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2-05 | 点击数:13031
 
鬼神崇拜、灵魂信仰(对自然力的崇拜和对人格化的神灵的崇拜)、巫术迷信等文化现象,是人类处在野蛮时期低级阶段上发生的一些文化现象,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又是历史发展的局限,是任何族群都无法跨越的思想形态。马克思说,这是社会处于低级阶段上“人的较高的特性”。(注:马克思.路易士·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A].曹葆华译.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C].(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5.)这种滥觞于野蛮时期低级阶段的鬼神崇拜、灵魂信仰、巫术思想,是任何民族都无法超越的,它们一经产生,便在知识和科学无法达到的领域里驰骋纵横,并跨越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社会主义低级阶段——和千年万载的漫长的历史途程,而至今一直绵延不绝。这类神秘文化因素也渗透进了或杂糅进了口述文学、神话、表 演艺术和手工艺中,与其内容融为一体,甚至成为民间创作的思想灵魂。这大概是毋庸 讳言的常识。要想把鬼神观念、灵魂观念、巫术观念等从民间创作中剔除出去,使民间 创作变成至纯至美的文艺作品,那不过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妄想,除非改变民间文化的内 容和性质,别无他法。
巫术问题,在我们的国情下,是最尖端、最敏感的意识形态问题之一。其实,在巫术问题上,古今中外的理论和阐释已经很多了。我认为,20世纪功能学派文化学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说过的一段话,对我们今天仍然有重要的认识价值。他说:“无论有多少知识和科学能帮助人满足他的需要,它们总是有限度的。人事中有一片广大的领域,非科学所能用武之地。它不能消除疾病和腐朽,它不能抵抗死亡,它不能有效地增加人和环境的和谐,它更不能确立人和人之间的良好关系。这领域永远是在科学支配之外,它是属于宗教的范围。……不论已经昌明的或尚属原始的科学,它并不能完全支配机遇,消灭意外,及预测自然事变中偶然的遭遇。它不能使人类的工作都适合于实际的需要及得到可靠的成效。在这领域中欲发生一种具有实用目的的特殊仪式活动,在人类学中综称作‘巫术’。”(注:马林诺斯基.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48.)他的意思归纳起来不外两点:(1)人类的知识和科学不论如何发达,都无法解决人类遇到的所有问题,“人事中有一片广大的领域,非科学所能用武之地”,而这一片科学不能用武的领域,就是巫术大显身手的地方。(2)巫术产生于人类自身的需要,只要人类有需要,巫术就会相应地发生并在许多领域里发生影响,特别是在人的健康领域。
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论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但他于20世纪20年代发表的巫术的这个论断,是正确的、科学的,甚至也应是符合唯物史观的。多年来,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下,我们流行的文化理论,总是把文化看成是纯而又纯的圣物,不允许掺杂任何杂质,凡是一切不符合想象和理念的东西,都归之为封建迷信和毒素,大加挞伐。殊不知,原始时代的先民,既相信科学,也相信巫术,一方面使用弓箭射猎和使用火烧烤,而另一方面又施展种种巫术以求达到既定目的;现代社会里的文明人也是一样,既相 信科学,也相信巫术。事情往往又会像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经验和逻辑有时会一毫不错地向人说这里是无能为力了,但是人的整个机体反抗着这束手无策,而且常是事到临头,要束手亦无从束手。若是你正在半途遇到了风浪,或是受到了敌军的袭击,或是耕种到一半,天旱或大雨起来,试问你怎么办?就在这种情形中发生了巫术的活动。初看来这种活动既是愚昧又是无用,于是在我们文明人看来觉得神秘不堪,因而见到土人们用符咒来稳定风浪,或用仪式来驱蝗除螟,或用跳舞来消灭敌人时,一定认为这是一种愚不可及的野蛮行动。可是我们不要忘记,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中,也有种种迷信认真地遵守着。”(注:马林诺斯基.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50.)这种双重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仍然存在于我们当代人中间。在日常生活中,对征兆的笃信和对命运的预卜,不是常见的现象吗?在政治和仕途上遇到厄运时,最典型的是“文革”中遭到恶劣的处境和非人的迫害而看不到出路时,不是不少人都不由得相信起命运——命不好或命中注定——来了吗?这种矛盾的现象在爱情中更为普遍。当下恋爱中的青年人,常以“缘分”为标榜。这种观念和说法,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不可想象的,但在如今成为时髦。得不到渴望的爱情者,常会在暗中对对方施行一些类似咒语或符咒的手段;而失恋中的人,则更是常以咒语的行为以求达到某种目的。人们不禁要问:这些莫名其妙的咒语,捕风捉影的仪式,究竟能满足些什么需要呢?相信疾病和厄运能用符咒和仪式来化解或驱除吗?马老先生说:“若我们深刻地分析一下,却不难见到这些动作,不但满足着个人机体的需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功能,在社会中有它的价值。”巫术起码能在知识、理性和科学无所用武的地方和时间,给那些需要的人们以心灵的满足和抚慰吧!如果说得更积极一些,那么,“在个人方面,巫术可以增加自信,发展道德习惯,并且使人对于难题抱着积极应付的乐观信心与态度,于是即处危难关头,亦能保持或重作个性及人格的调整。在社会方面,它是一种组织的力量,供给着自然的领袖,把社会生活引入规律与秩序,它可以发展先知先觉的能力,并且,因为它常和权势连在一起,便成为任何社区中——特别是初民社区——的一大保守的要素。所以,由发展社会风俗,巩固社区和文化的组织,而使变改与暴动不易发生和使各种活动更有效率的进行,巫术就尽了一种重要的文化功能。”(注:马林诺斯基.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73~74.)
宇宙、自然、人事,都是无限的,是人的知识、理性和科学无法穷其究竟的。巫术、宗教与科学,就都是人类文化的共同的构成因素,都是与人类共始终的。与把宗教看作是人类精神的鸦片一样,把巫术看作是精神领域里的封建毒素,同样是机械唯物论,而非历史唯物论,企图以非文化的方法和手段消灭巫术,不仅是违反文化发展规律的,也是徒劳的。
 
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是生生不息、自强不息
 
世界文化是多元的,也是多样的,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交流。保护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乃是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伊斯坦布尔宣言》在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每一个民族和群体保护了自己本土文化的独特性,也就是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中华文化也是人类多元文化中的一员,而且是四 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文化。中华文化的核心或精髓,就是中华文化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或称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要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重要的是弘扬中华文化精神。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少数民族非遗保护:问题、建议与对策
下一条: ·[赵冬菊]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
   相关链接
·[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