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乌丙安]在哪里哭倒长城并不重要
——《孟姜女传说》口头遗产及其文化空间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17 | 点击数:10885
 

  散落各地的孟姜女传说

  孟姜女传说流传的范围极广,据顾颉刚20世纪20年代的研究统计,该传说流传的省区包括:北京、河北、辽宁、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甘肃。有孟姜女相关遗迹的地方也很多,如山海关的姜女祠庙、姜女坟,辽宁绥中县姜女祠,河南杞县孟姜女庙,陕西哭泉及孟姜女庙,上海万喜良石像,山东博山姜女泉(4处)等。山东省淄博市、河北省秦皇岛市、湖南省津市市分别申报的《孟姜女传说》项目,已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山东淄博

  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公元前550年秋,齐国将军杞梁率兵攻打莒国(今山东莒县),不幸身亡。其妻孟姜迎柩至郊外(齐长城与淄水交汇处,今淄博博山源泉镇北),齐王欲在此处吊唁,孟姜抵制,要求按仪节到宫舍祭祀。杞梁安葬后,孟姜仍悲痛万分。过了200年,《檀弓》记载曾子对此事的说法谓:“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庄公使人吊之。”到西汉刘向的《说苑·善说篇》中出现了“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的记载。《列女传》里出现了杞梁妻赴淄水(今源泉北)而死的情节。

  杞梁妻的事迹是孟姜女传说原初的内容。孟姜女传说因其深厚的群众性,流传2500多年而不衰,流传地区遍及全中国,内容上也多有演变,本来是春秋齐国的杞梁妻(孟姜女),最终其悲剧命运却与秦始皇和秦长城联系了起来。但追根溯源,杞梁妻哭崩的杞国都城、投身自尽的淄水都在山东淄博一带。

  孟姜女的故事在博山世代流传,“孟姜女哭长城”的民歌至今仍在博山民间传唱。西汉以前形成的“悲歌哀哭”这一与孟姜女传说有关的民俗,在博山民众中被一代代传承下来,至今博山中老年妇女仍是长歌代哭,以孟姜女传统曲调来寄托哀思。孟姜女式的哭腔在农村广泛流传,可以说形成了一种哭文化。

  河北秦皇岛

  秦皇岛市山海关,因其北依燕山,南临渤海而得名,距秦皇岛15公里。孟姜女故事发生发展从江南松江府延续到北方山海关,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坚贞不屈的烈女,在山海关东6.5公里处的凤凰山上建立了“贞女祠”,即现今的孟姜女庙。

  据《礼记》中《檩弓》下篇记载,齐庄公袭莒,大将杞梁战死,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到了汉代故事又发展为:燕人杞良,为避秦始皇北筑长城之役,逃入孟超家花园,正遇孟超之女孟仲姿在池中沐浴,仲姿因“女人之体不得再见丈夫”,便请求父亲将自己嫁与杞良。婚后“主典怒其逃走,乃打杀之,并筑城内。仲姿闻之悲愤而往,向城号哭,其城当面一时崩倒,白骨交横,莫知孰是”。于是,滴血认骨“使将葬之”。到唐代,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与后来的孟姜女故事已很近似。故事发生的时间由春秋改为秦朝,地点由“齐长城”变为“秦长城”,人物由齐国大将杞梁变为燕人杞良,杞良妻姓了孟,到明代又多了“秦始皇逼婚”的情节,至此,其故事情节完全定型,即:“紫燕送籽,姜女出世,闺房才女,捉拿杞良,莲池相遇,结拜天地,洞房花烛,夫妻两散,夜制寒衣,长亭送别,江畔遇险,异域亲人,绿林相送,过关悲曲,万夫筑城,望夫凹石,滴血认亲,秦皇逼婚,厚葬杞良,跳海铭贞。”

  湖南津市

  从有关史籍记载看,湖南孟姜女故事直到明代中叶才开始“露脸”,至今已有400余年。

  明弘治十二年(1499),澧州进士李如圭撰文论述孟姜女为湖南澧州人,他声称:“自秦至今千余年,澧人称诵不衰,往往形之歌咏。”到了嘉靖十三年(1534),湖南巡抚林大辂倡修澧州孟姜女祠,李如圭亲自撰写《贞烈祠记》,这是湖南孟姜女故事见诸于文字的最早载述。由此,湖南孟姜女故事得以登上文人歌诗文赋的大雅之堂,澧州的孟姜女故事的影响也因此进一步扩大,并且向着纵深发展,出现了诸如山歌、小调、说唱戏曲各种民间文学体裁。不仅如此,孟姜女故事还渗入到了湖南各民族、各地区的习俗、礼仪之中,尤其是澧水、沅水流域的澧县、沅陵一带,婚丧寿诞和一些祭祀活动都流行着演唱孟姜女谣曲、戏文的习惯。清代文人运用孟姜女故事作为素材进行创作,且写下较有影响的著述。清同治六年(1867),郭青写序(修纂)的《孟姜山志》,虽然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在客观上却保存了与孟姜女故事有关的大量资料,并且把这一传统民间故事进一步“澧州化”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09-06-21 07:4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锡诚]转变理念正当时──有关文化理念的再思考
下一条: ·[高小康]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的“寻根”文学
   相关链接
·[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的民间传说类非遗保护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刘永发 黄清喜]村落信仰语境下民间传说的生发机制研究
·[毛巧晖]民间传说、革命记忆与历史叙事·[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
·[王晴]乡村振兴战略下竹马会传说的遗产化实践·[苏长鸿]“何处是江南”抑或“处处是江南”
·[屈啸宇]话语意图视角下的民间传说叙事形态·[金媛]湖南省民间传说研究七十年
·[洪哲泓]真神与凡夫·[王均霞]以女性为载体: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中的礼制抗争与人性追求
·[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袁帅]孟姜女故事研究综述
·[刘程杰]民间传说中的张三丰形象及其道教元素·[常莹莹]民间口头叙事与地方风物互构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陈泳超]作为文体和话语的民间传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