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高小康]空间重构与集体记忆的再生:都市中的乡土记忆
  作者:高小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2-24 | 点击数:6178
 

  斯宾格勒在书中强调的是两种并置共生而又未涵化的文化之间的对抗性,这种内在的文化对抗性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已经成为更加严重的新问题。但实际上以相对独立而又相关的生态壁龛形态形成的文化并置关系则可能成为另一种积极的文化生态——多样化并置共生的、可分享的优化生态关系。也许这正是记忆场所保护行动的文化生态建设意义所在。

  五、关于空间重构与集体记忆再生的思考

  作为民间信仰记忆场所的关帝庙异地重建虽然已成为事实,但需要思考的问题仍然存在。从文化发展传承的角度来看,记忆场所的这种移动和重构是否有文化意义和价值?

  在这里我想到一位人类学家讲的一个故事:

  当犹太教哈西德派的高士,善名宗(Good Name)的首领巴尔·谢姆·托维遇到难题时,他习惯于到森林的某个地方,在那儿点上一堆火,念着祷词以求智慧。过了30年后,其门徒的一个儿子也遇到了难题。于是他再次来到了森林中的同一个地方,点上一堆火,但却记不起来祷词了,他祈求智慧而且也奏效了。他得到了他所需的。又过了30年,他的儿子也像其他人一样遇到了难题,于是他又到了森林中,但这次甚至连火都点不着,“主啊,”他祈祷,“我记不得祷文,也点不着火,但我现在在森林中,这已经足够了吧。”他也得到了满足。

  现在,拉比·本·勒韦坐在芝加哥的书房中,手托着头祈祷道:“主啊!您看,我们已经忘记了祷文。火也熄灭了。我们甚至不能找到回森林的路。我们只记得在森林的某个地方有一堆火,有一个祷告的人。主啊,这已经足够了吧”。(14)

  这段文字意味深长地描述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扰:“我们已经忘记了祷文。火也熄灭了。我们甚至不能找到回森林的路。我们只记得在森林的某个地方有一堆火,有一个祷告的人。”当代人的生活空间距离“神”——祖先,神祇,自然和集体记忆——越来越远,人们却仍然需要神听取自己的祈祷。

  法国学者巴什拉借用那句古老的谚语“我们把家神带走”,表达了同样的焦虑。作为一位受海德格尔影响的现象学哲学家和诗人,他对空间记忆的理解是存在的“家园”,即作为存在现实化的“在世”(being-in-the-world)。家园使存在具有了现实的归属感,但这个家园并非仅仅是具体存在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归属感。所以对于漂泊的现代人来说,家园是给漂泊的心灵以庇护和归宿的意向空间,是随着人迁移漂泊的记忆空间。“把家神带走”的意义就在于使记忆在空间的迁移中留驻和活化。

  萨林斯在《甜蜜的悲哀》中讲到“土著文化的振作”,即在全球化进程中仍然顽强地保留着自己的文化记忆。他说:

  爱斯基摩人还在那里,并且还是爱斯基摩人……岛上的移民并没有走出去而使他们的文化丧失掉,他们反之在惠特曼岛居留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的后果,便把甘贝尔村庄从他们在圣劳伦斯岛的家的位置,一越而扩展到像奥里根和加利福尼亚这样遥远的同宗人的居住地。(15)

  他关于爱斯基摩人在迁移中的文化保持时说,他们把家扩展到了远离家乡的居住地。用巴什拉引用的谚语说,就是在空间迁移中带走了“家神”,保存了集体记忆并且使之在新的空间落地和活化。

  在当代的流动空间中,乡土空间的记忆随着人们的流动而迁移,但却没有彻底消失。当乡土家园意识觉醒的时候,“家神”就可能落地,集体记忆在重新构建的乡土文化壁龛中再生。这可能是城市空间的文化传承得以活化延续的社会心理根据。

  注释:

  ①(11)Foucault,Michel.“Of Other Spaces,Heterotopias.”Architecture,Mouvement,Continuite 5(1984):46~49.Conférence au Cercle d‘études architecturales,14 mars 1967.

  ②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第4页。

  ③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年,第488页。

  ④⑤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19页,第23页。

  ⑥曼纽尔·卡斯特:《21世纪的都市社会学》,《国外城市规划》,2006年第5期。

  ⑦(15)马歇尔·萨林斯:《甜蜜的悲哀》,王铭铭、胡宗泽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第134页,第119~121页。

  ⑧参考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221页。

  ⑨H.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Wily-Blackwell,1991,p.33.

  ⑩参考高小康《文化生态壁龛:非遗保护的生态“红线”》,《中国文化报》,2012年11月19日。

  (12)(13)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上册),齐世荣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330页,第338页。

  (14)约翰·R.霍尔:《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96页。

(本文刊于《学习与实践》2015年第12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王琴 邱婧]勉瑶迁徙与“渡海”叙事:粤北乳源瑶歌变迁研究
下一条: ·[邹农俭]跨学科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
   相关链接
·[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许诺]集体记忆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苏州路径
·[李佳南]都市传说:广州城市变迁的缩影·[祝鹏程]发明一种新文体:近代革命传说的生产
·[王娜]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刘冰倩]县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中集体记忆的建构
·[宋妍 于千惠 范艺]乡村“抗疫”标语展演中的权力规训与空间重构·[谢红萍]集体记忆中个体叙事的构建逻辑
·[吴晋芳]集体记忆视角下的中庄秧歌传承发展探究·[郭玲]胡集书会场域变迁与空间重构探究
·[范译馨]非遗语境下节日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变迁·[曾祥委]关于南雄珠玑巷移民故事的研究
·[沈月华]端午龙舟文化新探·[徐晓青 刘德增] 胶东半岛上云南与“小云南”移民的集体记忆
·[高忠严 柴书毓]社会变迁背景下传统庙会的空间重构·[黄悦]《水死》中的神话原型与文化隐喻再探
·[林磊 朱静辉]城市化语境下村庄日常生活与集体记忆的再生产·[杨金源]台湾头城抢孤习俗的再现与文化再生产
·[柴书毓]传统庙会的空间重构及民俗解释·[诺布旺丹]《格萨尔》史诗的集体记忆及其现代性阐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