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李婧]以叙事学方法分析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转移现象
——以美国动画电影《木兰》与《功夫熊猫》为例
  作者:李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6 | 点击数:15479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该片仍然未脱离美国商业动画的典型叙事模式,其叙事语法法则是:

  初始失意失衡状态:渴望学习功夫却不得不学做面条→

  找寻平衡的实现方式:克服沉重的肉身、众人的嘲讽和内心的恐惧→

  达到找回平衡的自我实现状态:领悟武学的最高境界“无招胜有招”,拯救村庄,实现自我。

  可见,从《木兰》到《功夫熊猫》,虽然时隔10年,但其中隐含的叙事模式一脉相承——失意的小人物克服困难最终成就自我的“美国梦”。但其细节之处又不尽相同,显示出美国动画业10年来的改变。

  《功夫熊猫》的背后有成龙早期作品的影子,这类作品讲述的都是一个顽皮的功夫小子先是对功夫和江湖一知半解,在屡受挫折后奋发图强,最终练成一身好功夫,为己报仇,为民除害。该片的导演约翰·斯蒂文森也坦承在制作中主要参考了成龙的功夫,“因为他的功夫充满幽默感,和主题最接近。其实,成龙、李连杰、李小龙的功夫我们都参考了,甚至包括周星驰。”

  《功夫熊猫》去除了这类影片中对于儿童来说理解起来很困难的特定情境,如充满恩怨情仇的江湖等,抽取了其中的本质化元素——“自强不息、自我实现”,重新予以情境化,在“再情境化”过程中,《功夫熊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领悟和中国元素的运用显然比《木兰》更胜一筹,也许这正是两部影片受到中国观众不同对待的原因所在。

  《功夫熊猫》没有流于对中国元素的表面转移,改变了以往美国电影对中国元素一味堆积拼凑的使用惯例,而是在领悟中国文化的深意基础上进行合理转移,比如,影片对功夫的理解已不限於表层的招式和对打,而是领悟出“无招胜有招”、“战胜自己就是战胜一切敌人”以及“利用敌人的力量击败敌人”等中国功夫的精粹所在。

  《功夫熊猫》对中国化意象与民俗的精到构造,使得东方式的情调自然奔涌。影片中,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以影像的方式细腻地表达出来:飞舞的桃花、檐牙高啄的古建筑、曲折的长廊石桥、悠远的古亭、高悬的栈道、枯瑟扭曲的虬枝、写意画般的红日,还有神龙秘笈在佛家“空”、“无”中生发无尽可能的深刻哲思,以及乌龟大师作为智者所吟咏的“没有什么是偶然的”,“一切皆有可能”的宿命理念,并最终在羽化成仙中完满道家的至高理想。影片中的人物也常身处东方式的伦理挣扎,如阿宝就在父亲的“面条”理想和自己的“功夫”理想间挣扎并始终怀有深沉的负疚感。

  但影片的本质精神仍然是美国式的:既然人性中世俗的一面不可避免,那就以宽容的心态把它当作可爱的品格,在自嘲中化解,或干脆把它转化为成功的动力和契机——有弱点的平庸个体同样有成就理想的可能。

  当我们选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来考察《功夫熊猫》,就能深刻理解影片中东方式意象、母题和意蕴如何与世界“接轨”——如有弱点的小人物的“成长”轨迹,对人生理想的坚守等。这样,影片不仅能契合东方观众的心理预设,也能为西方观众所理解和接受。

  而相比之下,《木兰》对中国文化的转移则流于表象,影片把汉晋的匈奴、唐朝的服饰、明清风格的庭园等杂糅在一起,把日本文化的符号——榻榻米、艺妓等混用到中国情境中,如此拼贴的场景、被刻意凸显放大了的“中国元素”,都使得中国观众认为《木兰》里的中国只是一个可以引起猎奇心理的东方而不是真实的中国。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2009年06月24日14:5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田斌生]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向基督教转变的社会结构——功能分析
下一条: ·[白勇华]福建地方戏曲的“民间化”意义
   相关链接
·皮影戏《花木兰》获国际木偶大奖·[吴保和]花木兰,一个中国文化符号的演进与传播
·国外拍花木兰大赚 传统知识遗传资源亟待立法·中国动漫进入最好发展期:人人都能成为大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