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28 | 点击数:28679
 
第二个关键是需要找到中国专业学科中和中国文化工作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似、相近、几乎相同而又耳熟能详的名词术语,作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接解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最容易被接受的。
在这里可以举出几个词语可以用来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含义。
(一)精神文化遗产”可以算做一个中国文化语境容易接受的词语。在中国大陆文化界,长期以来进行意识形态的科学社会主义教育,几乎都懂得社会文化有两种相对应的生产:一种叫做“物质文化生产”,产出的是“物质文化产品”;另一种叫做“精神文化生产”,产出的是“精神文化产品”。如今,既然有了“物质文化遗产”,当然相应地就会有“精神文化遗产”。按照通常的理解,“非物质的”文化自然就是“精神的”文化,正像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对应理解一样,既清楚又通俗,耳熟能详,一目了然。例如:天坛无疑是我国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而天坛的建筑艺术、设计构思、祭祀功能、祈年礼俗等等则是宝贵的古代精神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语境中,非物质的就是精神的,反之,非精神的也就是物质的,顺理成章。中国汉语思维的习惯模式,从来就有对应词语的表述特征,特别是在表述重要的关键的名词术语时,习惯性地使用对比、对应的词语,不习惯使用肯定与否定词的附加指代。比如,“光明”对应词是“黑暗”,绝不会对应说“非光明”或“不光明”。同样,“物质”和“非物质”的对应,在中国语境中,远不如“物质”和“精神”的对应更容易得到认同。(事实上,东方汉语文化传承久远的国家,也都有这种惯用语的对应,日本、韩国使用“有形文化財”、“无形文化财”,的对应也是这种特点。)所以,把剪纸艺术、木版年画艺术、皮影戏、民间吹打乐、南音、蒙古长调、鄂尔多斯婚礼歌、壮族哭嫁歌、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川剧、藏戏、二人转、端午节、娲皇宫庙会、大理白族绕三灵、西北花儿会、贵州苗绣、南京云锦艺术等等,都可以叫做“精神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其实就都是这个引进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范围里所包含的遗产。
但是,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精神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远比现在所引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范围大得多。精神文化的遗产不仅拥有文化行为、方式、事象和活动,同时还包括很多观念形态方面的文化元素。比如说文化传统中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都属于很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这些思想观念只有当它们通过特定的世世代代传承的表现形式或形态展现出来的时候,才可以被叫做今天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有代表性的祭祖礼俗仪式,为长辈亲人做的葬礼仪式,拜寿诞礼仪,过传统的敬老节日等等,都包含有“孝”和“礼”的观念。所以这些礼仪、节日习俗文化的传承,就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的对象。有的学者曾经提出:建设精神文明有必要对传统的“孝道”、“廉洁”、“知耻”等文化传统观念的遗产进行保护。这种意见是积极的建议,但是,应该懂得道德观念形态的“精神文化遗产”只能通过继承优秀传统的多种思想教育方式加以弘扬,不适于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形态的保护方式进行操作。在这里,精神文明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有明显区别的文化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文化遗产”的概念难以取代“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特定的概念。
(二)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已经是被我国文化界接受并应用着的词语。我们有理由说:我们已经使用了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词语及其概念,就等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语和概念。这样说也是有充分的根据的,根据首先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五届大会通过的官方文件《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在那个文件中为“民间创作”所下的定义,后来在1998年颁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明确指出也就是“非物质遗产”的定义。这两段定义的文字几乎就是原封不动的照抄。既然如此,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把“民间创作”和“非物质遗产”划上等号。同时,“民间创作”这个词语,本来就可以翻译为“民间文化”,我们为了把这个概念扩展成为“全民族”的广义的概念,把它叫做“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这样就使我国所有的56个民族遍及全民的文化遗产(当然不包括文物类遗产)都得到概括。这样说来,我们所说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十分顺理成章的。与此同时,在我国早已经通行的“民俗文化遗产”一词,其概念和“民间文化遗产”几乎是同义语。“传统文化遗产”一词也是人们泛指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精神文化事象,也包括文化传承的遗产在内。这些概念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可参照的有价值的常用词语。
第三个关键是在文化保护工作的可操作实践中,如何才能科学地说明“非物质文化”和与其密切相关的“物质文化”之间的联系,从而确认“非物质文化”所指的具体对象?例如:剪纸作品是物质文化,它完全可以进入文化艺术市场作为艺术产品进行商业贸易;但是,剪纸艺人的艺术传承和创作构思,剪纸的技巧工艺则是无形的和多种风格样式的非物质文化。同样道理,古琴乐器本身是物质文化,而古琴的制作工艺、弹奏古琴的手法和技巧,口传心授的乐曲调式、传统记谱方式方法、演奏形式或仪式、以及其它古琴艺术的传承等等综合在一起形成文化的链接,这才够得上是无形的、多种多样的非物质文化。云锦是独特的丝织品,当然是和其它手工制品一样都是物质文化产品,但是织造云锦的所有工艺流程和手工艺人的织锦技艺才是非物质文化等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陶立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评价与保护
下一条: ·[刘晓春]谁的原生态?为何本真性?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