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巫达]传统宗教与凉山彝族的文化认同
  作者:巫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02 | 点击数:23932
 
据1999年我的了解,甘洛县年纪在60岁左右的老毕摩的经书是传抄下来的,他们对经文的理解也是传统的,受外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较小,对彝族传统宗教的理解是较深的。而40岁左右的年轻毕摩则受到目前政治、经济的影响较大,和老毕摩相比,年轻毕摩已经有几个明显的变化,比如,经文改用国务院批准推行的规范彝文书写,因为规范彝文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官方用字之一,因此这是与政治有关的。年轻毕摩坐在街边,面前摆放经书,专事问卜占卦,并收取报酬。这种情境在十几年前笔者在上中学以前是没有见过的。因为毕摩认为经书是神圣的,平时用许多层白布包好,小心保管,时时祭祀,要拿出来使用时要给经书倒上酒“请”出来。现在年轻毕摩却为了赚钱可以把经书摆放在光天化日之下。这种变化就在近十几年间,显然,毕摩的经济观念和价值观念已经有所变化。
彝族谚语说:“工匠的儿子有学工匠的义务,毕摩的儿子有学毕摩的义务。”学习毕摩文化的人还是小孩的时候,就要开始学习毕摩经书的念诵和仪式的操作方法。美姑县的阿都木支是毕摩世家的后代,小时候父亲去世早,七八岁就跟一个同家族的堂哥学习毕摩文化。根据阿都木支的经验,学习经文一般在晚上进行,学徒睡在毕摩的身边,不点灯不看书,在黑暗中,毕摩教一句,学徒跟着学一句,教完一段经文后,毕摩让学徒朗诵一遍给他听,没有错误后才可以睡觉。第二天鸡鸣时,毕摩叫醒学徒,让他背诵前晚所学的经文内容,如果有不正确的地方,毕摩及时纠正。这样日积月累,直到学完经文的念诵。学习彝文经文是在白天进行的,毕摩在一块木板的两边都写上彝文经文交给学徒学习。木板上方打了个眼,穿上线,挂在学徒的衣领上,便于随时学习。白天学习时有困难的字,晚上回家后可以向毕摩请教,直到学会为止(阿都木支1996:97)。由于毕摩是不脱离田间劳动的,除了有人请去做仪式外,毕摩都要做农活。因此,毕摩的学徒很自然就成为毕摩家里的一个劳力。一个人要学成毕摩的话,如果不是家传父亲亲自教授,就必须要为毕摩做数年的工作。
我做硕士论文时所选择的两个调查点,一个离县城近一些,周围有汉族村子,这个村没有毕摩,要做仪式需要从其它彝族地区去请。由于受“文化大革命”时“破四旧”思想以及中国政府长期以来的无神论宣传和教育的影响,这个村的村民在生病时首先想到的是到县医院就医,医院不能治疗,才请彝族毕摩来念经驱鬼治病。而另一个村,远离县城,交通不便,是彝族聚居区。根据199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这个村所在的阿嘎乡全乡共两千多人,只有四个汉族,其余全是彝族(参见《甘洛县志》1996)。在这里,人们生病后首先是请毕摩念经治病,毕摩不行了再送往医院。有一个彝族医生(他是我的小学同学,现在镇医院工作)告诉我:
 
现在彝族农村相信“迷信”②太严重,太相信毕摩,不太相信我们医生和医院。前一段时间,有个人被毒蛇咬伤后,他们没有立即把伤者送到医院,而是请毕摩在家里念经驱鬼,两天后,毕摩“治”不好才送到我们医院。来这里的时候,蛇毒已经扩散,病人全身发青,我们治疗不好,最后这个人在医院死了。……相信“迷信”夺去了这个人的生命。
 
关于彝人生病后是先请毕摩还是先找毕摩看病的问题,魏明德(Benoit Vermander)对美姑县彝族的观察结果与我的研究相符。他说:“在这里,毕摩所受到重视的,并非医疗的角色。一般而言,在决定要看毕摩或是医生之前,会请毕摩指示要作仪式或找医生看病。他们认为毕摩是灵魂与鬼两者对立中不可或缺的中介者,能协调灵魂与鬼之间的关系。”(魏明德2000:3)“看病要决定找毕摩或找医生的挣扎是别处所罕见的。没有一个是他们能决定的,所以就交给占卜。除了依赖以前熟悉的系统之外,还没有别的方法来解决矛盾。”(魏明德2000:3)
在彝族聚居的地区,从事毕摩行业工作的人数不少。仅以凉山州美姑县为例,美姑全县151,024人,97.1%是彝族。据美姑县语言文字委员会1993年5月至1994年10月以及1996年3月的调查,全县共有457个彝姓,其中有87个姓作毕摩;全县33880户人,其中4454户有人作毕摩;全县约有6850人作毕摩,在291个村中,平均每村有24个毕摩(嘎哈石者1996:21)。其他地方没有具体的调查数据,但是仅美姑一个县的统计就可见一斑了。
毕摩是彝族文化的创作者和传播者,他们几乎可以参与任何社会生活活动。彝人认为毕摩是先知,无所不能。毕摩甚至是智能的代名词,在彝人社会生活中处于中心地位,像吸铁石一样吸引着彝族群众,我们可以这样说:认同毕摩的人一定认同彝族文化,更认同彝族族群。当然,相反的命题是不一定成立的,不相信毕摩,不认同毕摩的人仍然可以认同彝族族群。
 
三、指示从人的世界到祖先的世界的经书:《指路经》——宗教文化认同的典型例子
 
《指路经》在凉山彝语中叫“莫玛特依”(mo hmat tep yy),直译为“教导尸体的书”,是在送灵仪式上由毕摩念诵用以教导亡灵回到祖界的经书,因此有人译成《阴路指明》。《指路经》就是专门指导那个需要回归祖界的灵魂路程的经书。实际上这个灵魂是要回到他们的祖先共同居住地“孜孜普乌”。各地彝人居住地不同,但送魂的目的地一样,因此,各地的《指路经》的内容是不同的,其中的地名、山名、河名等都不尽相同。各地彝族送魂到其祖先居住地的路线,实际上是一条彝族迁徙路线。孜孜普乌是彝族共同认同的文化地名。由此可见,宗教信仰在凉山彝族文化认同中扮演了尤其重要的角色。《指路经》里详细地介绍了亡魂应该走的路,详细列明了亡魂所要走的站名。从死者生前所在地开始,走到某一处,继续走可以看到什么山,什么水,什么地名,最后送到祖界-孜孜普乌。其实这些地名是亡者祖先曾经住过或经过过的地方,整个送魂路线即是祖先的迁徙路线。因此,《指路经》对研究彝族迁徙史很有参考价值。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巫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巫达]颜色、象征与国家权力
下一条: ·[刘江]德宏傣剧发展模式初探
   相关链接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
·[孙正国 夏楠]大禹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路童越]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新疆各民族共同饮食理念研究
·[李娟]山西北朝多民族服饰文化融合实践·[雷伟平 宋军朋]三官信仰在马来西亚的谱系与文化认同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宣炳善]浙江舞龙类非遗项目的社区空间与文化认同
·[刘先福]作为认同表达的民俗艺术·[郭永平 贾璐璐]全球在地化与地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杜韵红]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
·[尹锋超]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咸阳市民间文学的保护与传承·[王世友 雷军蓉]消费者对民俗体育赛事空间的感知与认同
·[廖善维]原型与变型:壮族“智者”人物形象“箭垛化”研究·[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陈亚文]剥离与熔铸·[刘璨 高有鹏]中华创世神话的文化谱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