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扈耕田]中国国花溯源
  作者:扈耕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4-21 | 点击数:11743
 

  (四)牡丹在明清两代的普遍认同

  当然,除了在民间心理中与国家、民族的隐喻关系、意义联系之外,牡丹要取得国花之称呼,还需要更为广泛的民间认同。这种认同感,同样有着对传统审美体验的继承。唐宋时期,牡丹就开始成为名花。尤其是在唐之东西二都、宋之东西两京,自帝王至庶民,对牡丹观赏之热,近乎痴迷与疯狂。周敦颐《爱莲说》有云:“牡丹之爱,宜乎众人矣。”此可谓牡丹唐宋之时广受世人宠爱的真实写照。而至明代,牡丹的种植更广,除京城之外,曹州、亳州等均成为著名的种植中心,士庶的牡丹之爱,与唐宋相比有增而无减。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但与牡丹的喻义有关,也与时代的特点密切联系。其突出表现有三点:

  1.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刺激了人们的求富心理

  人们对花的崇拜,可以说是远古植物崇拜的一种延伸,一定程度上类似于一种宗教信仰功能。那就是这些花应当具有给人类以精神动力和心理慰藉的功能。在明清两代,由于商品经济的空前发达,人们求富求贵的心理欲求极其强烈,作为富贵花、别称百两金的牡丹,显然在百花之中最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内心幻想。因此牡丹作为吉祥富贵的象征,在明代得到了自唐代以来最为充分的张扬。徐渭在《牡丹赋》中就批评那些贬牡丹者为“将尽遗万物之浓而取其淡朴”,且云:“且富贵非浊,贫贱非清,客者皆粗,主则为精。主常皭然而不缁,客亦胡伤乎随寓而随更?如吾子怼富贵之花以为溷己,世亦宁有以客之寓而遂坏其主人者乎?”这里的富贫清浊之辨,充分展现出一种全新的观念,表明那种以贫寒枯瘠为高洁之观念已经发生了动摇,对富贵的追求已经直言不讳。在这种观念下,追求富贵不再被视为俗人的专利,而成为了雅俗的共同目标。甚至于身居藩王之尊但却以韬光养晦为尚的朱有燉,也写下了一百多首歌咏牡丹的诗歌与《洛阳风月牡丹仙》、《十美人庆赏牡丹园》、《天香圃牡丹品》等数部杂剧,成为了古代创作牡丹作品最多的作家。

  2.阳明心学带来的个性解放思想

  明代中期,王阳明高张心学旗帜,以心即理、致良知来抗衡程朱理学的至高哲学范畴——天理。至其后学颜钧、何心隐等人,更以异端自居,强调个人欲求的合理化,遂使追求个性解放、自我扩张、个人情欲,俨然成为一种思潮。这个思潮不仅对士大夫影响深远,而且被市民广为接受。而牡丹的艳丽、热烈与奔放,在唐代就被视为个性不羁的象征。如舒元舆著名的《牡丹赋》描绘牡丹盛开之情形有云:“动荡支节,如解凝结。百脉融畅,气不可遏。兀然盛怒,如将愤泄。淑色披开,照耀酷烈。”所传递的正是一种豪迈奔放、不可阻遏的生命体验,与持重、内敛的理学品格显然有异。牡丹品种、色彩、姿态的不同,更使其千姿百态,各具个性。故在徐渭的《牡丹赋》中就穷形尽相地描绘了不同牡丹的个性、气质与神韵,且云:“意所想而随存,奚援引之数姝可罄比而殚论。”表现出对牡丹神态各异、各具个性之美的由衷赞扬。另一方面,在元代牡丹已经成为世俗情欲的象征。珠帘秀《正宫·醉西施·无题》已经发出“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宣言。至明代汤显祖在著名的《牡丹亭》中,又进一步虚构了杜丽娘在牡丹亭下因情感梦的旖旎故事,牡丹俨然成为了男女主人公情欲结合的媒介。此后大量的小说、民间故事也都把牡丹视为催生爱情的催化剂。如清代蒲松龄的《葛巾》即以曹州牡丹仙子作为爱情的女主角。这些虽出现于文人笔下,但无不是民间心态在文人作品中的投射。

  3.社会转型期明清士人复杂的心理需求

  在中国古代花卉文化中,牡丹的象征义最为多元,由她可衍生出许多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象征意义。除上文所云富贵气象之外,她还被赋予了坚贞、忠诚、高洁、端正、谦逊等品质。明清时期,正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转型期,加之朝代更替等重大事件的影响,人们的心理需求趋于复杂而多样。牡丹象征义的多元性正好可以满足人们这种复杂的精神需求。因为不同层面的接受者均可从牡丹当中找到自己所认可的内涵,所以牡丹的受众范围便得以进一步扩大。如元明之际史迁《牡丹赋》称:“草木无情,有时得名,愿保坚操,如松之贞。”清初李渔《闲情偶寄》云:“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如其有识,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花王之封,允宜肇于此日。”其后,李渔自秦之巩昌,载牡丹十数本而归,同人嘲之:“群芳应怪人情热,千里趋迎富贵花。”李渔答曰:“彼以守拙得贬,予载之归,是趋冷非趋热也。”清初魏禧的《借一亭赏牡丹诗序》云:“世徒以牡丹为富贵,富贵无常,何足道?是花荣衰不忘故主,今又能如主人以好客,以谓花之君子可也。”凡此皆取牡丹的坚贞、忠诚之义。而史迁《牡丹赋》称:“众芳秀发,我则后出。”施闰章《牡丹赋》云:“不与时竞兮,大肆其华。遗世兮独立,与并美兮不可得。”二者都借牡丹虽艳丽异常而不与百花争春、自甘寂寞的谦逊、超脱品质来自我标榜。其他诸如以白牡丹象征品性之高洁,以黄牡丹象征品性之端庄等,更为常见,此不一一举例。

  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接受者有着不同的精神及心理需要,牡丹在唐代之后能够得到如此广泛、持续、热烈的尊宠,在花卉之中实属罕见。究其原因,除了植物学上的特点之外,牡丹所隐寓的民族、国家意识及多元的文化内涵在其传播、接受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尤其是明代,在新的经济形势、文化思潮及社会形态下,牡丹的受众范围空前扩大,而唐宋以来形成的牡丹与民族、国家、政权的历史经验与记忆被重新激活且加以强化,世俗情感与国家、民族意识在牡丹之上相互交融,使牡丹终于被冠以国花的称号。当然,这种国花之称长时期内仅仅是民间行为,反映的也仅仅是民间心态、民间情感,但他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持久。所以历经数百年后,这种民间心理最终上升为国家意志,至清末牡丹终于被正式敕立为国花。今天,牡丹依然是深受民众喜爱的花卉。因此牡丹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的文化形态,更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存在。而认真梳理中国国花之称的历史演进,探寻牡丹之所以被尊为国花的深层原因,不仅可以使我们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原载于《民俗研究》2010年04期。注释从略,详情参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李永平 樊文]民族民间屠龙文本与禳灾隐喻
下一条: ·[高岛叶子]日本传统故事与阿伊努英雄叙事诗中英雄的诞生条件
   相关链接
·[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朱慧慧]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的历史溯源与空间建构
·[沈婉婷]昆仑龙脉观念溯源·[李小玲]反本溯源:对中国民间文学概念及理论的反思
·[萧放]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中华·[周臻]“能织牡丹见奇功”:曹州绳编的文化研究
·蚩尤形象溯源·陈华文:元旦溯源
·[王崇印]民间“国”字号评选中的民俗文化价值·第二届民间信仰研究高端论坛在黑龙江牡丹江市召开
·第二届民间信仰研究高端论坛在黑龙江牡丹江市召开·[韩忠 杜晓初]中国花朝节研究进展(仅题目)
·[王璐]汉语“民族志”溯源再议——以中国早期西南边疆民族调查为例·第四届全国花儿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中国民俗学会二级研究机构工作交流会在牡丹江市召开·[刁丽伟]牡丹江地区满族祭祀仪典程式化的研究
·第四届海峡两岸民间文化论坛暨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牡丹江召开·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在牡丹江市成立
·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在牡丹江市成立·[王婷]传统时期中国花神信仰的生态内质及现代价值转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