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当非遗遇上直播:新媒体为非遗传播赋能
  作者:本报记者 李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9 | 点击数:4639
 

      搭建与年轻人的联系纽带

      传播推广路径的优化只是扩大了外界了解非遗文化的窗口,并不能代替非遗项目自身的与时俱进和自我改良。让更多的人知晓和认同非遗文化,破除传播方式局限与文化本身的创新缺一不可。

      直播正在让非遗传播更加垂直化。斗鱼直播总编辑李喆说,直播其实是一种人际传播方式。通过把非遗传承人请上平台,将技艺制作过程通过直播的方式播放出来、留存下来,其实已经是一种活体的传承。如果有观众喜欢某个类型的产品,他们会“誓死追随”。如果某件商品是为网友们量身定作的,那网友与传承人之间的互动联络会更密切。因此,对于技艺的传承也会变得跨地域性和多元化。

      杨程也表示,直播其实是一种圈层文化,每一个非遗的背后其实都有自己的圈子,在移动互联网的碎片传播方式下,每一个小的IP周边会吸引一批固定的受众,未来,无论是从传播、品牌还是商业的角度,一个拥有圈子的非遗项目都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非遗项目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与当今社会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消费取向存在先天隔阂。非遗如果不拉近与主流消费的距离,不仅自身的文化价值无法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而且还面临着传承的危机。

      对于下一步如何进一步利用好现代的传播手段,让非遗慢慢走近主流的大众传播视野,萧放认为,非遗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文化项目,而网络直播又是很现代的媒体方式,目前直播非遗还处在尝试阶段,今后还应不断完善,多选择大众关心的非遗项目,提前做好准备,加深研究性以及文化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让非遗“活”在大众身边。

      卢岚也建议,下一步应该针对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结合网络直播的传播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策划;不断发掘、吸引新的非遗传承人,鼓励他们通过网络直播开展非遗传承与传播。

      陆先高表示,光明网未来还会进一步创新传播手段,除直播外,还可以充分利用VR、AR等新媒体技术,同时要与非遗界的专家们合作,不断扩大影响,发掘新的非遗传承人,鼓励他们加入直播,并让传播更具系统性、逻辑性、针对性。

 

本文原载:《中国文化报》2017-09-09,第1版:文化财富周刊头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
下一条: ·10卷本《中国工尺谱集成》见证民间音乐生态体系
   相关链接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