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崔若男]多尔逊与美国民俗学学科的发展
  作者:崔若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5-04 | 点击数:10211
 

三、学科未来的挑战与危机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美国民俗学学科的发展,看起来似乎在波折中前进,呈逐渐繁盛之势,但作为一个有远见的专业学者,首要的一点就是能把握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随时准备迎接挑战。多尔逊即如此。在他看来,当时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仍反映出了民俗学作为一个“边缘学科”未来可能存在的困境。

  第一,问题仍集中在高校学科建设。从上文我们不难发现,经费对于当时民俗学学科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且在以后仍将是学科前进与否的关键。多尔逊以印大为例,“我们仍需要长期地坚持和不屈不挠的努力:基金会、中央政府、太空委员会、课程委员会、大学出版社、图书馆职员、办公室主任、地区分校的员工、夜校的办公室、会议局、住房部等等”。(Dorson,1973:192-193)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科在高校中的地位。虽然多尔逊也努力为印大的民俗学建设争取到了很多经费和奖学金,但事实上,大的环境背景并不容乐观,此时正是一个大学收缩、预算削减、教员分割、项目减少的时代,民俗学学科的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每年申请民俗学的人数在上升,但是分到的奖学金数量却在减少,以致于到1974年,我们非但没有一分钱的奖金,还有每年900美元的赤字”。(Dorson,1973:193)印大作为美国民俗学重要、权威的基地,都表现出举步维艰的尴尬,其他设立民俗学学位的高校更是惨淡。很多学校民俗项目被取消,但由于美国高校的刚性制度,这些在读的硕士、博士又不能转到别的地方继续完成学业,只好被晾了起来。

  第二,学生的就业问题。民俗学的繁荣,的确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可问题是,就业市场并不景气,也没有提供更多可供民俗学专业的学生选择的职位。从1957年开始,这些学生就面临这样的处境:民俗学专业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民俗学这门学科,或者会问“这些博士将来会干什么”?多尔逊列举了学生毕业后进入的各个高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堪萨斯大学、尤他大学等等,甚至还以阿兰邓迪斯为例——他在33岁便成为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全职教授。但事实上,从多尔逊所列举的种种“好去处”来看,民俗学的就业面临一个困境,即自产自销。“学生才会去阅读他们的高年级写的民俗学书籍,会讨论问题,写新书,反过来,再去教下一代”。(Dorson,1973:194-195)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循环,一旦高校不能提供更多的职位给大量的毕业生时,民俗学专业毕业生何去何从?这直接导致了很多高校的民俗学专业的衰败,也是引发后来美国公共民俗学兴起的原因之一。

四、尾声

  将一门学科的发展,与一个人的作为结合起来,实际上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合理的,但这并不是否认个人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多尔逊之于美国民俗学,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美国民俗学,或者也可以说世界民俗学。学生戏称其为“民俗先生”(Mr.Folklore),多尔逊自己也经常说,“我是民俗”(Iamfolklore)、“学生的灵感”(aninspirationtomystudents)。即便在住院期间,多尔逊也没有错过一节课,经常是在医院的床边听学生汇报,把病房变成了教室。(DéghLinda,1983:116)虽然针对多尔逊的学术观点引起了很多争议,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学科发展史上给予多尔逊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

(本文原载于《民间文化论坛》2015年03期。注释从略,详情参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徐冰]从田野走向学术殿堂——20世纪民间小戏研究述略
下一条: ·[丹·本-阿默思]民俗的定义:一篇个人叙事
   相关链接
·[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段友文 石怀庆]民间文学教材建设的百年回眸·[彭牧] 丹·本-阿莫斯:高擎“民俗学之火”
·美国著名民俗学家丹·本-阿默斯逝世·辽宁大学成功举办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会议
·[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康丽]概念张力与学术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学科建设的思考
·[陈趣联]非遗难题与高校学科建设·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建设青年谈
·[菅丰]民俗学的悲剧: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杨利慧:让高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科建设和合作交流的重要阵地·新文科背景下民俗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张多]基于文史传统的交叉学科实践·[施爱东]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共同体意识
·[车韦萱]罗杰·亚伯拉罕与美国民俗学的公共性实践·[黄永林 邓清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学科定位
·“首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 在复旦大学举行·首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复旦大学开班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