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理查德·鲍曼]美国民俗学和人类学领域中的“表演”观
  作者:[美] 理查德·鲍曼   译者:杨利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22 | 点击数:17414
 

  第四,文化表演具有异质的特点( heterogeneous) 。文化表演的有趣的另一面是,它把大家邀请到一起,并戏剧性地展示人们之间的差异:比如说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职业等。而且,文化表演还有一个非常普遍的共同点:参与文化表演的人不光来自社区内部,也有很多来自社区外部。所以异质性、多元性是文化表演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五,规划( programmed) 。文化表演和其他表演的一个很大不同,在于它需要很多准备。我们前面谈过的第一种表演,可以一下子就准备好,表演可能是同时发生的,有时会突然进入表演,比如说正吃晚饭或者工作的间歇,突然唱起一首歌或讲一个故事。但是文化表演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所以,对民族志工作者来说,要想了解一个庙会,就不应该等到庙会开始的当天才去考察,而是要提前一个月到那个地方去,观察整个过程是怎么组织的,在社区中那些文化专家( cultural specialist) 是怎样彼此分工、怎样建构和组织这样一个文化表演事件的。但是要注意,文化表演事件的准备过程及其参与者虽然很重要,但是文化表演的目的是朝向“完全表演”( full performance) ,准备工作的目标还在节日或者仪式事件本身。

  最后,文化表演事件的另外一个最为重要的特征,是它能升华和强化( heightened, intensified) 人的情感。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问题是:文化表演事件是怎样强化并使人的内在情感得到升华和加强的?其中的一个方式就是用符合我们审美观念的符号,比如说赏心悦目的食物、优雅的行为举止、漂亮的衣服、动听的歌曲等。所有这些不同的象征符号都在文化表演的场合中被大量采用,并集中地得以展示。所以在文化表演的研究中要特别关注各种各样的大量艺术象征符号是如何被聚集到一起、并被组织到一个表演中的。

  这里我想谈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关注文化表演呢?对许多民俗学家、文化人类学家来说——至少在美国是这样——文化表演实际上是通往理解更广阔的社会生活的一条途径。我们可以说文化表演是非常具有反观性和内省性( highly reflexive) 的,就是说它们可以被理解为是“关于文化的文化形式”( cultural forms about culture) ,或者“关于社会的社会形式”( social forms about society) ,是集中的或者浓缩的( concentrated) 的事件,在其中人们象征了或者说展演了那些对他们至关重要的东西。因此,正像迪尔凯姆建议的那样,文化表演自身不仅是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而且它们也提供了更深刻地洞察更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资料来源。

  我虽然把关于表演的两种观念分开来讲,但实际上,把表演看成一种特殊的、艺术的交流方式,与把表演看成一种特殊的、显着的事件,这两者之间可以非常创造性地联系在一起。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表演是如何被制造的(形式)?如何起作用的(功能)?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意义)?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怎样?在考察两种表演观的时候,形式、功能、意义以及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际上都是研究的核心。

 

  译者杨利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作者单位:理查德·鲍曼,美国印第地安纳大学民俗学研究所。

  (文章来源:《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2007-12-1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晓葵 何彬 编:《现代日本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
下一条: ·[威尔森]赫尔德:民俗学与浪漫民族主义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