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首页民俗与教育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边巍]寻找乡土中的生命能量
  作者:边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08 | 点击数:15140
 

  寻找乡土中的生命能量

  【编者按】如果说上世纪20年代的乡村教育是一群教育家为凋敝的中国农村寻找出路的话,那么目前以NGO为主要推动力量的乡村教育针对的则是文化和精神的断裂问题。为深入了解其价值和意义,本刊对梁晓燕女士进行了专访。梁晓燕现任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曾参与创建中国最早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也曾任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负责人,长期关注中国乡村教育问题,是乡村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和倡导者。

  《文化纵横》:据我不全面的了解,目前从事乡土教材开发工作的人有数千人,而五年前这个数字可能不超过几十人。在您的关注中,全国乡土教材进展的整体状况是怎样的?

  梁晓燕:从不同的背景出发,开发乡土教材有四种不同的切入点。第一个切入点是环保组织从环境教育的思路出发,使用跟环境保护有关的素材进行教材编写;第二个切入点从保护文化遗产介入,以文化遗产为核心,设计相关内容;第三是从老百姓的生计、农村社区发展的角度来编写,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希望乡土教材增强社区凝聚力并强化共同体认识;第四个切入点是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学校为主开发的地方性教材、校本教材。编写者之间在不断地进行交流,视野也不断拓展扩大。大家逐渐意识到,文化的保护不能单独地保护文化,环境的保护不能单独地保护环境,社区的凝聚力更是一个综合的东西,它们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于是,在乡土教材中,一些基本的、共通的元素逐渐稳定下来了。

  《文化纵横》:乡土教材是民间自发推动制作的,没有统一版本和具体规范。就总体而言,这些乡土教材的指向是什么?与目前学校统一使用的教材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梁晓燕:的确,因为乡土教材编写人的文化意识、视野、对教育的思考、知识水平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每本教材之间的差别确实不小。但总体来说都是引导学生引导儿童了解自己的家园,了解还存活在自己生活中的传统与文化,了解本土知识。目前,现代教育是引导人们的眼光往外看,许多人可能知道纽约、知道肯尼亚,但是不一定知道家乡二十里内是个怎样的地方。

  《文化纵横》:如果学生们了解了纽约而不知道家乡二十里以内的风土人情,这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梁晓燕: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社区生活很少,与自己文化接近的机会也就更少了。在他们的知识系统里,现代性的东西在增多,乡土知识和文化的内容逐渐被忽略,应该说这是一种教育的缺失。因为乡土知识、乡土情怀以文化渗透的方式作用于人的精神。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充满着多种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是需要被塑造的,乡土文化正在塑造着他们感受世界、应对世界的多种方式。这与目前统一的教材,一致的价值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其实,想清楚自然对人有什么价值,乡土文化就对人有什么价值。“天下溪”总干事郝冰在乡土教材《草海的故事》序言中曾谈道,乡土的价值更在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想让这些孩子的行囊中多一样东西:对家乡的记忆和理解。无论他们今后走向哪里,他们是有根的人。教材只是一粒种子,一滴水,希望有一天这些乡村少年的心里装着森林、大海走世界。”

  《文化纵横》:最近我到湖南湘西龙山二小,那里是天下溪乡土教材《美丽的湘西我的家》的项目点。小孩子们确实很喜欢这本小书。但书中相当多的土家族、苗族的农耕生产生活已经消失。对孩子们来讲,那些已经不是他的环境他的家了,也并不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书本上的乡土文化在实际的生活中变得极为罕见。

  梁晓燕:其实,文化是细节,真正重要的在于感受。比如教材中的民谣,儿童教育要触发的恰恰就是情感和感觉上的东西。现在有人去读《三字经》,但现在早已不是《三字经》产生的背景环境了。在今天人们对教育的期待中,似乎是今天学了这个明天就能得到那个,但乡土教材对孩子来说,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文化纵横》:但有些遗迹确实被时间湮没,而且这是人们自己的选择,比如当城市化的进程向乡村挺进,人们从吊脚楼搬进了楼房,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条件。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一些文化方式是一定会成为过去的,从历史的角度我能理解其保存的意义,但对现在和未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梁晓燕:这个想法是很多人都有的,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在大部分人的知识系统里,根本就没有乡土的价值。乡土教材的出现是文化自觉的表现,这与是否拥有有机价值观有直接的联系。什么是有机价值观呢?用吃饭来作比喻,人类为了获取均衡的营养,就不可能、也不应该只吃一种食物。很多人仅仅肯定当下文化存在的合理性,而其他的一切文化形式似乎并不具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在我们的教育中只认同一种主流观念,只承认一种主流价值,教育营养的单一性不言而喻。乡土教育就是为人们的有机发展提供均衡营养。因此,我心目中的文化合理性完全是动态的,谁知道过了一百年现在所谓的合理性还有没有?

  我认为理解乡土有两点很重要:一个是仍然存活在你生活中的东西。发现它的前提是你有没有这个创造能力、有没有这个视野、有没有这个见识、有没有这样的精神资源、有没有多元的价值观。如果你有,即便是在单一的城市生活,你所感受和创造的生活也一定是丰富的。第二个是慢慢进入历史范畴的东西,把它作为一种历史的养料吸收,不要简单的拒绝和排斥,这也是多元的一种。所以说乡土教育也是在保留文化的基因,有了基因才有被激活的可能。很多最现代的创作、最好的艺术作品,其文化灵感和资源是从最古老的东西中被激发出来的。所谓优胜劣汰的观点在文化传承的历史中屡屡受到拷问,尽显它视野的偏狭。目前世界上有一个巨大的计划要保存几百万种濒临灭绝的物种,就是为未来人类留下发展的可能性。物种的基因是这样,文化基因更是如此。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文化纵横》2009年第1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卓雯]地方性知识视野中的乡土教材开发及使用
下一条: ·郝冰:乡土教材与地方性知识教育
   相关链接
·郝冰:乡土教材与地方性知识教育·[刘卓雯]地方性知识视野中的乡土教材开发及使用
·"少年儿童阅读年"启动 广州记忆数据库将公开·要让嘉兴的孩子知道家乡的民间文化绝活
·留住民族文化的根 全国乡土教材研讨会在湘召开·湘西探索乡土文化传承新路
·民歌走进课堂·乡土教材给乡村教育多一种选择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