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潘艳勤]布岱人的“廾桥”仪式与“不落夫家”
——以中越边境的其逐屯为例
  作者:潘艳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9-18 | 点击数:12304
 
“廾桥”仪式实际上是给已婚布岱妇女相对自由的婚后生活划上了一个句号,标志着娘家生活的结束,新的家庭生活的开始,是娘家人正式把女儿托付给其丈夫家的仪式。
(二)“廾桥”:祖先对嫁入女的正式承认
在布岱人的社会,举行了婚礼的女人并未完全成为丈夫家的一员,因为她还没有生孩子,尚未“廾桥”,还没有得到男方家祖先的最后承认。
在“廾桥”过程中,丈夫不需要亲自上场参与,但妻子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角色。即使丈夫外出不在家,同样可以举行“廾桥”仪式,尽管这样的情况不曾发生。而我们在文中已经提到,妻子通过怀抱丈夫的一件衣服可以代替丈夫本人“过桥”。道理很简单,因为丈夫原来就是这个家庭的一员,祖先原本就认得这个男人,而妻子却是“外来者”。尽管妻子在结婚当天也曾经拜过男方祖先(拜堂),但她一定要为这个家庭生了孩子之后,才能得到祖先的正式承认。妻子“廾”的“桥”,由娘家做好并亲自送来,但这座“桥”却是连接男方的祖先世界的“桥”。通过此“桥”,妻子死后,可以顺利地到达男方的祖先世界,并成为他们后代的祖先。通过这个仪式,妻子才真正“生是男方家的人,死是男方家的鬼”。这也许是为什么布岱女人生孩子之后,就会死心塌地一辈子跟她们的男人走,不管婚前、婚后自己曾经怎样地抗拒父母“合命”的婚姻。
(三)“廾桥”:已婚夫妇正式成家
在布岱人看来,一个人只有结婚生了孩子并举行了“廾桥”仪式,才算是“老人”(布岱人把已经“廾桥”的人称作“老人”,意思是成年人。他们认为,已经生了孩子并“廾桥”了的人才算是成年人,而不能以生理年龄来划分),才能称得上是“成家”,否则都还只是个孩子。
布岱人的“廾桥”仪式一生只有一次,是一次性的。它是布岱人从“未成年”阶段向“成年”阶段过渡的仪式,标志着受礼者获得了新的社会地位。“廾桥”之后,受礼的夫妇在获得新的社会地位和相应的权利的同时,也将失去原有的社会地位及其相应的角色行为,并要开始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廾桥”将传统神圣化,它以仪式的方式向外界宣布:这对夫妇已经从孩子转变为成年人,他们成家了。
从仪式的内涵来看,“廾桥”是布岱人的成年礼,我们可以通过根纳普(Arnold Van Gennep)“通过仪礼”的分离、过渡、结合三个阶段[4](P11)来分析。受礼的妻子“过桥”之前,要在房间里梳好头发,包上头巾,穿上传统的长衫长裤以及新袜子新鞋子,等待被叫出去“过桥”。这属于分离阶段,表明受礼者离开了原来旧的地位和状态。到了仪式的高潮阶段“过桥”时,受礼的妻子在佛公的指引下,过“刀门”、“油门”、“跨木桥”,在神圣的气氛以及众目睽睽之下接受意志的考验,并使心灵得到洗礼,这一阶段是过渡阶段,是受礼者向新的地位或状态转变的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是结合阶段,即仪式结束,受礼者回到自然的生活中,获得新的社会地位。这个时候,尽管受礼者在“廾桥”前后生理上并没有什么特殊变化,但她,包括她丈夫的身份却已经变了,他们由一个“自然人”转变成了一个“社会人”。
“廾桥”以后,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父母就会在自家附近选择一块地,给已经成家的儿子、媳妇建一间新房。房子建好之后,父母分给儿子、媳妇一定的田地、粮食和财物,他们就可以和父母分家,另立门户了。没有成家的人,通常不能和父母分家,不管他们的年龄有多大,都要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独立生活的小家庭,夫妻俩要挑起家庭的重任,管理好家庭事务,包括生产劳动、生活开支等。同时,村里村外亲戚、兄弟的满月、结婚、丧葬等社会公共活动,夫妇俩要以一个独立家庭的身份参加,单独送一份礼物。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由父母出面,自己只是作为一名孩子的身份参加。
由此可见,“廾桥”是布岱人的成年礼,是庆贺布岱夫妇成家的仪式。布岱人对成年的理解,不是以具体的生理年龄,而是以结婚生了孩子的“社会年龄”来划定。
 
五、结论
 
文化是一个整体,任何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他文化现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类学教我们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审视任何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猎奇。正如人类学大师马林诺斯基所言:“毕竟,孤立的事实,无论怎样新奇动人,对科学都没有价值。真正的科学研究与猎奇不同。后者只重古怪、反常、独特,只能满足收集异物癖好者的感官。另一方面,科学要把事实加以分析、归类,以便把事实置于一个有机的整体内,整合进一个可以把现实的方方面面条理化的系统。”[5](P441)
“廾桥”仪式是布岱人的一个人生仪礼,但它不仅仅是一个通过仪礼,它与中越布岱人的婚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落夫家”是每一个布岱女人必须经历的一个人生阶段,甚至包括上门的男子,在妻子怀头胎孩子之前,也同样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尽管如此,任何一个布岱女人都不能无限地一辈子住在娘家,不到丈夫家去。因为“维持社会的完整最基本的一个条件,就是要有足够数目的人口来分担分工结构所规定的各种工作。”[6](P224)
“不落夫家”期间,已婚的男人和女人实际是处在一种相对的“不稳定”阶段,要使这段婚姻稳定下来,前提就是要求妻子怀上或生下头胎孩子。“廾桥”实际上是已婚女儿生孩子或怀孕之后,娘家人把她正式送到她丈夫家的仪式,也是出嫁的女儿正式“落夫家”的仪式。同时,“廾桥”又是男方家庭及其祖宗正式承认和接受这个媳妇的仪式,使已婚妇女正式成为丈夫家的一员。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广西民族工作资料选集:民族识别文件资料汇编[Z].2001.
[2]范宏贵.越南民族与民族问题[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
[3]周建新.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4]Arnold Van Gennep,The Rites of Passage[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0.
[5]马林诺斯基著,梁永佳,李绍明译.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 2.
[6]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本文原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06期,第78~85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河西]孙悟空从哪里来
下一条: ·[施惟达]民族村寨文化的现代建构
   相关链接
·[唐启翠]歌谣与族群记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