索。

 
65
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手工业--喀什铁器

2000年拍摄,2001年完成制作。AGEZ1数字机拍摄,片长18分钟,学术指导:张江华,摄像:张辉,编辑 制作:邓卫荣,解说词:邓卫荣,维吾尔语翻译:阿西木、亚森、努尔,英文翻译:张小敏,解说、制片:陈景源;监制:任一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摄制。
在新疆喀什阿热亚路的中段,有一条"铁器一条街"。因为这里打制和销售得最多的是一种叫"砍土曼"的铁锄,而在维吾尔语里把"市场"叫做"巴扎",所以传统上这里一直叫"砍土曼巴扎"。"铁器一条街"约有25家铁器作坊,基本上是前店后作坊。本片记录了维吾尔族工匠米几提和他的工友们生产铁器的过程和他们的所思所想。同时记录了这条街上传统的钉马掌工匠的劳动情况。虽然喀什的现代化正冲击着一些传统手工业的存在,但社会的需求决定了各类铁器手工生产还不会很快消失。
 

66
仲巴 昂仁

2000年拍摄,2002年完成制作。BETACAM-SP摄像机拍摄,片长51分钟。编导:陈景源、庞涛;摄像、编辑制作:庞涛;撰稿、解说:陈景源;藏语翻译:公保才旦、卡尔泽杰、东主、扎洛;英文翻译:邓卫荣;监制:揣振宇;制片:张江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摄制昂仁是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一位说唱格萨尔史诗的民间艺人,他一辈子说唱格萨尔,已有50多年了,在藏族地区享有较高的声望。
本片探寻了昂仁与史诗的不解之缘和他的传奇经历,纪录了草原牧民对史诗的真诚热爱与史诗深深扎根于民间的事实,展示了格萨尔史诗对藏区人民所特有的精神文化功能。昂仁的身世、藏民的日常生活、祭祀神山的宗教仪式… … 将处处体现传唱千年的格萨尔英雄史诗独特的民间文化底蕴。

 
67
年都乎的岁末

2001-2002年拍摄,2002年制作完成。BETACAM-SP摄像机拍摄,片长51分钟。编导:陈景源、张辉;摄像、编辑制作:张辉;撰稿、解说:陈景源;翻译英文翻译:张小敏。监制:揣振宇。年都乎村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一个土族聚居的村落。每到年底,全村都要举行一系列的宗教活动,主要包括娱乐神灵的"邦"、红教驱鬼和极具特色的"於菟"仪式。本片以人类学的视角纪录了这三个活动。

 
68
喀什牲口巴扎的萨拉及

2000年拍摄,2002年制作完成。AGEZ1,佳能Xm1数字机拍摄,片长25分钟,学术指导:张江华,摄像:张辉,张小敏;编辑 制作:张小敏;解说词:张小敏,维吾尔语翻译:努尔,买买提,杜山那里;英文翻译:张小敏,解说、制片:陈景源;监制:任一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摄制。
盛夏八月,是南疆喀什牲口巴扎买卖最红火最热闹的时候。70多岁的卡德尔老人在巴扎上周旋着、忙碌着。他是一个萨拉及(维吾尔语中间人的意思),他作萨拉及30多年了。本片纪录了南疆喀什牲口巴扎鲜活的交易场景,展现了这位老萨拉及的职业风采,使人们对中间人这个传统职业有了直观的了解。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影视人类学研究室网站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邓启耀:“漫谈民俗摄影”(访谈精要)
下一条: ·[邓启耀]老百姓的图像史记
   相关链接
·“绽放”永恒的诗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朱靖江]扎根人类学田野 深耕学术土壤·影视人类学的发展模式及其展望
·[萧尧 陆惊呐]记录与诗意:试论影视人类学与诗学双重视域下的《路边野餐》·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2018年人才引进招聘公告
·《中国民俗学年鉴2015》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民俗学、民间文学方向)
·[朱靖江]田野影像笔记——影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之道·朝戈金研究员招收201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
·背影:走向勒斯卡姆的另一个季节·刘湘晨纪录片展播:鹰与人共生的传奇——纪录片《驯鹰人》
·刘湘晨:用镜头呈现新疆文化多元色·【讲座】刘湘晨:影视人类学的前沿呈现(11月18日周二下午14:00)
·刘湘晨:囿于“风情化”的新疆传达,是不够的·风景这边独好——记著名纪录片导演刘湘晨
·我们站在文艺发展的历史新起点上·[通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十届年会会议流程(2013年3月9日周六中国社会科学院)
· 《中国民俗学》(第一辑)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推出首批成果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