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李丽丹]“三言”异类婚故事研究
——兼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作者:李丽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5-14 | 点击数:13157
 

  上表反映的模式可归纳如下:

  A 迷惑男子的女妖/女鬼与男子交好(形同夫妻)——女子形迹败露,被迫离开、被杀害或被镇压(共四则:崔衙内、小夫人、一窟鬼、白娘子)。

  B 妻子因夫而死,化为鬼魂——男子对爱情不忠贞——鬼妻复仇杀死丈夫,惩罚帮凶(共两则:杨思温、崔待诏)。

  C 相互倾心的未婚男女不能相好,女子死后变鬼——女鬼与男子交好———帮助男子脱厄/得妻,并离开了他(两则:闹樊楼、金明池)。

  D 因为某种机缘而成夫妻的男女——异类身份为丈夫带来好运或鸿图——异类因外在原因离开或终成仙(两则:郑节使、李公子)。

  以上几个类型的结局对于女性而言,多为悲剧,而男子中除了B型以死亡结局外,都均以无恙而告终,甚至出现D型的得福结局:因异界的夫/妻而自己得以成仙或仕途荣耀。

  根据近代现仍在流传的民间异类婚故事的母题和类型分析,民间故事中的异类婚故事的主要情节模式如下:

  喜剧型 (一) 人妖/鬼相爱,通过再生或复生等其他方式结为夫妻。(二) 人与妖相恋,得以成仙。

  悲剧型 (一) 与人相爱的女鬼/女妖遭到镇压,或者死亡。(二) 与人相爱的女神/鬼/妖因为某个原因不得不离开,有时妖/鬼会留下或带走孩子。

  以上模式的代表性文本有:《白蛇传》(喜剧型,这一类型有结为夫妻或双双成仙等多种版本,也有遭到镇压的版本);《张打鹌鹑李钓鱼》(喜剧型,人与龙女幸福生活);《田螺姑娘》(悲剧型,田螺姑娘受到歧视而离开);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112·与精怪的关系”(悲剧型,精怪被杀死或烧死);《十八岁的的儿子十七岁的妈》(悲剧型,相爱的女鬼育子后不得不离开,后投胎重做夫妻)。以“三言”异类婚故事为界,“三言”之前,异类婚故事在民间故事与作家文学中多属于“人妖/鬼殊途”的悲剧,至“三言”中的异类婚故事四种模式中的D型尚不明显,而到近现代民间故事中的异类婚恋故事已发展出四种模式。“三言”正处于异类婚恋故事模式多样化的转折时期,体现了通俗小说与民间故事模式互渗的一种状态。

  3.2 叙事节奏与叙事程式

  从以上所分析的情节模式的特征看来,“异类婚故事”在民间故事与作家文学中都有一定的叙述程式,即叙述学所称的叙述模式,对叙事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就会发现在看似相同的外壳下,有着更深层的叙事节奏,正如音乐的旋律往往有种一唱三叹的反复回环之美,这种叙事节奏主要体现在“三言”与民间文学中的异类婚故事都重视情节的重复,而且重复次数往往是“三”。这种对于“三次”的喜爱,是一种叙述方式的音乐美———富有节奏,愈唱愈高,在重复中无形中加强对于故事的感觉,最后达到高潮。运用“三次”受难、“三次”追随是“三言”异类婚故事推进故事发展,形成叙事节奏和高潮的常用手法,如《金明池》《小夫人》《崔待诏》《一窟鬼》《崔衙内》《白娘子》等均有此叙述节奏。下面以《白娘子》一文为例进行分析。

  冯梦龙对“白蛇传”的主要功劳在于他将“蛇女”故事在民间文学中的凶恶形象转为一个贤妻良母的形象,初次写定了《白蛇传》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增加了许多前代蛇女故事所没有的情节。冯文以白娘子为小说的中心人物,以白娘子的行动为主线,三次追随被发配的许宣,与许宣团聚,这样的情节叙写方式与民间故事中常用的三叠式的手法不谋而合。但这种三叠式手法除了在形式上与《西湖三塔记》中蛇妖多次要吃奚宣赞的“三次”追随有相似之处,与前代的白蛇故事有很大的差异,白娘子几次追随许宣不是为了要吃他,而是要与他过正常的夫妻家庭生活。“三”这个数字在民间故事中往往具有特殊的含义:以“三”来隐指次数之多,而“三次”则突出了白娘子要与许宣过正常的家庭生活的决心。“三叠式”是民间文学中常用的叙事手法,如“问活佛求好运”型故事中总是以三个问题为限,在“孔雀公主”型故事中,寻找妻子的丈夫总是要遇到三道难关,异类婚故事中常常出现女妖/鬼在追随男子回到家乡的途中要与自己的父亲或者道士斗三次法,还有许多其他故事类型中总是出现“三”这样的叙述程式。冯梦龙改编创作通俗小说运用了此手法,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同样运用这种手法的,还有《小夫人》中小夫人多次送财物给张胜,又尾随张胜并与之同住;《崔待诏》中秀秀与崔宁的三次逃走,两次被抓;《崔衙内》三次被兔子精跟随最终得于同居等。这种程式能够较容易地在读者的阅读中制造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悬念,一如音乐中不断回旋的音律,一波高于一波,让读者在阅读时始终处于一种紧张而刺激的状态,从而达到了一种抑扬回旋的效果,加强了故事情节的节奏感,进而产生美感。

  3.3 叙事技巧与寓言结构

  广义的民间故事是指“民众口头创作的所有散文体的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与民间故事相比,精英小说主要追求认识教育功能,通俗小说主要追求娱乐消遣功能,而传统的民间故事更有其特殊的实用功能。因此又可以说,所有的民间故事都是寓言,虽然民间寓言被定义为“由社会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民众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民间故事传授知识、经验和教训,而“三言”中的异类婚故事从其叙事结构来看,其以训诫、教化为目的的叙事结构,与民间寓言有着直接的师承关系。

  “三言”是冯梦龙模拟话本进行的改编与创作,有着固定的模式:篇首诗/词——入话与头回——正文——篇尾的收束。篇首诗/词又称“言语”,诗词有的引用古人,有的自撰,一般由一个话题引出同类作品形成“诗串”,再婉转引出故事中的人物,或者引出某种体验,或者径直引出故事主旨。王昕分析篇首诗的使用情况时指出,其使用情况之一就是对叙事有直接帮助,“或概述大意、寓示主题、烘托气氛;或引出地点或人物,表明说书人的劝戒和评判”。入话与头回在“三言”异类婚故事中并不多,只有《金明池》与《李公子》两篇,由于“头回”具有故事性,又很短小,其故事性的劝诫主题与“正文”一般是一致的,如《金明池》中关于崔护的故事、《李公子》中除害得报的故事等。但“三言”的“篇尾”却无一例外全部采用的是“以诗为证”。胡士莹先生认为“本事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本事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话本的煞尾却是附加的,往往缀以诗词或题目,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是连接在情节结局以后,直接由说话人(或作者)自己出场,总结全篇大旨,或对听众加以劝戒。主要是对人物形象及现实斗争作出评定,含有明确的目的性。”试看几则文本的诗评,可以发现,道德说教意味十分浓厚。如《崔待诏生死冤家》中的篇尾诗评:

  咸安王捺不下烈火性,郭排军禁不住闲磕牙。

  璩秀娘舍不得生眷属,崔待诏撇不脱鬼冤家。

  表达了作者创作的主旨:劝世人不要性急火大,更不要无事生非,多管闲事瞎饶舌,而真正的夫妻感情生死都是无法相隔的,不要以为死去即是结束。

  又如《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更是以佛家的偈语表示作者的创作主旨:

  奉劝世人休爱色,爱色之人被色迷。

  心正自然邪不扰,身端怎有恶来欺。

  但看许宣因爱色,带累官司惹是非。

  不是老僧来救护,白蛇吞了不留些。

  这种对于女色的贬低与劝戒,是明显的道德说教。“三言”每一则异类婚故事都具有这种奉劝世人小心女色之类的寓意,与寓言的结构相似。

  寓言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支奇葩,篇幅短小,但表现手法多样,在思想情感的表达上符合中国理性的要求——微言大义,且符合中国儒家文化对于文学的要求——“文以载道”,文字构成的一切,都必须是有道德意义的。中国寓言的源头在先秦,之后是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直至现代。先秦时的寓言属“哲理类”,如《韩非子》《庄子》等百家散文中的寓言;唐宋时的寓言为“讽刺类”,如《艾子杂说》;元明清寓言大体属“诙谐类”。寓言以极强的生命力渗透到各种文学体裁中,如诗歌(以俄国寓言为代表)、故事(故事寓言)、小说(如清末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这种渗透的基础在于寓言的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与结构的简约性。寓言以多样的表现手法如隐喻、象征、影射等充实简约的结构,据吴秋林分析,单一的“伊索式”寓言,指在故事结束后,接着就是一段教训话语点明题意的寓言。而我国先秦寓言的三种形式如以《守株待兔》这样的典型的寓言主人公结局型为先秦A式,《狗猛酒酸》解释结局型的先秦B式,《买椟还珠》的评语(议论)结局型的先秦C式。这三式中C式与“伊索式”是相近的,而冯梦龙“三言”中便是先讲述一段故事,然后在结尾以一段议论或一首诗、偈语进行道德的训诫结束,是中国式的“伊索式”寓言故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俗研究》微信公众号2016年4月11日
【本文责编:张倩怡】

上一条: ·[张勃]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
下一条: ·[杨利慧]我对“神话主义”的再阐释:前因与后果
   相关链接
·[谢亚文]格雷玛斯行动元理论在民间故事中的应用·[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
·[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刘经俏]次生口语文化时代的民间故事讲述
·[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郭晓宇]长生不老之药与镇地之宝:民众对人参的地方性认识
·[阿依达娜·沙尔山]中华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新疆民间故事中图腾的象征寓意· 教科文组织 ‖ “重塑非洲民间故事”系列短片将于3月29日全球上映
·[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
·[朱家钰]幻想故事的主人公类型·[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
·[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董秀团]移植与新塑:白族民间故事对印度佛教文学的吸收和化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