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王小甫]拜火宗教与突厥兴衰——以古代突厥斗战神研究为中心
  作者:王小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20 | 点击数:19010
 

四、关于阙特勤

  我们讨论的鸟身祭司墓石的主人阙特勤,是复兴东突厥汗国(682-745)的可汗骨咄禄(?-691)的儿子。史料记载,骨咄禄死时,诸子尚幼,其弟默啜遂继立。开元四年(716)默啜战死,“骨咄禄之子阙特勤鸠合旧部,杀默啜子小可汗及诸弟并亲信略尽,立其兄左贤王默棘连,是为毗伽可汗”;毗伽“性仁友,自以得国是阙特勤之功,故让之,阙特勤不受,遂以为左贤王,专掌兵马。”[112]毗伽可汗、阙特勤、暾欲谷构成了当时东突厥汗国的三驾马车,三人且都留有墓碑。在两《唐书·突厥传》有关部分,记载最多的是老谋深算的暾欲谷的事迹,关于阙特勤,除了上述对毗伽的拥立,只有唐人张说在一次议论中提到其“善战”,余更无言。阙特勤碑也只是将其“善战”具体化,列举出他参加的那些战斗,而且绝大多数都发生在默啜任可汗时期。[113]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唐朝对暾欲谷之死却毫无表示,甚至还造成了和阿史德元珍莫知谁何的历史公案;[114]而开元十九年(731)“阙特勤死,(唐玄宗)诏金吾将军张去逸、都官郎中吕向赍玺书入蕃吊祭,并为立碑,上自为碑文,仍立祠庙,刻石为像,四壁画其战阵之状。”[115]其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一年后去世的毗伽可汗(史官撰碑文)。显然,阙特勤在东突厥汗国还有比直接作战更重要的作用。由于其墓地(瘗骨石室)出土了有鸟身祭司的葬具,因而阙特勤应该也是政教大首领,我认为他很可能就是当时东突厥汗国的拜火教大祭司(dastur)。[116]
  传统的观点认为,拜火教不译经典,因而很少在伊朗语族群外流行。[117]现在看来,既然突厥人能与粟特人至少在精英层面形成种族文化混融,[118]早期突厥碑铭都使用粟特语,[119]而后来的突厥文也是利用粟特文字造的,拜火教在突厥人中间传播甚至为其操持都是可能的。其实,《安禄山事迹》就说他是“营州杂种胡”,“母阿史德氏为突厥巫,无子,祷轧荦山,神应而生焉”;安禄山自己也承认:“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女。”[120]突厥巫而祷伊朗神,明为拜火教祭司无疑。我们在古突厥文三大碑[121]里也都可以找到拜火教信仰的痕迹。例如:
  三大碑里提到的崇拜对象主要有上天、Umay与神圣的水土神灵,以及于都斤山。我认为,这里的Umay和水土神灵不应该被理解为并列关系,而应理解为修饰关系,即神圣的水土神灵Umay。[122]正因为二者所指同一,所以也可以在不同的场合分别单独使用,如阙特勤碑东面第10-11行:“上面突厥的上天,[下面]突厥神圣的水土[神灵]”;第31行:“托像Umay女神一样的我母可敦的福”。[123]那么这个Umay女神究竟是何方神圣呢?我以为就是拜火教的土地和丰产女神Ārmaiti(=Spenta Ārmaiti,意为“神圣的Ārmaiti”),她也被比定为来自西亚中东的娜娜(Nanai)女神。[124]更重要的是,后者至少在安息王朝时代就已经被拜火教的阿娜希塔(Anahita)所吸收消化。阿娜希塔兼具母亲女神、河水女神从而丰产崇拜等性质的神格,因而得以取代水神Varuna的位置而与阿胡拉•马兹达、密特拉构成“三联神”。[125]《北史·突厥传》记载突厥习俗,提到“又以五月中旬集他人水[126]拜祭天神。于都斤西五百里有高山迥出,上无草树,谓为勃登凝梨,夏言地神也。”这两处应该就是古代突厥人祭祀水土神Umay/Ārmaiti/ Anahita的地方。
  在三大碑里多次出现“飞去了”(阙特勤碑东面第16行)、“在天堂”(阙特勤碑东南面)、“升天”(阙特勤碑西南面)、“在天之灵”(毗伽可汗碑东面第35行)的说法,如我们前节对布古特碑的分析,这表达的是拜火教关于死亡的观念。因此可以认为,其中所谓的“上天”(Tengri),就是指拜火教大神阿胡拉·马兹达。突厥人有敬日崇东的习俗,前辈学者韩儒林先生曾指出:“碑文中每言及方向,必先曰东方,此亦有故。《北史·突厥传》曰:‘牙帐东开,盖敬日之所出也。’突厥以东方为上,《阙特勤碑》突厥文主文刻于东面,中文在西面者”。[127]据我研究,这其实属于拜火教对密特拉(Mithra,太阳神)的礼拜奉事。[128]而且我认为,古突厥语的ötükän于都斤本义为“火之主”,[129]现在看来,这就是指拜火教里的最高级圣火Ādūr-ī Warahrān或Ātaš Bahrām“战胜之火”即斗战神之火(Vərəθraγan- ātar)。[130]由此可见,拜火教的主要礼俗传统——对“三联神”和斗战神的供奉,仍然为阙特勤时代的突厥人所坚持。
  同布古特碑一样,三大碑里也可以见到“上天保佑”(暾欲谷大碑南面第9行)、“象天一样,从天所生的”(阙特勤碑南面第1行)、“上天保佑我有福运”(阙特勤碑南面第9行、东面第29行)、“不朽石碑”[131](阙特勤碑南面第11行等)、“托像Umay女神一样的我母可敦的福”(阙特勤碑东面第31行)等拜火教惯用语。碑文里还常常见到以上天的名义对突厥民众进行呼吁或责备,可见拜火教在古代突厥社群有广泛的受众。两《唐书·突厥传》记载,毗伽可汗“欲城所都,起佛、老庙”,被暾欲谷劝止,其理由是“若筑城而居,改变旧俗,一朝失利,必将为唐所并。且寺观之法,教人仁弱,本非用武争强之道,不可置也。”毗伽接受了他的意见。以佛、老仁弱与之对举,暾欲谷所谓用武争强之道应该就是供奉战神之火、标榜惩恶扬善的拜火教。
  除了有鸟身祭司的墓石之外,阙特勤死后“仍立庙像,四垣图战阵状”,情形看来和国内发现虞弘、安伽、史君等移民首领之拜火教葬具都有装饰图案差不多。这也从一个方面印证了文献史料的记载,如《隋书·康国传》:“婚姻丧制,与突厥同”,康国即中亚粟特地区的Samarkand,和安(Bukhara)、史(Kāshāna/Kashsh或Kishsh)等都属于所谓昭武九姓。尽管文献中说阙特勤祠庙“刻石为像,四壁画其战阵之状”,考虑到其宗教背景,我还是认为,要正确理解这些装饰图案的内容,拜火教图像艺术中的安息传统不应忽视。如前所述,这一传统为萨珊王朝所继承,形成了热衷于图写王者显贵战阵之状的特点。[132]拜火教祭坛上供奉的是圣火,祠庙的装饰图案有渲染气氛和宣传教义的作用,如九、十世纪敦煌的祆祠或火祆庙举行的赛祆活动,甚至还得到官方的支持。[133]所以史料说阙特勤庙像建立,毗伽可汗“默棘连视之必悲梗”。[134]
  毗伽可汗“自以得国是阙特勤之功”,因而对阙特勤有特殊的怀念之情是可以理解的。阙特勤碑东南面说:“愿您在天堂,犹如在世上”,则是不折不扣的“王者灵光”观念的表达。现在看来,年轻的阙特勤能够纠合旧部,起兵消灭政敌,从而拥立兄长为可汗,恐怕并不仅仅因为“骁武善战”,很可能还凭借着其宗教地位和影响。我们前面提到,漠北出土的阙特勤头像(颇疑即其祠庙所立之像)戴全鸟鶡冠,这或许显示其特勤身份为一类武官。但是,中国传统鶡冠本为双鶡尾,唐代饰以鶡鸟全形,当是受萨珊王冠影响,而所谓鶡鸟,就是拜火教中斗战神化身Vareghna鸟的原型。因此,阙特勤头戴鶡冠,很可能也是其宗教身份和地位所致,这与其墓石饰以鸟身祭司是一致的。[135]
  可是,阙特勤死后仅一年,毗伽可汗竟被其大臣梅录啜毒杀。该梅录啜曾于开元十五年(727)受毗伽派遣出使唐朝献吐蕃密约,受到玄宗的隆重款待和报答,“诏朔方西受降城许互市,岁赐帛数十万。”[136]然而,事情过去了五年,阙特勤才死,就发生了这样的惨祸,其间缘故殊不可解。无论如何,据史料记载,毗伽“药发未死,先讨斩梅录啜,尽灭其党。既卒,国人立其子为伊然可汗。”[137]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东突厥汗国的最后十余年处于不断的动乱之中,终于在745年被异教的铁勒诸族所建回纥汗国取代。
  从现有材料看,不排除东突厥末年陷入内乱有宗教因素起作用。有几个现象值得注意:
  1、史料记载,毗伽欲起佛、老庙,被暾欲谷劝止,似乎显示汗国最高层在宗教问题上并不完全一致。然而,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漠北毗伽可汗陵墓掘得一顶金冠,整个呈一正面展翅的飞鸟形状,[138]与阙特勤头像鶡冠之Vareghna鸟形状姿态全同。莫非阙特勤死后毗伽兼领了汗国大祭司?事颇令人生疑。
  2、据研究,粟特移民聚落的政教首领(萨保)都是世袭的,[139]印度帕西人的大祭司职务也是由其家庭把持的。[140]一般认为,突厥可汗阿史那氏的通婚氏族是阿史德氏,[141]暾欲谷以女婆匐嫁毗伽可汗,所以有学者将其考证为骨咄禄复兴时的谋臣阿史德元珍[142]也不无道理。更重要的是,《安禄山事迹》说其“母阿史德氏为突厥巫”即拜火教祭司,也就是说,与突厥可汗通婚的暾欲谷本来是祭司家族。那么,阙特勤作为政教大首领或许只是一个特例,即发生政变的结果?[143]
  3、毗伽死后继立的伊然、登利为兄弟。“登利者,犹华言果报也。登利年幼,其母即暾欲谷之女,与其小臣飫斯达干奸通,干预国政,不为蕃人所伏。”[144]勘比史料可知,登利即突厥语Tengri“上天”,果报即从天所生。登利曾遣使唐朝贺新年,曰:“礼天可汗如礼天,今新岁献月,愿以万寿献天子。”[145]据我们前面对突厥碑铭的考证,这些用语都不难看出拜火教色彩。所以,出身拜火教祭司世家的暾欲谷之女干预国政,很难不与宗教事务有关。
  我想,在这里提一下突厥汗国前期颉利可汗(?-634)败亡的教训应该是有意义的。据史料记载,“颉利每委任诸胡,疎远族类,胡人贪冒,性多翻覆,以故法令滋章,兵革岁动,国人患之,诸部携贰。频年大雪,六畜多死,国中大馁。颉利用度不给,复重敛诸部,由是下不堪命,内外多叛之。”[146]众所周知,唐人所谓诸胡、杂种胡,就是指中亚信仰伊朗宗教的九姓胡即粟特人。[147]由此让人想到拜火教在萨珊波斯后期的状况:“由于人们的信仰,得到王权支持的拜火教会控制了他们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神职人员既解释法律又执行法律,这就给了他们巨大的权势”;“无疑,到萨珊王朝末期,这一古老的国家宗教,由于它那众多的盛大祭坛,它那繁缛的仪式礼节,它的捐赠供养以及对牺牲和祭品的需求,已经以各种方式形成了对财富和土地的巨大蠹耗。”[148]
  最后,异教的回纥汗国在草原继兴,不久却宗奉了拜火教的异端摩尼教,这一情况对于理解拜火教在此前突厥汗国的命运也是有帮助的。陈寅恪先生曾说:“北突厥或东突厥之败亡除与唐为敌外,其主因一为境内之天灾及乱政,二为其他邻接部族回纥薛延陀之兴起两端”,[149]信哉此言。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象牙塔·国史探微 2007-03-12 17:04:5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绘图本《清俗纪闻》——全面再现清代社会生活的民俗画卷
下一条: ·[王青]早期狐怪故事:文化偏见下的胡人形象
   相关链接
·[马荣良]寒食节的异域渊源·[海力波]从《庐江民》看唐代志怪中的祆教仪式
·[赵洪娟]端午竞渡习俗与祆教文化之关联探蠡·[赵洪娟]潮汕“出花园”成人礼之祆教因素探究
·[朱靖江]二郎神崇拜与祆教“七圣刀”遗存比较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