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刘永红 郝苏民]洮岷花儿歌手文化生态调查报告
——基于124名歌手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作者:刘永红 郝苏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2-28 | 点击数:11523
 

五、歌手与花儿习得

  花儿歌手的习得指花儿歌手学习花儿的问题。我们关注的花儿歌手的习得因素包括习得的年龄、习得方式、习得语境、习得所受到的影响等问题。在此依次根据调查结果分析。

  (一)花儿歌手的习得年龄

  花儿作为洮岷地区的一种口头传统,其习得并不与传统学校教育一致。花儿歌手习得花儿往往是从小在生活和生产劳动的语境中。他们习得花儿的年龄,根据统计结果分为三个区间,10岁以前学习花儿的歌手有21位,10~20岁这一年龄区间有102位歌手,在20~30岁区间学习花儿的歌手只有1位。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花儿歌手普遍在20岁以前完成了花儿的学习。浸染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花儿歌手从小就耳濡目染了花儿的文化,从学习花儿编创、演唱,领悟到花儿的真谛,参加花儿会对唱,参加各种花儿赛事,一步步成长起来。

  (二)花儿歌手的习得方式

  在访谈中发现,洮岷花儿歌手往往以自学为主,绝少拜师学习。歌手从小生活在花儿文化的语境中,受到身边亲属、庄邻、朋友的影响,自发地学习花儿。在访谈中没有发现歌手被要求学习花儿的个案,也就是说学习花儿完全是自发、自觉的。这种学习的出发点就是受花儿文化的熏陶,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一部分花儿歌手特别是10岁以前学习花儿的歌手,起初学习花儿都是模仿大人的演唱,长而久之,就掌握了花儿的演唱。一部分花儿歌手因为年龄小,学习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受到大文化环境的影响而习得了花儿。当然在成为一名花儿歌手后,在花儿会或花儿赛事的语境中,歌手互相学习花儿的创作、演唱本领,对唱技巧就成为必然。特别在花儿会的语境中,对于一位本领高超的花儿歌手从羡慕、钦佩到学习的过程就成为常态。即使在这种常态下,花儿歌手拜师学习的情况也不常见。不过也有个例外,例如著名花儿歌手、“花儿王”张正文就曾拜当时已经80岁的花儿歌手包玉玺为老师学习花儿。出乎我们预设的是,洮岷地区绝大多数花儿歌手成长的过程都是一种自在、自为的状态,很少有中国传统社会中师徒相传的情况。

  (三)花儿歌手的习得语境

  与河湟花儿相似,洮岷花儿的演唱有很多禁忌,譬如说在家里不能演唱,在村落里不能演唱,在亲属、长辈前不能演唱。至今在当地文化中,特别是传统爱情花儿,在演唱时有诸多禁忌。我们从当地花儿的一些别名中可见一斑,例如“害花儿”“失教花儿”“酸花儿”“下流花儿”“骚花儿”“野花儿”“全黄花儿”“半黄花儿”等。一方面当地有非常浓郁的花儿文化,一方面花儿却有着如此多的负面别名,这种矛盾现象,在民歌中可能仅此一例。在花儿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地方政府每年都举行大大小小的赛事,努力发扬推广花儿文化,但在调查中发现,就是一些在当地已经声名鹊起的花儿歌手,在访谈时要求其在家里唱花儿,就感到很为难,怕被别人诟言。在花儿的这种禁忌文化背后,花儿歌手的演唱语境,一般都是户外生产活动的场所,在山坡放牧,山林采樵,水上放筏,商贩旅途,田野劳作———种麦子、挖茬子(药材种苗)、挖药材、薅草、收割等劳动中唱花儿。在调查中没有发现在家学习花儿的个案,即使受到直系亲属的影响习得花儿的歌手,也没有在家学习花儿的情况。

  (四)花儿歌手习得的影响人

  花儿歌手在自小习得花儿的过程中,会受到身边的一位或几位歌手的影响。因为受到花儿禁忌的影响,部分花儿歌手不愿提及在他们习得过程中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人,因此此项统计数据样本不足。根据获得的调查资料,花儿歌手所提到的受到熏陶与影响的人中,直系亲属占绝对的比例。受到较大影响的人中,依次为母亲(8例)、父亲(6例)、奶奶(5例)、舅舅(4例)、爷爷(4例)、姐姐(4例)、哥哥(4例),还有伯父、外公、外婆等,被调查歌手很少提及其他人对其习得的影响。这说明花儿歌手的习得,受到直系亲属的影响较大。一个家庭的文化环境、对花儿的爱好会通过生活和劳动的场域传承给一位新成长的歌手。歌手的家庭文化熏陶是花儿歌手成长的重要因素。

六、歌手与花儿会

  花儿会是歌手成长的舞台,也是花儿生存的重要文化空间。洮岷花儿会遍及临洮、岷县、康乐、漳县、渭源、临潭、卓尼等地区。据郝苏民先生统计,洮岷花儿会有53个之多。花儿会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呈现与农耕文化相适应的特点。洮岷地区的花儿会大多在农历五月至七月农闲时举行,例外的情况有甘肃临潭八角庵的花儿会、岷县维新红莲寺花儿会和临潭遍都庵花儿会,分别在正月十五、正月十三和二月初二举行,并且会期都比较短。花儿会与当地农业作息时间适应,是农民按照自己的生产与生活的规律而举行的民俗活动。同时花儿会和民间节日相互契合,在一些地区,花儿会已经成为民众自己的民俗节日。花儿会为歌手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大多数花儿歌手对参加花儿会都很重视,每年都要定期参加几个或十多个花儿会。当地花儿歌手称参加花儿会为“撵花儿会”。在访谈中,提及参加过花儿会的歌手有112位,占所有被调查歌手的90.3%。大多数歌手凡有空闲时间,都要去花儿会场。没参加过花儿会的仅有12位,占被调查歌手的9.7%。

  花儿会是花儿传承的文化空间,歌手是花儿会的主角。一代代花儿歌手在花儿会上传唱、享用、传承花儿,正是在此广阔的文化时空中,孕育出了一批批的歌手。花儿会为歌手和民众欣赏、编创、表演、传承花儿提供了一个自然的舞台和文化空间,为花儿进一步繁荣扩布和不同风格花儿的交流提供了土壤,因此花儿会是花儿展演和传承的重要场所。许多花儿歌手经过大大小小几十场花儿会的洗礼,才成为一名为当地民众所熟知、所认可的歌手。花儿会造就了一代代花儿歌手和传承人。

  通过对洮岷地区花儿流传中心区域124名歌手的田野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洮岷花儿歌手中女性占比略高于男性,女性是花儿传承的重要群体,也是花儿传承的主要角色。花儿歌手的年龄区间呈现的特点是30岁以下的歌手缺失,40~50岁年龄区间的歌手占比最高,是主要的传承群体;50~60岁歌手人数少,演唱能力弱;60岁以上年龄的老歌手经验丰富,知识储备充足,是传承的重要一环。30岁以下年龄段歌手缺失的现状,是洮岷花儿生命周期传承中缺失的一环,由此形成花儿传承的负功能———花儿传承出现可能的危机。花儿歌手大多数没有受过学校教育,不识文字或粗识文字的歌手占很高比例,但这些歌手具备了花儿编创、演唱和传承的基本要素,掌握了程式运用等多种花儿即兴创作的手段,花儿歌手的受教育程度与传承并无直接关系。绝大多数花儿歌手习得花儿的时间在20岁以前。歌手习得花儿的语境是劳动和生活场域,传承语境与农耕社会传统的生计语境相关。歌手在花儿习得的过程中受到直系亲属的影响最大,但花儿的学习是歌手自觉的,并没有其他口头传统中常见的师承关系,体现了花儿学习与传承的特色。洮岷地区的文化语境与花儿禁忌给花儿歌手较大的社会压力、文化压力和负面影响,并引起歌手在社会和家庭中的文化冲突。时至今日,作为已经进入联合国非遗名录的口头传统的传承人,花儿歌手的社会地位、文化角色和艺术能力并没有得到其他群体的普遍认同。只有花儿会这一特殊的文化机制,为花儿歌手提供了重要的学习舞台和传承空间。

  (本文刊载于《西北民族研究》2018年第3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王锦强]海南黎族陶艺:女制陶男莫近
下一条: ·[胡兆义 林继富]女性故事与家庭伦理记忆——基于孙家香故事的讨论
   相关链接
·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高荷红]赫哲族“伊玛堪”歌手传承路线探幽:以三个家族为例
·[葛婷]观念与方法:郧西县孝歌手抄本调查研究·“西北花儿与高原民俗文化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斯钦巴图]史诗歌手记忆和演唱的提示系统·西北“非遗”花儿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朝戈金]口头诗学·[姜学龙]西北民歌“花儿”英译的模式、策略与方法
·[韦仁忠]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西北“花儿”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王知三]关陇花儿折射出来的社会问题思考
·[李言统]传统的现代性适应·[英]史若兰 杨晓丽编译:《花儿:丝绸之路上的民间歌谣》(英文版)
·寻访“文化小山村”的纳西族歌者·[戚晓萍]论民歌“花儿”在松鸣岩区域的活态传承
·[戚晓萍]苏平“花儿”音像制品年谱及其“花儿”社会影响管窥·[包孝祖]花儿起源于吐谷浑《阿于(wu)歌》考
·[赵宗福]学理性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实践——《岷县百名花儿歌手调查实录》序·[李言统]汉藏文化互动下宝卷向嘛呢经的文本转变
·杨恩洪:《民间诗神——格萨尔艺人研究(增订本)》·柯杨:守望西北“花儿”一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