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韩雷 杜昕谕]居住空间认同与古村落保护
——以温州永嘉苍坡村为例
  作者:韩雷 杜昕谕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0-18 | 点击数:11826
 

  日本人的做法若再配上对地方标志性文化人物或文化的创造性开发,一定能使传统民居文化遗产在城市化浪潮中幸免于难。村民对古村落的自豪感亦即认同感会因游客的凝视而被强化,也就是说游客来此凝视的不仅仅是景点、各种传承至今的遗留物,还有古村落自身的精神品位或文化内涵。游客与村民乃至村落形成某种精神互动。正如美国人类学家纳尔逊·格雷本所言,“任何一趟特定的旅行都不会只局限在一种吸引物上:人们总能在新鲜中体验到怀旧,在陌生或‘自然’与文化的有趣结合中发现熟悉的东西。”[17]只不过,“旅游者的凝视是围绕着该文化的奇异性来构建的,因此提供的服务也不能影响或消弱凝视的质量,而且还应该提升这种凝视质量。”[18]古村落保护若真像村民所希望的那样,最好在开发中保护,在此玛丽•赫福德的观点也许值得我们重视,“若鼓励保护区的开发商对其地方特色保持敏感的话,土著和外来者的生活质量都将得到改善。[19]当然古村落的外来者主要是游客。

  四、结语

  综上所述,居住空间认同与古村落保护关系密切,前者认同的不仅仅是现代化的生活,还有村落的历史记忆和祖先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而古村落保护若尊重村落主体的心理诉求,理解尊重村落保护背后的各种利益博弈,并对之调谐到位,我们的保护才会落实到实处。“我只希望在安装了空调设备的现代书房里,依然会有一盏传统的明灯照亮我的原稿纸和打字机。新和旧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多少前朝旧宅的深深庭院里,处处是花叶掩映的古树。房子和树是老的;花和叶是新的。”[20]诚然这是董桥比较抒情的说法,但却意味深长。对居住空间的重构若未能使村落主体形成认同,像苍坡村这样的古村落最后或许就像里尔克在一首名为《这村里》的诗中所描绘的那样:

  这村里站着最后一座房子,

  荒凉得象世界的最后一家。

  这条路,这小村庄容纳不下,

  慢慢地没入那无尽的夜里。

  小村庄不过是两片荒漠间

  一个十字路口,冷落而悸惴,

  一条傍着屋宇前去的通衢。

  那些离开它的,飘流得远远,

  说不定许多就在路上死去。[21]

 

英文摘要:

  The Recognition of Living Space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Ancient Villages with Taking Cang Po Village of Yongjia County in Wenzhou City as an Example

  Lei Han Xinyu Du

  ( Humanities Institute,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Zhejiang ,325035)

  Abstract:The conservation of ancient villages is related with the recognition of living space. Exclusion of a village’s main body from the recognition will certainly lead to a failure of the conservation. The reality of coexistence of old and new houses drives conservators or researchers to address the underlying emotional identity dislocation, as well as the resulting differences in historical contexts.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houses is able to coexist with modern lifestyles. If a creative reconstruction of ancient villages’ historical sense respects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villages and its main body, the so-called tourism development may indeed be a way for the conservation.

  Keywords:Living space; Identity; Ancient village conservation; Cang Po Village

  (本文发表于《温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5期,编辑:刘慧青)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陈秋]从婚姻、养老、人口的变迁谈古民居保护与古村落社区发展
下一条: ·[刘铁梁]村庄记忆:民俗学参与文化发展的一种学术路径
   相关链接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游红霞]妈祖文化与郑成功文化的谱系交融及其对两岸民众认同的影响
·[杨雨秋]从南汇哭丧歌看出嫁女和入赘婿的身份认同困境·[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
·[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魏丽]辨别“父亲”与自我认同
·[孙正国 夏楠]大禹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路童越]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新疆各民族共同饮食理念研究
·[李娟]山西北朝多民族服饰文化融合实践·[雷伟平 宋军朋]三官信仰在马来西亚的谱系与文化认同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丁影影]族群认同视野下龙南客家香火龙的传承路径研究
·[蔡达丽]文化记忆、身份认同与活的文化史书写·[刘先福]作为认同表达的民俗艺术
·[冯文开]史诗:诗性的历史叙事及其认同功能·[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宣炳善]浙江舞龙类非遗项目的社区空间与文化认同·[孙正国]乡村记忆、身份重构与神话资源的价值认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