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寻找满族民间故事以及有温度的民间
  作者:本报记者 王研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07 | 点击数:12941
 

了解讲述人的生命史发现故事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元素

  民间故事具有丰富的文化史价值,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文化资源潜能。尽管从某种角度看来,民间故事似乎带有一些缺陷,但是,调查小组通过调研发现,这些所谓的缺陷恰恰具有美好而又极其重要的价值。江帆说:“有史以来,因缺少文字教育或者少有权利接受文字教育的多为社会下层民众,因此,他们的思想、信仰和行为,往往被掌握话语权的社会阶层认为是无知的、粗俗的和迷信的。其实,这正反映了文明社会里的人们,长期忽视自身文化中的非文字教育。民间文学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不见于文字的文学,这种文学就活在民众的口中,它是一种生活文化,这种文化因为与自然,与生活的无限接近,而表现出一种博大的厚重的本质特征。 ”

  为了不使普查变成呆板的文字整理和数据收集,以文化思考的视角来考察民间,成为此次普查的基调。正如几位调查小组组长所说,他们不单要采录那些濒危的满族民间故事,更要透过普查去寻找民间故事中更深层次的文化元素,寻找孕育了民间故事的文化生态和文化构成。

  在采访过程中,几位参与调查的学者也表示,近年来的人文科学研究已经注意到,以往那些所谓规范的民族志只见作品不见人,忽视了人的观念和具体的人的生活。这次的调研,调查小组的成员们与重要讲述人同吃同住,一起生活,其目的除了方便采录故事之外,还要了解有关讲述人一生的经历,他们的生命史,从中掌握当地文化变迁的资料、个人性的资料、个人的看法以及文化对个人的影响。从表面上看,生命史是关于个人的实践描写,与民间故事似乎没有多大关系。事实上,调查小组在调查中感受到,因为人生活在具体的社会时空中,因而生命史不仅是社会时空的一部分,而且较为人性和生动地体现了人与社会的互动。所以,调查小组在了解讲述人生命史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不仅仅是有关某位 “讲述人”的生活历程,更是通过了解一个典型人物,深刻透析了民间社会、文化与人之间的关系。

  目前,调查小组正在编写以作品为主,配有讲述者小传的综合卷,其中将收录少量以往曾经出版过的满族民间故事,并且会与新采录的故事进行比较。同时,六个调查小组正在撰写所负责地区的学术价值分析报告,而相关录音和影像资料也在整理之中。全部的整理过程可能需要持续数月,未来呈现出来的成果,无疑会创造一份具有高度文化价值的资料性财富。无论是项目本身,还是普查的过程抑或是最后将普查成果文本化,都将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行为。

  清原组负责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吉国秀博士在介绍小组普查成果时,特别引用了冯骥才在一篇文章中所写的文字:前人留下如此无上之瑰宝,我辈当以全力护之……其他参与调查的学者们,也都以此话自勉,他们期待着,透过这次的普查行动,能够还原真实的民间,寻回那些带着心灵温度的力量。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辽宁日报 2008-09-05 09:13:24

上一条: ·专家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人才培养
下一条: ·北大学子官山采风歌声浓
   相关链接
·辽宁大学成功举办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会议·[施爱东]民间文学的学“术”问题
·辽宁大学新增中国民间文学博士点·[郭翠潇]口头程式理论在中国研究生学位教育领域的应用(2000-2017)
·2018年跨文化学研究生国际课程班招生简章·辽宁大学文学院将举办乌丙安教授追思会
·第二届云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生暑期论坛公告·《中国海洋大学校报》推出“田野采风”专栏系列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民俗学、民间文学方向)·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开班 关注“性别与民俗”
·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性别与民俗”研究生暑期学校课程安排·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性别与民俗”研究生暑期学校录取名单
·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性别与民俗”研究生暑期学校招生简章·[李晓宁]初入田野记之寻找养蜂人
·[孟令法]带着“亲情”去田野·[原源]异乡田野考察记
·[王新艳]脚步丈量出来的地图·[朱莉莉]高淳花奔村民间信仰聚集地田调日记
·[朱卿]田野札记:撒老乌的西南神学院·[张多]让你的身体熟悉这片土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