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钟和晏]盛世漆艺
  作者:钟和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2-13 | 点击数:8474
 

      “耗工繁具”、“百髹为胎”,这几个词经常被用来形容雕漆的复杂工艺。一件雕漆品在刷上15毫米厚的漆之后才能进行雕刻,1毫米厚的漆要刷17遍,每一遍漆都只能在室内自然阴干。整个雕漆过程有制胎、烧蓝、作底、着漆、雕刻、磨光等十几道工序,“雕”是最难的一道,雕工运刀必须一刀到位,不能重刀,否则就是败笔。

      光绪以后,据说全世界只有北京还在生产雕漆,光绪二十七年(1901)出现的“继古斋”是第一个民间的商品雕漆制造作坊。一般的说法是,当时漆彩艺人萧兴达、李茂隆等从清宫的破损雕漆品修旧开始揽活,在剪子巷创办“继古斋雕漆商会”,北京的民间雕漆重新兴起。

      “继古斋的发起人之一萧兴达不是艺人,他是清朝的一个外交文官。前几年,他的曾孙女还和我联系过。”文乾刚说,“作为行内人来推断,继古斋从修旧开始就能重新制造,这个台阶上得太大了。李茂隆原来是漆作高手,我觉得在他之前,北方的漆作里肯定有剔红传下来,不会完全在苏州制造,否则哪能一下子就到这个程度。”

      1915年,继古斋艺人吴瀛轩制作的“剔红·群仙祝寿图五尺屏风”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后来,继古斋的门徒们又开办了“德成”、“明古斋”、“苏记 ”等雕漆作坊,1920到1934年间,集中在崇文门、前门及朝阳门一带的雕漆作坊有几十家,从业者达500多人。解放后,散在民间的继古斋雕漆传人40 多人被集中起来组建了北京雕漆生产合作社。按照辈分,文乾刚和曾朝万、徐文生、满建民等一起被划为继古斋的第4代传人,他们都是40年代出生的人。

      雕漆是过去宫廷血统的延续,在那个因陋就简的计划经济时代,北京雕漆厂的产品只是明清传统工艺的极度简化品,那时候,厂长的任务就是多创汇,简单点、卖得便宜点就能多卖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雕漆厂的工人超过600人,到今天,仍以雕漆工艺谋生的艺人大概不会超过20人,真正能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的大概不会超过三四人。

      由明清时代的宫廷奢侈品,到解放后出口创汇的第三产业,高贵的剔红到今天容易引起的联想也许会是旅游纪念品商店里那些粗糙廉价的玩意儿。这些随处可见的“剔红”绝大部分是盗用雕漆厂的原件、用硅橡胶和树脂翻模浇铸的假货。如果对真正的雕漆一点不了解,可能很难鉴别。

      文乾刚的工作室总共有18个人,雕漆品做得很少、很精,卖较高的价格。他觉得作坊的特点就是它的带头人是主要干活的人,这样才有生命力,到什么时候也该这样。他说,“我所坚守的那点价值就是手工艺技术,雕漆作品一旦缺少了人工作业的纹饰,它的精和魂也就不在了”。过去,工匠们一点点地学到手艺,再一点点用手传递下去,这也是人情的温暖和无法割舍的感情。

      在福州,沈绍安“兰记”、“德记”漆器店的基础上成立的第一脱胎漆器厂和第二脱胎漆器厂早已停产,同时,100多家小型作坊在民间逐渐兴起。沈绍安第6代孙沈德铭的独子沈元改业从事空气动力学研究,从此结束了家族工艺的传承历史。沈德铭的关门弟子王维蕴也已经去世了,据他的孙子王添恩说,王维蕴临终时曾留下来几句话:“我没有万贯家财,留给你们的这门手艺就是我们的传家宝,将来无论怎样都要记着,饿死也不要作假!”■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三联生活周刊》2008年第4期

上一条: ·[曾焱]紫砂徐门
下一条: ·[曾焱]常州白氏留青竹刻
   相关链接
·[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王子尧]流动的市声:北京“杂吧地儿”的生活之籁
·[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
·[佟兆岁]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宋嘉琪]手工艺类非遗的市场化
·[雷紫雯 章梅芳]民间化·民族性·时代感:近代以来景泰蓝的现代转化研究·[高洁]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表演艺术类遗产调查报告
·[丁津津]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风热潮下融入现代生活的路径思考·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
·[万建中]从民族饮食到“中国饮食”的转型·[马知遥 王明月]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研究的视域拓展
·“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会议日程
·中国民俗学会插花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湛晓白 赵昕昕]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
·[鞠熙]城市里的邻居们——北京城内“四大门”动物的生活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民间文学史》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孙发成]传统工艺活态保护中的“身体”价值与“活态”空间·[胡玉福]传统工艺的技术变革与“新式风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