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顾蓓蓓]门窗在清代苏州民居中的作用
——以苏州西山东村“敬修堂”为例
  作者:顾蓓蓓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08 | 点击数:12734
 
2.门窗起到组成“面”的功能
(1)虚实
在大宅的院落中,庭院空间都是由高墙以及房屋的门窗隔扇共同围合而成。这样的空间有虚有实,室内与室外形成流动的空间组合。
这与老子的“有”和“无”是一致的,试问没有门窗的洞开,我们又怎么能拥有广阔的天地呢?哪怕门窗紧闭,也有透明的棂格联通室内外,更有闲人李渔,做了“尺幅窗”、“无心画”出来,将青山绿水变成室内的画卷。这正是造有形于无形。
《易经·乾坤凿度》中说:“易起无,从无入有,有理若形”,门窗本身为“有”,但在“无心画”中却“无”,而门窗外部的景观通过门窗进入眼帘又“有”,这就是所谓的“形”,这是门窗作为一种线形艺术却能在建筑中营造出“面”和“空间”的原因。
(2)隔扇与粉墙的配合
院落内的房屋都使用隔扇,门窗隔扇自身无论是开启还是关闭,亦或半开半闭,都会形成一个具有韵律的、活动的、虚的面,与墙面形成虚实的对比。江南地区使用粉墙黛瓦,绘画中称为“无色”,而门窗隔扇带有木色,是“有色”,两者形成色彩上的对比。由此形成的空间虽然简单,但是内容丰富。门窗成为空间中的点缀,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3)隔扇与光
隔扇正是因为有了棂格,因此具有了可明可暗的双重性,由此也丰富了隔扇可变换的视觉美。
图2的一组图片表现出了从室外和室内两个角度对门窗开闭造成的明暗对比。
室内属于暗面,隔扇开启时,几进院落一览无遗,门框起到画框框景的作用,室内室外空间连成一体;隔扇关闭的时候,同时将室内和室外空间隔断,棂格处形成强烈的剪影效果,棂格发亮的图案花样与裙板的暗结合,好似画卷悬挂在檐口下,隔扇外门楼隐隐绰绰,更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
从室外看,隔扇开启,内外空间就是一体,空间延伸了;隔扇闭合时,形成一个虚的“面”,棂格中的图案成为这个“面”中的视觉焦点,此时的棂格转变成为暗面,裙板反而成为亮面,与室内的视觉效果恰好完全相反。隔扇充分利用了光,将自己的美从不同的角度完全展现出来。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很多设计师都在研究光与建筑的关系,没想到,在中国几百年前的民居中,光与建筑的配合已经达到如此完美的程度。
3. 配合防御性高墙而产生的漏窗
敬修堂中另一种独具特色的窗为高墙上的漏窗。建高墙是处于防御的需要,但是院墙造得过高一方面会使内部院落空间显得压抑和封闭,另一方面高处墙面所承受的风的压力也比较大,对墙体本身结构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因此古人非常明智的在墙最高处开漏窗,这样既起到了装饰空间的作用,同时又减缓了风的压力。
漏窗是一种满格的装饰性透空窗,是构成景观的一种建筑艺术处理工艺,俗称为花墙头、花墙洞、花窗。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把它称为“漏砖墙”或“漏明墙”,“凡有观眺处筑斯,似避外隐内之义”。透过漏窗,景区似隔非隔,似隐还现,光影迷离斑驳,可望而不可及,平直的墙面有了它,便增添了无尽的生气和流动变幻感。漏窗周边有一圈清水磨砖的边框,明式做法起两到三条线脚,形成的“子口”柔和幽雅。漏窗中部的窗芯弯曲变化繁多,形成了不同的图案,姿态繁复,不下数百种。在敬修堂中的漏窗多采用硬景,即其窗芯线条都为直线,把整个花窗分成若干块有角的几何图形,但同时为了避免显得过于坚硬,在每个角上都削了边,成为八角形状,显出柔和的一面。
漏窗位置的布置非常讲究平面构图,其大小比例适中,使得墙面上左右疏密适当,上下虚实比例符合视觉审美。同时还要结合隔壁院落的景物,以达到借景和框景的功能。漏窗本身的花纹图样也是一件绝佳的艺术品,如果背后为暗面,则漏窗同样也有剪影的效果。
从民居院落外来看这些漏窗,整个厚重的白粉墙面上只能看到由于漏窗凹进而形成的浓重的阴影。强烈的阴影在墙面上表现成一个竖向的“点”,因此在以江南民居为题材的绘画中,才会用曲线屋顶和窗点来抽象地表达民居,这是江南民居最主要的外部特征。
伊东忠太称中国的窗“有不能想象之变化”(1937:52),此言不虚。
总之,苏州民居的门窗除了用于防御、出入、采光、通风,更为重要的是还具有围合空间、组成庭院的建筑功能,以及形成领域、仪式空间的精神功能。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4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勃]白居易的节日生活
下一条: ·[杨俊光]吴歌私情母题及女性称谓原型探佚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祖晶晶]昭君故事民间书写的世俗功能指向
·[余静林 胡燕]论中国农谚的背景、类型与功能·[杨吉然]滇西地区“开财门”仪式研究
·[孟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伦理:以法律间张力重塑部门联动机制·[王圆圆]分久必合:从“拦门”二元对立元素看社会性别规范
·[王京]建设中国民俗学学派·[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
·[邵凤丽]礼为俗用:功能导向下“礼仪文体”的流变·[那仁毕力格 萨其拉]古代人禁忌习俗多样功能探源
·[楼竹君]民间曲艺“杭州小热昏”的当代功能探析·[林恺雯]徐文长机智人物故事与徐文长传说的转换机制的成因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李向诚 李彤 陈仰珩]非遗保护视角下澳门太极拳的传承发展
·[黎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实之辨·[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
·[程梦稷]博物知识的双重图景:“诸夷门”与《山海经》的民间重构·[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