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吉国秀]婚姻支付的变迁:一个姻亲关系的视角
  作者:吉国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11 | 点击数:19356
 
 
三、男方家庭婚姻支付的变迁
根据当地民众的解释,“养钱”是女方家庭养育女儿的花费。将女儿的权力让渡给男方家庭时,男方家庭有必要对“女方家庭的养育之恩”表示感谢,并通过财物补偿以显示权力让渡的合法性。由男方家庭流向女方家庭的“养钱”,支持了婚姻偿付理论。同时,那一时期“养钱”的支付也使男方家庭拥有对女方的全部权力,其中包括回娘家的权力。在这个意义上,女方家庭就失去了对女儿原有的支配地位,与男方家庭相比处于劣势。
清原镇的民众也将“养钱”理解为“卖姑娘钱”,于是,姑娘就成为一种交换对象,对于“养钱”没有任何支配权力。“养钱”对代际关系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常常会引发女方的不满、怨恨与反抗。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家庭开始放弃这种婚姻支付形式,“养钱”逐渐淡化。基于代际关系的民众情感是“养钱”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以婚姻法宣传为代表的国家意识形态则起到了加速作用。因为“养钱”的买卖性质与国家政策相对立,与父母包办的粘连也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此外,20世纪50年代末的“挨饿”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居民在生存艰难的情况下无力支付“养钱”。总之,多重原因使“养钱”退出了清原镇的历史舞台,“买衣服钱”却保留下来。
20世纪60年代初,“买衣服钱”变得模糊不清。由于经济困难,男方家庭只能提供被褥。经济恢复以后,清原镇居民的收入好转,在婚姻支付中“订钱”、家具等新项目开始出现。“文化大革命”期间,婚姻支付依然在家庭的私人空间中悄然运行。与从前的“养钱”相比,“订钱”发生了本质变化。“养钱”的流动已从女方家庭“拉婚单”式地索要,转变为男方家庭的一种自愿行为。尽管当时“养钱”的接受者是女方家庭,但是女方已经有了较大的支配权。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上述婚姻支付结构一直在清原镇延续。“订钱”的数额不断上涨,涨幅一般在100元到200元之间。“买衣服钱”的类别也悄然重现,它或者与“订钱”捆绑在一起,或者用实物替代。此外,男方家庭还要承诺一些其他形式的资助,例如被褥与家具。这一时期的被褥已经增至四套,家具类型也开始增多。当然,家具的增多还是受到居住空间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前,从夫居仍然是当地主要的居住形式。平房的结构只能为新家庭提供一面炕,靠中间挂幔子来区隔。进入20世纪80年代,新婚夫妇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一些夫妇可以拥有一间独立的屋子(在婆家,或租住房屋)。这时的家具形式开始增多,除了上述提到的以外,还有沙发、茶几、“高低高”、皮箱以及组合家具。“大件”的项目也开始出现并且急剧增多,从最初的手表、落地式收音机,一直到电视、冰箱、洗衣机、录音机。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几乎囊括了所有可以买到的家用电器。
20世纪80年代初,男方家庭通常在订婚时提供一定数额的“订钱”,大约在500元到600元之间。此外,在订婚仪式上送毛料也是当时一种比较通行的做法。一般情况下,男方家庭还要负担一定数额的“买衣服钱”,这笔支付基本上由女方支配。20世纪80年代中期,“买衣服钱”与“订钱”捆绑到一起,统称为“买衣服钱”,大约为1000元左右。这一时期的“买衣服钱”是所有现金类礼物的综合,男方家庭对女方如何支配这笔钱不再过问。20世纪80年代末,婚姻支付形式又经历了一次巨大变化。多数男方家庭将所有的现金类、实物类的礼物全部折合成现金,以存折的形式一次性交付给女方。居民通常把这笔支付描述为“满算上一共给的钱”,并且借用原有的名称“买衣服钱”。“买衣服钱”已转化为广泛意义上的婚姻支付,它指明了礼物的接受者是女方而不是其家庭。这说明女方已经走出20世纪40年代完全听命于双方家庭安排的地位,在婚姻支付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买衣服钱“发生了巨大变化。1993年前后的“买衣服钱”已经突破了万元,1997年上涨到了2万元,并且很快在近两年就达到3万元。据当地居民介绍,目前在结婚时男方家庭要准备房子,楼房装修再加上2万元到3万元左右的“买衣服钱”,男方家庭的婚姻支付将近10万元,大体相当于一个双职工家庭5年左右的工资收入。毫无疑问,如此规模的婚姻支付迫使男方不得不依赖于家庭。
上述清原镇男方家庭婚姻支付的变迁说明: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清原镇男方家庭的婚姻支付形式经历了巨大变化,从“养钱”演化为单一货币形式“买衣服钱”。婚姻支付也相应地从偿付手段转变为一种表达文化期望的策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陈华文]殡葬改革与农民利益
下一条: ·[刘晓峰]《荆楚岁时记》在日本
   相关链接
·[闫建微]冀南地区十八村奶奶信仰与姻亲关系研究·[郭俊红]妻与雨:给神的礼物与神给的礼物
·[刘铁梁]亲属制度研究的反思与再定位 ·刁统菊:《华北乡村社会姻亲关系研究》
·[吴重庆]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孙村婚礼及姻亲关系中的“例”行与“例”变·[刘铁梁]传统乡村社会中家庭的权益与地位
·[吉国秀]婚姻支付变迁与姻亲秩序谋划·[刁统菊]吊簿:姻亲交往秩序的文化图像
·[刁统菊]嫁妆与聘礼:一个学术史的简单回顾·[刁统菊]嫁妆来源及象征的多样性分析
·[刁统菊]离心力:姻亲关系之于家族组织的一种影响·[刁统菊/冯欣]从民间礼簿看姻亲往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