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柯杨]自觉──钟敬文先生人格魅力之本
  作者:柯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20 | 点击数:10130
 


三、一位自觉的学术思想的与时俱进者

    敬文师最令我们尊崇和佩服的,就是他那虚怀若谷的谦和品格和不断追求新知的与时俱进精神。作为一位大师级的知名学者,他可说是著作等身,成就卓著,说他“声誉满全球,弟子遍华夏”是一点儿也不过分的。但是,他从不以大师自居,始终以谦虚的态度对待同行、学生和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学术事业。他深知“学无止境”这个真理,也清醒地认识到一切研究成果都只是阶段性的,都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和个人认识上的局限性。因此,他对各门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最新进展都十分关注,并不断用新知充实、升华甚至修正自己已往的学术见解,使其始终保持在本学科的前沿。他曾说:“我们从事研究工作的人,都存在一个知识结构更新的问题,要不断开拓新的领域。我承认自己的知识陈旧,我曾对日本学者大林太良说:‘你的神话学是原子弹,我的则是红樱枪。’他听了哈哈大笑,而且否认这一点。我的一个高足说我的民俗学是30年代的,他的是80年代的。从积极方面说,我也应当警惕这一点。”(1985年10月28日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会上的讲话)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将自己读书过程中的理论思考以及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深层体会,不但“采其佳者,为我所用”,变成了自己的学术营养,体现在他的著作和学术报告中,而且还随时向学生辈进行传播,以提高和深化我们这个群体的认知。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敬文师在这方面所做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学术上的拨乱反正,目的在于消除整个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界长期所受到的极“左”思潮的影响,努力使学术研究走上正轨。他说:“外国人在论述戏剧的产生时,总是从祭祀开始。咱们这儿只讲从秧歌开始。从思想意义上讲,这当然比较好,但恐怕不能不提祭祀与宗教对戏剧起源的影响吧!”(1979年6月9日的谈话)他又说:“在关于《刘三姐》的传说中,莫怀仁这个人物,乃是肖甘牛先生的创造,他有他的‘马列主义理论’,认为贫农家的女儿刘三姐必须有强烈的反抗性,必须反抗地主才行。其实,这不是什么马列主义。”(1979年3月7日的谈话)极左思潮对民间文学研究工作的影响之一,就是片面强调“思想性”而忽视形式方面的研究。所以,敬文师说:“以往的研究,往往偏重于思想内容而忽视形式方面的研究,这是不妥当的。韦其麟在兰州会议上关于壮族民歌形式、格律方面的探讨性发言是有水平的。”(1979年8月4日在北师大暑期讲习班上的讲话)正由于以敬文师为代表的一批学术带头人的大力呼吁和对极“左”思潮的批判,我国民间文学界才较快地克服了学术研究领域的不良倾向,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

    敬文师学术思想的与时俱进,还表现在他对人文科学学术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多学科综合、交叉这一总趋势的深刻洞察方面。他认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仅仅是开始,还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因此,“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及作品外,还应当具备有关人文科学的基础知识,如历史学(尤其是原始社会史)、语言学、文化史、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志和民族志等等。它们尽管是补助性的学科或知识,尽管只是理论性或资料性的某一方面的知识,但却是十分有用的。”(1979年8月4日在北师大暑期讲习班上的讲话)在谈到我国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界理论研究方面进展缓慢,远远落后于搜集整理工作的问题时,先生说:“加强理论研究并不等于排斥搜集整理,对某些民族和地区而言,继续加强搜集整理工作仍然是主要任务。理论工作的加强,不但可以把已搜集到的作品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而且可以指导搜集工作的深人展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今天提出加强理论的研究,不是过早了,而是有些迟了。”(1984年5月22日在民研会峨眉山会议上的讲话)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前期开始,先生就一直强调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强调应对国外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加以认真的鉴别取舍,选择其科学性强、能揭示出一定规律性的理论“为我所用”,并将它们与我们传统的理论成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理论体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先生晚年阅读了乌丙安、刘魁立、刘锡诚、刘守华、宋兆麟、张振犁、王文宝、汪玢玲、董晓萍、赵世瑜、杨利慧、孟慧英、周星、万建中、陈勤建、陈建宪、陶立瑶、刘铁梁、高丙中、陶思炎、苑利、曲彦斌、郭于华、萧放、曹保明、顾希佳等一大批老、中、青三代学者的新著后,由衷地感到欣慰,在大力赞扬之余,还写出了“学艺世功都未了,发挥知有后来贤”的感人诗句,对中青年学者寄予了厚望。

    的确,知识与学问的历史,就是在先生与学生、教书与读书之间不断延续的。敬文师是一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做真学问的大师。我们跟随他在无涯的学海中参禅悟道、心领神会,总算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取得了进步。现在,他走了,但他留给我们的学术遗产是极为丰富的,值得一代又一代的学人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尤其是他在做人和做学问方面的高度的理性自觉,更是我们永远效法的榜样。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复兴,任重而道远,我们大家仍需前赴后继,加倍努力!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保护的“两难”必须解决
下一条: ·[木山英雄]周作人与日本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萧放]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
·[杨利慧]钟敬文“民俗学是现代学”思想与中国民俗学“朝向当下”的转向·[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
·[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段友文]向大师问学 ——钟敬文先生指导我研究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
·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即将召开·[康丽]概念张力与学术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学科建设的思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