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中国民俗画的回归——来自海内外学者的观察
  作者:合燕 王道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4-02 | 点击数:7063
 

  肆  年画的回归  民俗传统的回归

  2016年底,中国二十四节气被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非遗项目,从而引起国内各界对于中国传统民俗的关注和热爱,不少新生代还把二十四节气制作成漫画集、木版画以及文创发行。如今中国木版年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也在进行之中,由此可见,中国民俗不只是在国内有回归的趋势,在全球范围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七夕节等等,无不在一些华人世界构成一定的影响。而这些时节都曾有木版民俗画的发行和使用,在古代甚至特殊月份都有月令画悬挂,明代的文震亨在《长物志》载:“岁朝宜宋画福神及古明贤像,元宵前后宜看灯、傀儡,正二月宜春游、仕女、梅、杏、山茶、玉兰、桃、李之属……十二月宜钟馗、迎福、驱魅、嫁魅,腊月廿五,宜玉帝、五色云车等图。”

  因此完全可以说,年画正是依附着民俗才得以生存和发展下来。根据相关资料看,早期的年画并非以木刻形式呈现,而是手绘的岁时画作,并具有国画的技法。后来随着对节日装点的需要,以及广大民众对于民俗审美的需求,以木版刻印形式的木版年画得以大批量生产发行。鲁迅、周作人兄弟都曾在作品中提及过受到民俗画“花纸”的影响,周作人在《苦茶随笔》写道:“在我们乡间这种年画只叫做‘花纸’……那些故事画更有生气,如八大锤、黄鹤楼等戏文,老鼠嫁女的童话,幼时看了很有趣。”

  中央美院教授,中国年画研究学者薄松年先生认为,在中国绘画史上,最先反映时尚情趣的,就要数年画了。他表示:“如今大家都抱怨年味淡了,其实淡了的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恢复年画艺术显然就是恢复我们的民俗传统,年画艺术不是不能创新,但首先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年画国家级传承人房志达先生认为,老祖宗留下里的宝贝首先要把它们吃透,理解了,才能更好的创新,而不是把年画变得不像年画了。

  致力于研究物质文化史的沈从文对年画艺术也有过关注,他曾在论文中呼吁新木刻画家向中国的传统图案学习,从中国文物中去汲取营养,从而解决木刻画的出路问题。在《曾景初木刻集》序言中,沈从文以木刻画家陈烟桥和李桦为例称,“私意以为烟桥笔较粗豪,底子近于大痴吴仲圭画,若知从传统学习,必容易就彩陶、战国猎壶、楚器、铜镜、匈奴族铜器、汉武梁石阙、霍去病墓前人熊大浮雕、晋六朝十七孝石棺浮刻、天龙山造像、敦煌壁画、宋锦、宋至清初瓷上黑彩绘画,及其他工艺品上种种不同表现,加以综合,得到一种深刻的启示。李桦底子近于素描蚀刻,若肯从传统学习,必容易就镂金铜器、及其他镂金镶银杂器,战国漆器,雕玉与剔红,缂丝和织锦,及一切优秀浮雕,半肉雕,由《女史箴图》至《金瓶梅》版画,宋暗花玉清豆彩瓷,明苏式金银嵌漆器等等碰头,从这些优秀遗物设计构图上,敷彩配色上,以及各种器材运用上,有会于心。能综合前人长处,即可望由旧的土壤中产生许多新东西。我所谓新,将不仅是在本国使这部门工作成为一个新艺术单位,令人眼目一新,还必然将在国际木刻展上,形成一个新印象,新倾向。”

  为此,沈从文还建议曾景初关注下湖南宝庆府的年画艺术,即湖南滩头木版年画,这种年画曾供给过湘南、湘西、川东、广西、贵州等地,数百万人家都曾购买过、欣赏过。这次滩头年画也来到了展览现场,其艳丽、润泽、古拙、夸张和饱满的艺术风格和独具个性的造型很是吸引了参观者,难怪当初鲁迅也曾称赞该地年画“可爱极了”。

  沈从文在《谈谈木刻》中还提及,木刻画曾致力艺术下乡,但并不乐观,恐怕并不如木版年画的“老鼠嫁女”更受欢迎,因此还是要考虑借鉴现存年画取材鸟兽虫鱼的装饰性做法。而早在民国时期,郑振铎与鲁迅就曾致力于收集、整理和再出版一些遗存的精美木版画,其中就有一些年画作品,郑振铎后来曾专门撰文指出,木刻年画是一个好的传统,应该要坚持保存下来,“木刻画是一门艺术,它是会永存、永生的。”

  冯骥才先生在《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序言中提及,“在我国灿如繁星的民间美术中,木版年画是最夺目的。不仅由于它题材广博,手法斑斓,地域风格多彩多姿,其他任何民间美术都无法与之攀比;若论其人文蕴含之深厚,信息承载之密集,民族心理表现之鲜明与深切,更是别的民间美术难以企及的。”而从其实用的用途来看,以苏州年画为例,它还曾为灯彩、刺绣、食品包装、爆竹烟花包装等等服务,应该说年画的回归,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民俗的回归,使得陷入刷屏时代的我们再次有机会与传统日常面对面。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北京晚报》2018年02月08日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做好非遗事业,让古老技艺活起来
下一条: ·走进“一带一路”非遗传承文化交流论坛举办
   相关链接
·[赵元征]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艺术交流与互动·[谢晨]红间绿花团锦簇:滩头年画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孙芳]木版年画的产业链构建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徐晨蕾 李晓东]历史、集散与发展:东丰台木版年画艺术特征研究
·[孙芳]年画的流动:大运河山东段木版年画的研究·[孙冬宁]画中有戏
·[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迎虎年,将这只“镇宅神虎”请回家
·[马滟宁]弥漫的神性:传统年画中的民间信仰·[张宗建]鲁西南地区年画画店、产地及文化区研究
·[孙芳]大运河山东段木版年画文化空间的建构·[张隽波]浅议春牛图的驱疫与择吉
·[季全保 季旻孜]抓住抗防疫情后大好时机 用民俗画卷记录文化遗存·[孙芳]画中“戏”
·[曹晓敏 巴胜超]画疫:抗疫年画的符号意义·[张举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记录到消费中的伦理问题
·[张兆林]聊城木版年画生产传承中的女性角色研究·[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