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万建中]现代民间文学体裁学术史建构的可能高度与方略
  作者:万建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4-12 | 点击数:5273
 

  四、书写的可能意识与路径

  对20世纪民间文学专门学术史的书写需要在三个层面着手:

  一是专门学术史如何书写,思考总体布局和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问题意识。涉及发展分期、演进脉络、学术思潮、理论方法、重要学术会议和事件等。除此之外,尤其需要对体裁概念展开辨析,将神话、史诗、传说、歌谣等等的学术界定还回到民间日常生活当中,给予它们民族性和地方性的认识并呈现复杂的表征和含义。民间文学知识包括体裁概念的异化与民间的存在有密切关系。其后果表现在民间与精英的对立结构上,就是把持学科知识、主导话语的学者们对身处民间的广大民间文学的表演者形成的一种支配性、居高临下的关系,造成民间文学研究及其学术史的书写与民间文学生活、这一生活当中的民众严重脱节。掌握话语权的民间文学研究者在知识上贬低民间文学经验和常识。民间文学知识向民间、民族的回归是体裁学术史如何书写最深层次的问题。

  二是对民间文学本体的理解。民间文学绝对不仅仅是“文学”,还是表演行为和演唱活动,与舞蹈、音乐融为一体,融入当地人的身体里面。“文学即人学”,是就作家文学而言,指文学反映了人性;对民间文学则是另一种表达,即民间文学是人的表演、人的行为、人的言语、人的交流和人的生活本身。作家文学作品可以脱离作者独立存在,而民间文学离开了表演者即当地人,就无以生存,也无以领略。当然,也可以通过采风编制民间文学作品,但这是过滤了和处理过的民间文学。因此,对民间文学的理解不应只停留于“文学”层面,还有对“人”即表演者的关注。民间文学是他们身体的一部分,民间文学表演与其说是审美的,不如说是生活的。因此,关于民间文学的研究就与研究者对民间文学的感悟、体验经历休戚相关,或者说,民间文学研究往往不属于纯粹的学术,而是研究者出于对民间文学表演者(并非民间文学本身)的挚爱和共鸣,学术有感而发。学术史书写有必要回归民间文学的现场,也就是从“人学”维度审视已有的研究,并从此出发,建立反思和批判的基本立场。

  三是专注于民间文学批评的解读和阐释。1.民间文学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需要条分缕析,提炼理论观点,把握成果之间的关联性,找出能够进入著述整体框架中的学术主题。另外,发现共性与差异,尤其是要强调研究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在时代背景和地域历史文化环境中评述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一个最基本的切入点,就是寻求学术的差异和学者的个体化阐释,从民间文学研究的局部、地方、微观、个别和陌生中,聚集历史的碎片。多样性不过是民间文学的一个基本状态而已,对其学术史的呈现也应当是多元主义的。2.自新时期以来,尤其是在表演主义理论的感召之下,中国民间文学许多传统的研究理论、方法与模式,诸如母题、情节单元、类型、原型、意象、结构等都被学界予以了重新思考和重新语境化。人们发现,民间文学在民众生活中,并非仅仅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存在,它还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综合体存在并发生影响,是以文艺的形式展现民间社会的各种思想沉淀和生活审美。正因为如此,中国民间文学的知识体系在具有自足性的同时,又呈现出鲜明的跨学科特点,对其研究要求具有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众多人文科学的知识与训练。鉴于此,学术史视阈不能只局限于民间文学圈,需要注意吸纳其他学科参与民间文学学术实践的成果。不同学科彼此之间在民间文学领域的相互渗透和交叉构成了民间文学学术史的基本景观。3.民间文学是口头传统,对其研究必然注入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情愫。学术史的书写的理性分析需要把握两个维度,即“西方话语”和“本土经验”。学术状况是,谁拥有西方话语,谁就掌握了言说权力,西方话语一直主导民间文学研究的发展走向。在西方话语与本土经验之间,西方话语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精英主义者甚至可以越过本土经验一味地张扬西方话语的霸权,而本土经验缺少了西方话语的包裹便失去了学术品位。民间体裁的解读及其历史经营并非要还原民族民间文学体裁的本来面目,而是发出与精英主义对立的本土经验的微弱的声音,使那些执著于本土经验的学术行为获得应有的价值和评价。

  民间文学研究除了纯理论外,基本上都可以落实到具体体裁,尽管在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口头程式理论乃至表演理论的感召之下,学术诉求趋于同一性和规律性,但毕竟需要面对民间文学文本地域性这一生存事实,体裁研究或多或少显示出个性和差异性。然而,学术史书写一旦缺乏后现代意识,便陷入中心、主流、主线、思潮、主体民族以及权威等一元的阐释窠臼之中,而全然忽视民间文学体裁固有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关注民间文学研究的个别、差异、边缘、弱势和底层,展开精英与民间、中心与边缘、上层与下层等多声部对话,构建多点、分散、灵活、自由、非一而统之的史论体系,这是现代民间文学体裁学术史书写的基本方略。这种可能性的学术追求所获得的可能不是回归“本土经验”理想的实现,而是实现这一理想的挫败感。

(本文发表于《西北民族研究》2018年第1期,注释和参考文献从略,详参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安德明]民俗学何以朝向当下
下一条: ·[门田岳久]叙述自我——关于民俗学的“自反性”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
·[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
·[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胡南]回到人的立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