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常建华]明代方志所见岁时节日中的女性活动
  作者:常建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04 | 点击数:23879
 

  三、信仰民俗与女性

  首先看节日的一些传承巫术民俗与女性。

  正月初五有送五穷的风俗,即初三以前不扫除,除四或初五始做卫生,而於初五天未亮将尘土拉圾以及纸作妇人倒出。这一风俗主要流行北方,正德陕西《朝邑县志》说:“五日以故彩纸为妇人,戊夜乃出妇人,送穷。”嘉靖河北《广平府志》记载:“至五日五更,初扫堂地之土,送於大门外,谓之送五穷。”从后代民俗可以证明,这些活动应当是由女性进行的。

  正月七日为人日。笔者著文认为,中国古代人日节的主题为造人,是由鸡人创世神话结合生殖崇拜形成的,人胜的主要意义在於祈求生殖。 人日的性质决定了女性在该节的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明代的人日节虽然已经基本失去上述原始意义,但人日的一些活动形式仍保留着。如人胜习俗,崇祯浙江《嘉兴县志》:“士女造华胜相遗,或戴於髮。”对于女性来说,戴胜只是处于沿袭民俗,这样的习俗已是表现欢乐。

  自古以来,妇女有立春戴春幡、春胜,帖宜春帖活动,这些习俗在明代衰落了。不过仍然可以见到个别事例,如嘉靖河北《河间府志》就说立春“帖宜春字”。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记载立春时:“民间妇女,各以春幡春胜,镂金簇彩,为燕蝶之属,问遗亲戚,缀以钗头。” 我们从上述资料中,读出的是节日的欢乐喜庆,女子戴胜已是在表现对美的追求。

  明人上巳流行头戴荠菜花。嘉靖河南《永城县志》记载:“男妇多出,采戴荠花插之终日,俗云避眼疾。”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复繁华。” 明人戴荠是用以表达“岁丰”和“避眼疾”的愿望,并无过多神秘巫术气氛,却是外出春游的点缀。

  清明女子簪柳於首。明朝人一般认为柳可以避邪,说明此点的方志有,嘉靖安徽《池州府志》:“士女戴柳枝及插门之左右,俗云避邪。”崇祯浙江《乌程县志》:“是晚插柳簷上,男女亦戴之,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正德海南《琼台志》:“清明插柳,妇女簪榴花,谓不害眼,以米易梅蛳咂之,谓得目明。”除了防止眼病、辟邪有些巫术民俗的痕迹外,还有女子祝福自己红颜永住的心愿,结合这一活动是在清明踏青春游中出现的,我认为它反映了女性对生活的热爱和她们节日的快乐。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五、端阳、重午、天中节。中国古代把五月特别是夏至节气视为不太吉祥。 古人认为‘夏至一阴生’。即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双五相逢,是最不吉利的恶时,而这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积极对付恶月、恶日的办法是以药克毒。端午採药之俗直到明代仍十分兴盛,人们认为端午节所採的药格外灵验。还用菖蒲、雄黄酒避毒,饰物禳除灾祥。人们门上装饰禳毒之物,明代门饰艾人与艾虎,还饰菖蒲、贴符、饰道家张天师画像。人们在身上要佩带一些饰物,以五色丝繫臂盛行。南方人还有佩“健人”的,主要是女子。万历浙江《秀水县志》:“妇女制缯为人形佩之,曰健人”。艾虎、茧虎也是佩带之物,嘉靖浙江《萧山县志》说:“女子以茧作龙虎,少长皆佩之,欲如龙虎之健。”还有佩带香袋的,万历海南《儋州志》:“男妇繫香袋,儿女彩索缠臂。”端午戴符者也不少,如万历江苏《扬州府志》:“儿女佩丹符。”嘉靖江苏《太仓州志》:“若道士所送画符,必帖之墙壁;其丹书小符,儿女皆佩之,以为避邪恶。“弘治福建《将乐县志》:“其男女幼者戴赤灵符。”这些佩带符的,有的干脆将符缝在衣服上,如嘉靖《萧山县志》就说端午“绣符缀衣。”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衣饰避恶还有其图形,如《明宫史》火集说“宫眷内臣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端午头饰也是一项习俗。《帝京景物略》说:“簪佩各小纸符,簪或五毒,五瑞花草。” 所记很有概括性,小纸符与佩带符属同一类型之物。所谓五毒,《宛署杂记》卷十七记载:“妇女画蜈蚣、蛇、蝎、虎、蟾,为五毒符,插钗头。” 至於瑞花草,往往是指石榴花。《太仓州志》中有簪茧虎记载,而《闽书》所引《漳州志》说:“以茧作虎子,贴额”看来茧虎在端午习俗中是一个重要的标志物。在节日饰物中,以端午节的巫术色彩最浓,从民间工艺的角度看,健人、艾虎、茧虎、香袋、五毒符具有审美情趣,透过巫术表现,我们看到的仍是女性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上一条: ·[李银兵]谁在参与构建当代民族民间文化
下一条: ·[马知遥]中国传统节日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传承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龙晓添]时间民俗的变奏:“二月八”农具节的迁移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王玉冰]裴丽珠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