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陆薇薇]日本民俗志的立与破
  作者:陆薇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9-11 | 点击数:11096
 

  (三)区域研究法与《胜田市史·民俗篇》

  同时,随着学科建设的推进,日本民俗学出现了研究范式的转变。第二代学者开始重新检验柳田国男的研究方法,“福田亚细男批评柳田国男民俗学的重出立证法把民俗调查和研究完全分开的同时,在人员分配上也把调查者和研究者明确区分开……从调查内容到调查方法和调查报告的完成,都不允许调查者加以个人的价值判断和分析”。福田强调调查和研究的统一,他与同时期的宫田登等学者共同倡导区域研究的方法。所谓区域研究法:“是在民俗事象传承的区域内分析和解释民俗的研究方法。过去的民俗调查的目的,是为全国范围的比较研究提供资料,从而不提倡调查者在调查过程中进行分析和解释民俗,只要求调查者拿出原原本本记录当地民俗事象的调查报告。近来,作为对这种调查和研究相脱节的做法进行反省的结果,民俗学研究中出现了将调查与研究结合起来的研究趋势。这种在调查过程中分析和解释民俗的研究方法就是区域研究法。”

  在区域研究法的指导下,日本民俗志的形态也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首先,如本章第一节提及的座谈会的内容所示,民俗志打破了原有的界限,成为调查、记述和研究的综合体。具体来说包括“调查目的的设定、调查区域的选定、调查团体的编成(设定各自负责的调查课题)、基于文献的事先研究、预备调查的实施、正式调查的实施、补充调查的实施、报告书的执笔”等内容。民俗志不再是民俗学研究的附属品,其本身被定位成“一个有主见的研究成果”。其次,民俗志朝着细致化的方向发展。此时的日本民俗学研究强调区域性、精确性,所以在撰写民俗志时需先细致调查某个限定区域的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执笔时则在原有的大项目下又细分很多小项目来详细记录。再者,传承母体论等的提起使日本民俗学逐渐以“把握个别传承母体中民俗的相互关联并进行分析,导出民俗事象的形成及开展过程”为目的,这要求民俗志在记述时把该传承区域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考量,不能简单罗列民俗事象,而要关注民俗事象之间的关联性。

  这一时期对于学术型民俗志和行政型民俗志没有明确的区分,或者说由于撰写的主体大体是相同的,都是民俗学者,所以行政型的民俗志中也寄托着某种学术理想,成为学术实践的一部分。

  以《胜田市史·民俗篇》为例,该民俗志由宫田登、福田亚细男、平山和彦、佐藤次男4人主导编写,从1970年策划到1975年完成历时5年。虽然沿袭了“民俗调查研究”的团体调查及标准化记述模式,但也有创新之处。例如,1973年他们集中调查了胜田市内名为“下高场”的一个村落,细致调查其中的民俗事象并探究家族制度、亲族关系等体现的共同体的有机结构。由于是地方史的编纂工作,最终归纳总结成胜田市史,但于宫田、福田等人而言,对于下高场这样一个小村落的调查研究才更符合区域研究法的要求;比起《胜田市史·民俗篇》,1973年编写的《关东北部一村落的家与村:茨城县胜田市下高场》才更接近他们心目中理想的民俗志。

  (四)民俗志的定义

  日本民俗志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迎来了鼎盛期。民俗志的鼎盛期也是日本民俗学的鼎盛期,拥有民俗学专业素养的第二代学院派学者活跃在第一线,他们编写了民俗学概况等教科书,按照学科建设规范将民俗学这门学问“体系化、组织化以及制度化”,同时他们开始从学术角度规范“民俗志”一词的内涵,使之成为专业术语。

  和歌森太郎认为:“在日本民俗学中,已形成按地域撰写民俗志、将民俗的全貌依照采集调查的体系来记述的方式。随着乡土史志编纂、发行的繁盛,其中逐渐开始包含民俗志的部分,但通常来说我们还是把独立成册的称为民俗志。”“民俗志多由一人独自撰写,其内容不完全统一。各地的自然、历史条件不同,民俗志的内容也自然会有所区别,但大多数民俗志都从该地的自然、历史、社会概况入手,涵盖社会经济规范、衣食住行、交通交易、人生礼仪、年中行事、祭祀、民俗艺能等内容。”

  坪井洋文对上世纪70年代民俗学的空前盛况是否能给人们带来幸福进行反思,质疑为何要创作民俗志?他认为应提高民俗志创作的问题意识,指出为了应对50年前日本人所面对的问题而制作的调查项目是否能对当下日本人的生存目的、方向有所贡献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也与日本民俗学的发展方向紧密相连。并且由于目的、意识、制作方法的不同,他建议把“行政民俗志”和“学术民俗志”区分开来。坪井之后还提出了以民俗志构建人们的新价值观等理想。

  岩崎真幸等则将民俗志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记录的阶段,与具体的地方社会相结合进行民俗资料的记录;第二阶段为解释含义的阶段,从多样化的资料中探究民俗变迁的过程、民俗与社会的关系、民俗事象的含义;第三阶段为解决问题的阶段,重新反馈到当地社会,发现当地存在的问题并解决之。”

  这些定义既有对已有民俗志的归纳总结,也有对已有民俗志的反思和对未来民俗志的期望。如高丙中所说,“志”是一种文体、一种方法,而这一时期日本民俗学将“民俗”研究对象限定为“民间传承、民俗社会、民俗文化、民族底层文化”,所以我们可以说该时期的日本民俗志指的是:对民间传承、民俗社会文化进行细致的团体调查、严谨记录,并在其原生的地域社会中对其进行整体把握、追本溯源的过程,以及标准化作业的成果报告。它在文化财保护、地方史编纂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过度的模式化又局限了它的发展,且随着地方史编纂活动等的退潮,民俗志的价值及影响力大幅减退。之后,日本民俗学界出现了二、三代之间的交替,新一代的部分学者对民俗志的反思来得更加猛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条: ·[马克·本德尔]印度东北与中国西南的民族志诗歌
下一条: ·[吴凤玲]民众生活中的岫岩满族皮影戏及其传承保护
   相关链接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
·[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
·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
·[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
·[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王杰文]表演的民族志及其伦理困境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喀毛措 东主才让]藏族女子成年礼”的仪式传播解读
·[柏仙爱]礼俗互动传统中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乌丙安]完美提升民俗志编纂形式的新探索 ——《青海民俗志》序
·[赵宗福]全面系统科学记述,彰显青海民俗文化·[李建宗]书写青海民俗生活的皇皇巨著 ——简论《青海民俗志》
·[朝戈金]民俗志书写探索的创新成果 ——《青海民俗志》序·彰显青海民族优秀文化的力作《青海民俗志》出版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