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2017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情况报告
  作者: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7-26 | 点击数:8836
 

  三、年度工作成效

  (一)带动效应明显,非遗传承队伍扩大

  研培计划让传承人群进一步认识到其所持有非遗项目的重要价值,激发了他们保护传承非遗的积极性、责任感和使命感。各校研培班上,都出现了学员之间比学赶超的热烈场面。大量研培学员在培训结束后成为了当地非遗传承的领头人,通过举办培训班、设立协会组织、开展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创立企业等方式,播撒非遗“火种”,带动更多乡镇、村基层群众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培训一人,带动一片”的现象不断涌现,各地非遗从业人员数量明显增加,非遗传承人群队伍得到有效扩大。

  陕西师范大学学员田亚莉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宜君剪纸传承人,参训后她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从业目标,将传承、传授剪纸文化作为首要工作任务,积极为当地社区、妇女社团、老年大学、校园儿童以及高校学生等传授剪纸文化,每年传承培训达2000余人次,并带动创业人员500余人。天津美术学院学员闫飞在参训后,组织其所在的天津市复兴区美术教师开展培训,并会同参训同学设立了邯郸市教育剪纸艺术协会,将剪纸的发展历史、流派、文化、技巧等义务传授给学员。江南大学研培学员莫元花为了帮助更多留守妇女就业创业,面向全县免费开展乱针绣技能培训,开班20期培训学员近2000人。在其带领下,目前鲁垛镇有刺绣企业及绣坊、绣庄30多家,从业者达3000多人。

  (二)学有所得,非遗传承人群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通过在高校学习专业知识,开展技艺研习和跨界交流,非遗传承人群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一批优秀学员成为了各地非遗保护传承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

  技艺水平显著提高。2017年以来,研培学员在传统工艺各类比赛、评比活动中频频崭露头角。如江苏省多位研培学员在省、市级乡土人才技能大赛上被评为“三带”能手。中南民族大学剪纸培训班学员包揽了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大赛上剪纸类金、银、铜奖。黄山职业技术学院“歙砚制作技艺”培训班中6名学员荣获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歙砚技艺大赛“工匠之星”荣誉称号。陕西师范大学学员王春莉在参与学习后参加了西安市妇联组织的“第六届妇女手工艺大赛”,荣获两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同时,一批研培学员先后入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多名学员作品被相关博物馆、院校等收藏。

  产品设计、制作能力明显提升。通过研培,学员提高了审美水平,增强了艺术修养,创作出越来越多符合当代审美、生活需要的作品。如参与江南大学研培的徐州香包学员孙建、张世美,与母亲王秀英一道,受培训课程的启发,设计改良的“真棒”香包,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马庄时,受到总书记称赞。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度,江苏省研培学员依托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开发各种非遗衍生产品1760多个。2018年春节期间,一批优秀研培学员结合当下审美和生活需求,创作的剪纸、年画等产品广受市场欢迎,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各大媒体的特别关注和多次报道,反映出研培学员的学习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肯定。

  市场意识逐渐增强。一些学员在参加培训后,加强交流、合作,成立合作社、工作室等,开发与制作非遗产品与非遗衍生品,在订货、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科学分工,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版权注册,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非遗”“互联网+传统工艺”,利用新媒体将产品在互联网中进行销售。

  (三)教学相长,高校非遗教研能力和相关专业建设得以加强

  研培计划为高校参与非遗保护、研究和传承实践搭建了平台。在研培教学、学员回访等工作中,各高校研培项目组与非遗传承人群、所在社区、文化行政部门和相关企业、单位建立了长期深入的联系与合作,畅通了高校开展非遗研究的渠道,培养了一批专业师资队伍,提高了学术研究能力,丰富了研究成果。

  多所高校围绕非遗或传统工艺,申报了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发表了学术论文。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申报并获批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建立了“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部重点实验室”,为传统工艺传承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寻求技术解决方案。陕西师范大学申请并获批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郑州轻工业学院先后申报并获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河南省社科联项目2项。江南大学研培项目组在核心期刊发表纺织类非遗保护传承相关论文13篇。怀化学院2017年发表侗锦织造技艺相关论文17篇,实施与侗锦和侗族传统文化相关科研项目20项。云南艺术学院先后获批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项、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分别设立了“山东省传统工艺重点实验室”。

  部分高校以研培计划为抓手,增设相关方向和专业,带动了本校相关学科建设。如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相关学科下增设了“非遗文化传承”“非遗影像传播”“多民族文学与文化遗产”“国学与文化传承”四个研究方向。高校开展非遗保护的专业能力明显增强。

  (四)非遗保护理念得到有效传播,社会认同不断扩大

  实施研培计划以来,参与高校、非遗传承人群和广大非遗爱好者的积极参与,全国各地学员作品的展览展示及各类平台、媒体的多频次宣传,让社会广泛了解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主旨与目的,进一步提升了非遗保护和研培工作的可见度和社会影响力。如浙江省各参与院校通过各类媒体推送报道265篇次;安徽省各媒体年度报道100余篇,网络搜索条目近5000条。清华大学等院校还利用研培计划积极开展非遗进高校活动,组织研培学员开展与高校师生的面对面交流,促进了非遗项目在高校中的广泛传播。“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走进现代生活”“在提高中保护”等非遗保护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同。

  同时,随着研培计划的深入实施,交流和合作平台广泛搭建,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的热情高涨。越来越多的企业、设计师、行业协会、媒体组织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队伍中来,一支非遗保护的社会队伍正在形成。

  (五)带动就业增收,助力精准扶贫

  研培计划把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与就业增收有机结合起来,一批优秀的“校地”、“校企”合作项目、传统工艺工作站合作项目与优秀骨干学员企业,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带动当地民众就业增收,有力地将研培计划与精准扶贫、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为困难人群创业增收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文化和旅游部组织下,上海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青海民族大学、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等院校定向为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培训传统工艺和其他非遗项目传承人,目前已举办研培班9期,培训学员335人。贵州省文化厅实施《贵州省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2016-2020年)》,将研培计划助推扶贫工作的重要路径,2017年度部署安排20个极贫县和14个极贫乡(镇)文化部门组织举办培训班,帮助传承人群提升技能、助推就业脱贫,现已完成培训6期,参训学员共358人。南京特殊师范学院、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等还与残联进行了对接,加强了对残疾人群的帮扶。

  一批优秀的研培学员成为了脱贫增收的中坚力量。如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学员杨昌芹参训后返乡举办竹编工艺技术培训班,培训了近千名贫困群众,同时还创立竹艺公司,带动了当地20余名留守妇女就业,年营业额已达到300多万元。今年两会期间,作为人大代表的她受到了广泛关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员阿牛阿呷是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彝族服饰州级传承人,目前,她创立的凉山诺苏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带动凉山境内300余名绣娘居家就业,并会同当地院校“民族织绣”专业,培养了1000余名贫困彝族女孩。贵州民族大学研培学员韦波将过去的家庭式作坊变成民族服饰加工厂,采取外派刺绣的做法,让200多名布依族“绣娘”在各自家中加工,间接解决就业人数达200多人,辐射带动发展300多户,其中38人来自贫困家庭,每人每月大约增收2000元。

  个人收入的增加激发了非遗传承人群保护传承非遗的内生动力,也激发了非遗所在社区的内在活力。在各级政府、社区民众的广泛参与下,非遗保护全面介入社会经济发展,在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增加收入等方面使传承人群受益,使广大民众受惠。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 “ 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 2018-07-21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乌丙安 吴效群]机遇还是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民俗学发展
下一条: ·2018年非遗传播高级研修班在京举办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