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赖立里 张慧]如何触碰生活的质感——日常生活研究方法论的四个面向
  作者:赖立里 张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2-15 | 点击数:10962
 

  日常生活的方法论

  如前所述,从日常生活的生成性出发,日常生活不应该仅仅是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研究的一个途径或者说方法论。那么,日常生活研究何以可能成为社会科学研究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呢?

  首先,重视日常生活时刻处于生成、变化之中的动态特征,研究者自身进入到日常生活研究的视野,通过亲身的体验来把握甚至修改自己的研究问题。换句话说,研究议题来自日常生活,而不是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材料来对研究预设加以证伪或检验。

  其次,日常生活研究重在对具体而微的日常生活本身之关注,而非将日常生活作为探讨“意义”、“结构”、“秩序”等宏大命题的踏板。如杨建华在《日常生活:中国村落研究的一个新视角》中谈到,“从方法论来看,微观的社会研究特别有助于摆脱既有的规范信念;如果研究只是局限于宏观和量的分析,难免套用既有的理论和信念。从微观层面得到的认识(则)有可能得出不同于既有规范认识的想法”。这里并非是说对“意义”、“结构”、“秩序”的探讨不重要,而是强调对日常生活本身的关注,尤其是寻常百姓的生活策略,其中恐怕已经蕴含了认识社会、秩序、变迁的途径。

  再次,对日常生活本身的关注,要求重视生活细节。如笔者在田野材料叙述中对繁杂琐碎的细节的呈现,这些具体描述实为体现日常生活真实质感不可或缺的基石。从农夫市集的微妙时间流,到家庭空间的规则与规训;从身体清洁的照护,到脸盆架所体现出来的日常卫生习性,对细节的关注要求的是做研究的细心与写作的耐心,还有对平凡琐碎之事的关心。这恐怕也是日常生活研究作为方法论可能面临的困难。其隐含的要求是,对微观/宏观二元论,以及“微不足道”与“意义远大”之等级差序的超越。

  譬如对脸盆架的描述,其目的一是展现农村日常生活片段;二是呈现村民经过公共卫生普及运动、集体性的身体实践历史而养成的“习性”;三是将研究者自身的习性与之做出对比。由此,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展示出村民们对卫生的细致辨别,他们并不是不如城市人“干净”。这个描述所对话的,是当下日益突出的城乡分隔的社会背景之下,“农村脏乱差”的话语所体现的城乡差别的相对性,以及城市加诸于农村的社会标签的普遍性。对于政府来说,卫生是一个可以干预的对象,一个推广自律的场域,也是村民们以此相互评估、相互监督的社会场所。而农村卫生管理的缺失,是一些农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直接原因。这也说明农村似乎依然处于国家治理所覆盖的范围之外,从某种角度揭示出国家治理在城乡之间的偏差或者说盲区。可见,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关注、细节的呈现、研究以及讨论,可以达到一定的厚度和力度。

  本文主要从自己的研究经验出发,提出几点可行的日常生活研究的方法,建议从时间、空间、身体和习性四个面向着手,或可打开思路,触碰到日常生活真实的质感。同时,对日常生活研究相当核心的“实践”的概念,本文也采取了“悬置”的方法而没有专门论述,事实上时间、空间、身体、习性四个面向都是通过具体的实践体现出来的。最后不妨援引吕斯·贾尔在《日常生活实践》序言中的一段话,以作本文之研究立场的说明:在以往的研究中,“普通人”永远是他者(other),没有专有的名字、也没有责任归属和财产;他们只是一些被忽视的对象,或者只是大型调查中的原子式的点;作为类的存在,他们暧昧无名,似乎无足轻重…… 米歇尔·德塞托提醒我们,不要妄图谈论难以捉摸的主体性,而应该透过日常生活的实践、做事情的方法等,来揭示这些无名者的行动策略,也就是说,研究必须进入日常生活的“实践”。

  (文章原载于《探索与争鸣》杂志2017年第1期,引用请参考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本文责编:刘晓】

上一条: ·两个瞬间
下一条: ·中国家庭餐桌上的变迁、矛盾与悖论
   相关链接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
·[高鹏程]廖泰初的教育社会学·[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
·[刘晓春]人的历史比学科更长久·[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
·[林海聪]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早期社会调查与社会服务实践·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
·[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
·[韩若冰 黄潇婷]“日常生活”视角下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施爱东]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共同体意识
·[孟令法]越界—虚构化行为:仪式生活与图像叙事的非常态表达·[罗瑛]景颇族日月神话的仪式与日常生活实践
·[刘冰倩]县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中集体记忆的建构·[陈星煜]坚定开辟当下生活世界的民俗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