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张宏明]民间宗教祭祀中的义务性和自愿性
——祭祀圈和信仰圈辨析
  作者:张宏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4 | 点击数:14479
 

  注释:

  [1]虽然在英语人类学中,相对于祭祀圈有一个大致对应的概念——地域崇拜(Territorial Cuit)。大陆学者中有用到联村组织等概念,但都没有涉及到本文想探讨的问题。

  [2]王荻兴:《台湾汉人社会研究的反思》,《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第47期,1991。

  李亦园:《民族志学与社会人类学》,《清华学报》新二十三卷第四期,1993年。

  庄英章:《人类学与台湾区域发展史研究》,台湾史迹源流研究会,1992年。

  [3]同[2]王崧兴文,第4页。

  [4]转引自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三辑,1988年,第97页。

  [5]施振民:《祭祀圈与社会组织》,《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36期,第199页。

  [6]同[5],第201页。

  [7]同[2]王崧兴文,第8页。

  [8]同[5],第204页。

  [9]同[2]王崧兴文,第8页。

  [10]许嘉明:《祭祀圈之于居台汉人社会的独特性》,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第十一卷,第六期,第62页。

  [11]同[10]。

  [12]林美容教授曾在《由祭祀圈到信仰圈》中提到高丽珍教授用“朝拜场”(Pilgrimage field)幼来描述无组织、无界限的私人民间信仰范围。但她还是认可神明会的成员资格的, 而按照上述许嘉明的标准, 神明会并无法涵盖其所在地域中的全部住民, 只能属于私人团体。

  [13]许嘉明:《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组织》,《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集刊》第36期,第165-190页。

  [14]林美容:《彰化妈祖的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集刊》第68期,第96页。着重号是笔者所加。这里,地缘与非地缘差别已经被揭示出来,但林美容在其后的研究中却用对“地缘组织”的一个操作性定义而轻易地把这一差别抹去了。

  [15]林美容:《由祭祀圈来看草屯镇的地方组织》,《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集刊》第36期,第165-190页。

  [16]同[14],第42页。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尽管林美容在这里称二者大异其趣,但其对“地缘组织”的操作性定义同样让我们辨不出二者的区别。

  [17]同[14],第41-42页。

  [18]许嘉明:《祭祀圈之于居台汉人社会的独特性》,《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第十一卷,第六期,第62页。

  [19]同[2]王崧兴文,第8页。

  [20]郑振满:《神庙祭典与社区发展模式》,《史林》1995年第1期。

  [21]滨岛敦俊:《旧中国江南汽角洲农村的聚落和社区》,《历史地理》第十辑,第91-101页。

  [22]同[2]王崧兴文,第8页

  [23]同[15],第57-58页。

  [24]同[15],第97页,第95页。

  [25]韩森:《变迁之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具体见第126-131页对神明领地传统观念的讨论。

  [26]郑振满:《神庙祭典与社区发展模式》,《史林》1995年第1期。

  (本文转载自:《民俗研究》2002年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祝平]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历史演变与依存逻辑
下一条: ·[张国刚]佛教的世俗化与民间佛教结社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
·[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李一]薄下的祭祀圈:基于鲁中草庙寺进香礼簿的个案研究
·[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
·[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
·[段友文 贾安民]民间信仰谱系的生成演进逻辑·[张佳伟]不同性质宝卷中的叙事方式及其功能定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