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邹农俭]跨学科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
  作者:邹农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2-24 | 点击数:4942
 

  (2)激励机制

  由于学科体制的限制,各种管理体制也呈僵化,特别是激励机制。就目前来说,在研究领域,学术成果的发表、科研奖项的评定、科研项目的申请及拨款、职务的晋升等等都是以单学科为轴心来运作的。学术研究领域缺乏对跨学科研究应有的激励机制。跨学科研究,往往说起来十分重要,但事实上难以落实。同时,在现行科研体制之下,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也面临重重困难,一些具备跨学科研究的专业知识和兴趣的专家学者,由于得不到支持而陷入困境,继而放弃跨学科研究。因此,对于跨学科研究,应当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思想上给予重视,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在项目的立项、成果的奖励方面对跨学科研究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必要的倾斜。

  3.调整目前高校的学院体制

  高校应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承接载体。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学院设置都为按照学科专业来设计的,大多为一个学科设置一个相应的学院,有的是过去的什么什么系换块牌子改称为学院,一般大学里有二三十个学院。学校配置资源时也是按照学院为单元来进行的。学院与学院之间是平行关系,相互独立,一般是一个处级单位。学院是实施教学、科研的实体,在学院内部进行学科建设。这种学院设置,由于是按学科来划定的,所以在进行同样是本专业的教学、学科建设显得得心应手,应付自如,但由于学院与学院之间界线分明,壁垒森严,如要进行不同学院之间的联合、协同攻关、合作研究则难以办到了。而现在许许多多重大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本身是“问题”,不是专业,不是单一学科,对这些“问题”需要多个学院、多个学科来协同攻关,这种学院体制就力不从心了。所以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学院体制难以承担起跨学科研究的重任。现在有的研究型大学已经感到这方面的问题,有的在学院的架构基础上,建立若干高于学院的学部,旨在使得跨学科研究有操作的平台;有的缩并按专业划分的小型学院,将若干互相关联、比较接近的学科、学院组建形成规模比较大的学院,也是想便于综合性地来研究问题,实施跨学科研究。从发展趋向来看,将若干相互关联的学科整合在一个规模较大的学术单元里,称学院也好,或称学部也罢,并将这种学术单元实体化,使之成为高校中的重心所在,应当是我国高校学院体制演变的基本走向,在这个新的学院体制内,跨学科研究就能比较顺利地进行了。

  注释:

  ①刘霓:《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与实践》,《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②文洪朝:《跨学科研究——当今科学发展的显著特征》,《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③冯刚:《跨学科研究何以可能?》,《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④赵文平、吴敏、王安民:《我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的障碍与对策研究》,《学科建设与发展》2006年第3期。

  ⑤刘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与理论创新》,《创新论坛》2005年第26卷,第1期。

  ⑥罗卫东:《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理论创新的新路径》,《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⑦席酉民:《大学学科交叉与科研合作的矛盾怎么解决?》,教育部科技委专家建议,2005年6月。

  参考文献:

  [1]罗卫东:《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理论创新的新路径》,《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2]冯刚:《跨学科研究何以可能?》,《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3]赵文平、吴敏、王安民:《我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的障碍与对策研究》,《学科建设与发展》2006年第3期。

  [4]刘霓:《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与实践》,《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5]刘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与理论创新》,《创新论坛》2005年第1期。

(本文刊于《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高小康]空间重构与集体记忆的再生:都市中的乡土记忆
下一条: ·[赵学清 孙鸿亮]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民俗语言研究方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