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扈耕田]中国国花溯源
  作者:扈耕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4-21 | 点击数:11733
 

三、牡丹被崇为国花的民间心理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都是其前代文化的一个重写本。这个“重写本反映了所有被擦除及再次书写上去的总数。”因此明代牡丹如何能够在百花之中脱颖而出,擅有国花之美名,是民间审美经验长期积淀与明代社会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唐宋牡丹别称所隐寓的国家、政权意识

  国花这一概念,显然是与一定的国家、政权相联系的。因此,牡丹要成为民众心目中的国花,必须能够与国家、政权体现出一定的意义联系。而这种联系,唐宋时期在民间心理上就已经产生,并集中体现在牡丹的两个别称国色、花王之上。

  国色一词本与国士相对,系指人。黄庭坚《书幽芳亭》云:“土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考察中唐以前之文献,国色一词全部是用来形容美女的。至中唐时刘禹锡有“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赏牡丹》)、李正封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牡丹》)的著名诗句,自此开始以国色形容花,而二者皆指牡丹。这是唐代仅有以国色称花的记载,因此牡丹堪称最早有国色之称之花(按:白居易《山石榴花十二韵》有“绛焰灯千炷,红裙妓一行。此时逢国色,何处觅天香”之句,据其上下文意,此处的“国色”系承上连贯而来,应指人,即上文的“红裙妓”)。至宋代,称花为国色者渐众,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约有四十处。其中有三处所指不清,一处非牡丹,其余皆指牡丹。可见对花而言,在宋代国色已经差不多成为牡丹的专名。

  据笔者检索,唐前并无花王之称。至中唐,白居易《山石榴花十二韵》诗中有:“好差青鸟使,封作百花王。”这里最早出现了百花王一词,但从诗意可以看出,这只是出于作者自己的一种悬想,并不能反映当时普遍的民间心理。至晚唐,皮日休《牡丹》诗有云:“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不难看出,此处所陈述的是一种客观的现象,应当说是当时民间心理之反映。至宋代,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载:“钱思公尝曰人谓牡丹花王,今姚黄真可为王而魏花乃后也。”而宋人陈元靓《事林广记续集·绮谈市语》更将以花王指牡丹列入当时的市井行话。可见牡丹称为花王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曾云:“洛中花甚多种,而独名牡丹曰花王。”而据笔者考索,在宋代诗文里,花王毫无例外地均指牡丹,而不仅限于洛阳一地。因此,花王在宋代也成为了牡丹的专称。

  国色、花王不仅突出了牡丹在百花中之地位,而且极容易使牡丹与国家、朝廷、政权等联系起来。可以说,至宋代,牡丹与国家、政权之间密切关联的这一特殊思维模式已经得到定型。

  (二)宋代牡丹所隐寓的汉民族正统意识

  在古代中国,国家意识是与民族意识紧密联系的。而在宋代初期,牡丹已经被视为汉族正统王朝的象征。《清异录》卷二载:

  南汉地狭力贫,不自揣度,有欺四方傲中国之志,每见北人,盛夸岭海之强。世宗遣使入岭,馆接者遗茉莉,文其名曰“小南强”。及本朝,鋹主面缚,伪臣到阙,见洛阳牡丹,大骇叹,有搢绅谓曰:“此名大北胜。”

  这里相当明确地将花形硕大、色彩鲜艳的牡丹视为大宋政权的象征。而北宋牡丹种植观赏的中心洛阳,同时又是西京,为文士流连之地。故中原沦陷,宋室南迁,牡丹便与中原故国联系在一起,成为南渡之后士人表达故国之思的主要载体。胡元质《牡丹谱》云天彭牡丹之“千叶花来自洛京,土人谓之京花”,又云提刑程公沂预叹曰:“自离洛阳,今始见花耳!”陆游《赏小园牡丹有感》云:“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牡丹高丈馀。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俗人用意苦侷促,目所未见辄谓无。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箠驱群胡。”都把这层意思表达得直接而明白。又,据《宋史·秦桧传》载:“沈长卿旧与李光启讥和议,又与芮烨共赋牡丹诗,有‘宁令汉社稷,变作莽乾坤’之句。”可见南宋时将牡丹与中原故国、汉民族紧密联系已经成为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

  (三)明清两代牡丹隐寓的国家、民族意识

  迨至明代,牡丹尤其是牡丹花王姚黄与国家、政权、民族情感相联系的意思被表达得更为充分。应当说这与大明重新恢复汉人统治所激发的民族情感有关。明代是中国古代民族意识极其自觉且民族自豪感极强的时代。明初诗人高启“四塞河山归版籍,百年父老见衣冠”(《送沈左司从汪参政分省陕西》)的自豪感可以说是贯串有明一代的心结。这体现在明人的花卉审美上,便是进一步强化牡丹的正统性及与皇权的联系。如王路《花史左编·花之品》首列花正品,又以牡丹花王姚黄、花后魏紫为正品之首,并在花王、花后标题之后,分别注曰:“拟照临万国”、“拟母仪天下”。晚明时期,扬州名士郑超宗影园黄牡丹花开,南北之士云集于此,举行黄牡丹诗会,最后由钱谦益评定,以黎遂球之诗为第一。而黎氏之诗开篇即云:“一朵巫云夜色祥,三千丛里认君王。月华蘸露扶仙掌,粉汗更衣染御香。”甚至明代的一些谐谑之文,在貌似滑稽的笔调下,也表达出对牡丹正统地位的推崇。孙国光《拟封牡丹花姚黄为上诏》云:“青帝册封牡丹花姚黄为王诏曰:……尔姚黄氏姓嗣舜墟,名符土德,公侯之后必复其始,况属黄帝之苗裔乎!”李佩《姚黄传》云:“髙阳国王讳黄,字时重,姓姚氏,舜八十一代孙,先世居诸冯之姚墟,舜子商均,出娥皇,数传至中央,而王于汉。至晋,子姓蕃衍。富者贵者,馨名上苑名园,五传而黄生。思本娥皇,易皇为黄,重出也。黄为天下正色……寻命黄就封之郡,久之众推戴日深,尊为髙阳国王,传国甚远。”这些谐谑之文之所以会有如此思想流露,是因为传说中帝舜姓姚,系黄帝八世孙,在五行之中为土德(黄色)。而姚黄二字恰好能挽合舜之姓、舜之德、黄帝之名。因此对于金、元二代异族统治之后生活在汉族统治之下的大明臣民来说,很容易由姚黄而激起民族情感。在中国古代,从来没有任何一种花,能够像牡丹一样与民族、君王、政权之间存在着如此密切的隐喻关系,而君王、朝廷便是国家的象征。因此,当牡丹的这层隐喻关系由于明代特殊的社会背景而被日渐强化之后,牡丹便很容易由花王而上升到国家层次,被称为国花。至清初牡丹所象征的民族情感,又被明遗民继承。至清代后期,随着满人的日益汉化与外国入侵的加剧,中华民族意识迅速加强,而牡丹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及气象的代表。如丘逢甲《牡丹诗》有云:“东来花种满西园,谁与乘槎客细论。从此全球作香国,五洲花拜一王尊。”真切表达出以牡丹的精神气象来振奋国人的愿望。在这种民间心理的影响下,泱泱大气的牡丹便被清廷敕立为国花。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李永平 樊文]民族民间屠龙文本与禳灾隐喻
下一条: ·[高岛叶子]日本传统故事与阿伊努英雄叙事诗中英雄的诞生条件
   相关链接
·[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朱慧慧]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的历史溯源与空间建构
·[沈婉婷]昆仑龙脉观念溯源·[李小玲]反本溯源:对中国民间文学概念及理论的反思
·[萧放]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中华·[周臻]“能织牡丹见奇功”:曹州绳编的文化研究
·蚩尤形象溯源·陈华文:元旦溯源
·[王崇印]民间“国”字号评选中的民俗文化价值·第二届民间信仰研究高端论坛在黑龙江牡丹江市召开
·第二届民间信仰研究高端论坛在黑龙江牡丹江市召开·[韩忠 杜晓初]中国花朝节研究进展(仅题目)
·[王璐]汉语“民族志”溯源再议——以中国早期西南边疆民族调查为例·第四届全国花儿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中国民俗学会二级研究机构工作交流会在牡丹江市召开·[刁丽伟]牡丹江地区满族祭祀仪典程式化的研究
·第四届海峡两岸民间文化论坛暨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牡丹江召开·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在牡丹江市成立
·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在牡丹江市成立·[王婷]传统时期中国花神信仰的生态内质及现代价值转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