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国际经验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经验

[尹庆红] 英国的物质文化研究
  作者:尹庆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8-18 | 点击数:10178
 

  对现代大众消费的研究是英国当代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的特点,作为现代消费的室内装饰无疑是物质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米勒把家庭室内空间看做是一个语境,在其中,“其他的物质文化被使用、摆放和理解”,由此可以看到主人的社会关系。[39]米勒的学生朱蒂(Judy Attfield)对当代英国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文化的研究,为我们思考人们每天使用和体验物品的方式提供了很好的案例。朱蒂关注的重点不是物品的设计风格和审美特征,她认为这样的研究路径会忽略人们在具体的社会空间环境中主动使用物品的方式。她把物品看做是社会关系的对象化,在强调主体—客体的辩证关系时,物品能给人一种方向感,使人们怎样与他周围的世界发生物理联系,不仅提供了物理上的呈现,也是群体和个体身份的一种特殊感觉的物质表现。[40]朱蒂的研究表明,人们使用艺术品不仅仅是为了装饰和美化他们居住的室内空间,而且是在变化的历史语境中调节自己的文化身份。[41]物质文化研究还特别关注大众消费的超市、私家花园、目录购物、[42]聚会用品、旧物销售、私人汽车、服饰以及博物馆和历史遗迹的消费现象。[43]物质文化研究以主体—客体的关系为出发点,用人类学的方法来考察物质文化所内化的社会关系,不同的物质形式是与不同类型的主体和社会关系相连的。这些关系包括不同类型的物质与人的身体和感觉之间的关系;物质与历史传统,个体和集体记忆,社会稳定与变迁之间的关系;物质与空间、地方、观念之间的关系;物质与价值体系、宇宙观、信仰和情感之间的关系;物质与表征、个体与社会身份的建构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物质文化关注的话题,物质文化研究强调在这个社会关系中,物品被创造、使用和理解。物质文化也不能离开人的身体而得到理解。这是物质文化研究的重点,人类学能够检验当代社会对象化的过程,通过这种社会化过程,人们能更好地理解其所生存的环境。

  近年来,物质文化研究特别关注物质的消费过程和场所。物品总是要经历制造、交换、消费,然后是消耗、损坏、循环的运动过程。这意味着,对物质的消费过程的关注比物品本身更有意义,人们参与这个过程的能力和意义是不同的,物品与它的意义正是在运动的语境中得到体现和转换。物品在不同的文化和空间之间移动,当物品与其相关场所和人发生变化时,物品与场所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与文化的关系随之变化。在时间之流中,物品与其所内化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物品所负载的意义随之变化。在当代社会,技术的创新和物品的更新换代更加频繁和迅速,它们的快速变迁让人们不再相信物品与意识形态或传统之间的牢固关系,所有稳定的权威和传统都受到了挑战。这恰恰证明社会的更新能力和主体的解放是可能的。

  物质文化研究是当今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中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丹尼尔·米勒说物质文化研究的出现大致可以描述为三个方面:19世纪的进化论思想;20世纪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和革命理论;20世纪后半叶发展的新考古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44]这基本上概括了英国物质文化发展的轨迹。物质文化研究不是一门严格的学科,而是一个松散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其中,物质性是物质文化研究的出发点和结合点。物质文化研究的核心观念是把物质性看做是文化的一个整体维度,人们通过各种不同的物质思考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身份。不考虑物质维度,就不可能完全理解社会存在的维度。物质文化研究人与物之间的辩证关系:人创造和使用物质,物质也造就了人,主体和客体总是联系在一起的。[45]在当今消费社会,物质文化研究把大众消费作为其研究的重点。在米勒看来,大众消费将成为“历史的先声”,并认为物质文化对大众消费的研究,从根本上促进了人类学的转型,消费有可能取代亲属制度而成为人类学的核心。[46]此断言虽有夸张,但对大众消费的研究确实成为了当今英国物质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而这也说明,物质文化研究的对象和问题是在变化和发展的,在受到其他学科的观念和影响时,需要重新确定其研究对象。如今,英国物质文化研究已经研究手机、极限游戏、QQ、脸谱等社交网络。这些新媒体已经把个体与全世界联系起来,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这也是物质文化研究的新方向。

  最近几年,国内的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文艺学、艺术学、文化研究、艺术人类学等学科,都从各自的背景和知识系统对物质文化进行研究,相关的成果也陆续出现。学者们开始翻译介绍国外一些物质文化研究的重要著作,[47]中国学者自己的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在文学研究领域,张哲俊的《杨柳的形象:物质的交流与中日古代文学》就从文学考古学的角度,研究物质本身在传递情感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把物质还原于特定时空情境中,“着重研究从物质事实的角度来研究情感与意义,着重研究物质事实对情感与意义的作用”。[48]叶舒宪倡导的文学人类学研究,从语言分析转向物质文化研究,以考古出土的玉器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华文化的起源和文化认同。[49]在考古学界,孙机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和尚刚、龙博编著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系列丛书有60余卷,都是基于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等物质实体而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50]在文化研究领域,2015年5月,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举办的“物质文化与当代日常生活变迁”的研讨会,对物质文化的理论、新媒体与当代社会、空间与文化、物与日常生活、文艺作品中的物质呈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51]在史学界,2015年12月,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物质文化”,对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的物质性、物质生活的多样性,物质文化交流等进行了探讨。[52]这两个学术会议的召开,涉及诸多学科的参与,足以说明物质文化研究正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同时,我们也发现,虽然有学者对物质文化的概念、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关系进行了辨析,并探讨不同视角下的物质文化研究理论,但整体而言,我们对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探讨还是比较初步的。[5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相信对英国的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梳理,可以为中国的物质文化研究提供某种参照。

  (本文源于《思想战线》2016年第4期第42卷,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刘晓】

上一条: ·注重“活化利用”的荷兰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下一条: ·荷兰:制定文化政策必须高度重视国际维度
   相关链接
·[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